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11期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视角

2008/11/7 16:49:24 浏览次数 4597  

李国锋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摘  要:本文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模式、学习评价等六个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视角。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已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性、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职业性、岗位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独特作用。但当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仍旧依附于普通高校的课程模式,并没有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而“发展”和“补偿”,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因此,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如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 以适应学生职业的需要,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切入点
    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改变长期以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单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健身意识为主的思想,应根据体育的多功能性,将体育的健身、教育、娱乐以及培养、提高职业体能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锻炼方法和练习手段,学会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一般技能,掌握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医疗急救措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同时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强调学生职业体育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确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2  突出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为重点
    高职院校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体育教学作为其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体育在培养人们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原有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够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具备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当前我国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仍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特殊职能、技能和心理素质,这种状况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第一职业的特点,根据专业技术和职业体能所需身体素质的不同,有目的、有计划的选用突出职业特点的职业实用性教学内容, 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有关的运动技能、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时,首先选择那些实用性强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不但对自己的专业有帮助,而且对未来的工作也大有好处。如计算机操作、电子维修、财会等职业,对手指灵活性要求较高,可以选择徒手与克服阻力的各种手指手腕练习;又如:服装工艺、宾馆服务等职业,可以选择形体动、体育舞蹈、健美操等练习;再如电工、建筑等职业,可以选择攀爬运动练习。其次选择那些“抑其过补其不足”的具有保健、矫正和预防功能的内容;再者注意选择那些延续性强(青年、中年、老年都可以练习的)、实用和健身价值都较高的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篮球、排球、健身操、体育舞蹈、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健身长跑等。还要选择一些理论教学内容,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运动创伤的预防、运动中的医务监督、健身效果的评价方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人员所必备的实用性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设置适合自己院校实际情况课程模式是关键点
    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职业特色不突出,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展的需要,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自己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社会的需要,改革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体育课程模式有以下几种:
    1)“1+1”模式:在通过每学年第一学期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
    2)“1+2”模式:入学第一学期先学习一学期体育基础课, 然后再学习一学年两个学期的职业实用体育课, 这种模式是新学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是培养“准职业人”岗位体育课程比较理想的设置模式。
    3)“2+1”模式:在开设一学年体育选项课(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修学1学年或1个学分,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4)“3+(1)”模式:在开设三学期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任选)1学期或1个学分的形式,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5)“1+1+1”模式:在开设一学期基础课学习后, 再选修一学期课程, 最后一学期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
    6)“1+1+x”模式:在“ 1+1+x”体育教学项目设置中, 第一个“ 1”指新生入学第一学年, 为体育基础课教学阶段。以《 国家体育健康标准》为基本目标, 从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生活习惯养成的培养逻辑来构建课程体系。第二个“ 1”指第二学年安排选项课。应根据学校对学生培养目标、场地器材条件候特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安排等各方面情况,可设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游泳、武术、田径、健美操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项目,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特点、自己身体条件和未来工作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后选择项目,每人每学期只选择一个项目。“ x”代表早操和俱乐部训练,从新生军训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出早操的良好习惯,不仅对锻炼身体有益,同时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对健康也有益;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单项俱乐部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喜好项目的训练时间,又提高了学习的深度,对提高竞技水平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7)“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建立以校际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模式。
    8)“短期实训”模式:利用短期培训、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等途径对“准职业人”进行短期的职业实用,这是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和未来职业特色设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地方性、生源基础的复杂性等特点,取消普修体育课,普及选项课,建立“个性— 职业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特色体育教学模式。

4  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学习评价是突破点
    教学评价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方面、只对结果的评价。而现实中,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只注重学生运动技术掌握和完成达标情况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院体育教育应坚持“全面育人”的现代体育观,将把育体与育心有机结合起来,即把培养学生健康体质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结合,融为一体,使育心真正渗透到育体之中,注重体育的行为规范的培养和科学锻炼身态度的养成,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所追求的效应。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合理”,是因为以往在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显性指标”(高度、远度、时间等),而很少关注“隐性指标”(意识、兴趣、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显性指标”容易定量化,而“隐性指标”定性的成分较大。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仅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健身”效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原则,兼顾“显性指标”(高度、远度、时间)和“隐性指标”(意识、兴趣、态度)两个方面包。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对“隐性指标”的评价,此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绝对标准评价模式,应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兼顾个体的差异性,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自我努力的程度,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

5  充分的开发场地、器材资源是保障点
    我国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方面受办学条件的限制,体育教学不能够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行实施,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受到严重的束缚。此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将为实现素质教育,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发挥学校资源优势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好的途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改造场地器材,合理布局场地器材,合理使用场地器材以及制作简易器材等发挥场地器材的多种功能,提高场地器材利用价值,充分地开发场地、器材资源。

6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拓展点
    1)体育俱乐部。以“课外运动俱乐部”为基本模式,开拓群众体育运动的新热点。在俱乐部及选修课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发展,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它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育活动的课堂,组织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各个俱乐部可以制定自己的组织章程、会员、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等等,形成一系列的规范,有利于俱乐部的长期运作。
    2)大课间活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种种课外体育活动。基于此,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作息时间安排15~20 min的大课间活动,这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安排组织一些运动或是体育欣赏、体育信息类的活动,既能缓解学生的在课堂内学习的压力和疲劳,又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系统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董红印. 论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改革[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02).
[2] 宫华, 黄滨. 试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04).
[3]叶宋忠.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6,(03).
[4] 张永涛. 高职院校体育教改对策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 , 2006,(S1).
[5] 任永欣, 王世景. 论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J]. 现代企业教育 , 2006,(19).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1804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