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11期
 
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影响研究

2008/11/11 9:00:33 浏览次数 10324  

黄晓东 黄永良
(浙江海洋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部,浙江舟山 316004)


摘 要:采用POMS心境状态量表及剖面图,对参加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篮球和乒乓球的大学生进行前后心境状态和情绪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改善大学生心境状态和情绪效果显著、全面。
关键词: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大学生;心境和情绪;心境状态剖面图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于学生增强体能提高生存生活技能,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陶冶情操,养成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2]。浙江海洋学院地处美丽的舟山群岛,其特点为海岛四面围海,海岛荒僻而孤立,岛上地貌各异巨大的海礁与岩石在岸边随处可见,碧海绿岛、悬崖石壁、别有洞天、海滩岩石、明暗礁、滩涂、沙滩、阳光、海水、岛礁构成了独特的海岛自然风光[3]。2008年7月5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校野外生存学术委员会顾问季克异教授宣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关于浙江海洋学院作为“中国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的批复并为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授牌,浙江海洋学院成为国内第一个被授牌为“中国学校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的高校。在授牌仪式上,季克异教授明确指出,合理有效地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比传统学校体育项目能产生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在“都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进入自然、拥抱自然、回归自然,产生愉悦的“户外情绪”是现代人日益强烈的追求[4]。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资源,本研究通过对参与的大学生进行训练前后的心境状态和情绪比较,探索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改善大学生心境状态和情绪功效,为今后能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7月参加实地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学生26人,篮球教学班、乒乓球教学班、无体育课年级学生各26人。
1.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简式POMS及《心境状态剖面图》。该量表由华东师大祝蓓里教授 1994 年修订的中国常模 ,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自尊感等 7 个情绪分量表 ,采用5级量表法答题 从几乎没有 ——非常地 ,相应地计为0~4分 ,消极情绪纷乱总分totalofmotionaldisturb, 简称 TMD 的计算方法为5种消极情绪的总分减去 2 种积极情绪的总分 , 再加上校正值 100 得到的。根据常模大于 288 分为高分组; 小于208分为低分组。其信度在 0.60~0.82 之间 ,平均为0.71;效度的检验是通过测量优秀运动员和非优秀运动员并比较其得分进行的 ,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效度是高的[5]。
    2)研究设计。参加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学生先进行一次训练前的POMS测量,然后进行2周时间的校内野外生存拓展基地封闭训练,校内训练的主要内容如下:体能训练、游泳及水上救生等各专项模拟训练、野外生存装备的使用、野外生存与定向专项理论、海上与陆上生活常识与救护等。再进行1周的实地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期间还与台湾学生进行了交流联谊,主要内容为:海上觅食(垂钓、放流网、抛蟹笼等)、负重穿越青滨岛、安营扎寨、抢滩登陆、海上冲浪、海礁采集动植物、海上漂流、海岛攀岩、海上泅渡、荡绳过涧、野炊烧烤、团队击鼓篝火晚会、海上(海岛)定向、体验原始渔民生活、参观“东海第一哨”和“战士的第二故乡”并与部队官兵联谊、探访当地的民俗风情、摇舢板漂流、徒步穿越海岛等,参观了财伯公像、渔民画、瞻仰烈士陵园。训练结束当天再进行一次POMS测试。篮球组、乒乓球组均按相关比赛规则,进行1小时分组比赛,赛前和赛后5分钟内完成POMS测试,控制组不参与任何体育活动。所有测得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项目活动前后大学生心境指标和情绪的得分比较
    各项目参与者前后心境状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变化见下表。从表中数据来看,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参与者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和慌乱等方面得分均有明显下降;积极情绪中的精力和自尊明显上升;TMD得分由训练前的272.77分下降到训练后的233.35分,明显下降。数据表明,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参与者前后心境状态各因子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变化。篮球组和乒乓球组比赛前后各因子均有一些变化,但只是在某些因子上有显著性变化,而控制组前后心境状态没有显著性变化。分析认为,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境状态和情绪,与篮球、乒乓球比较,在改善大学生的心境状态和情绪上有更全面、更好的效果。


2.2 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前后心境状态剖面图比较
    “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是一种研究情绪状态以及情绪与运动效能之间的良好工具[5]。一些采用POMS的研究发现,成功的运动员的POMS得分曲线呈“冰山剖面”,也就是说成功运动员在精力方面是T分数得分50分以上,而在紧张、抑郁、愤怒、疲劳和慌乱等方面则在这一得分之下[6][7]。下图为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前后T分曲线变化及其与优秀运动员心境状态T分曲线图,训练后的T得分曲线较训练前接近 “冰山剖面”形状。由此可见,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让大学生能具有更为积极的情绪,能明显改善大学生心境状态。


2.3 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特点分析
    1)内容独特。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指在海岛环境下,在缺少提供生命所赖以维持生存的外部物质,个人或集体靠自身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及近似人为营造的环境条件下,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与方法的一项野外拓展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岩降、海岛定向越野、海上漂流涉水、穿越海岛、搭绳过涧、野外自救、觅食(水)、体验渔民生活等。
    2)环境特殊。海岛有其独特地理环境,四面围海,海岛荒僻而孤立,岛上地貌各异巨大的海礁与岩石在岸边随处可见,碧海绿岛、悬崖石壁、别有洞天、海滩岩石、明暗礁、滩涂、沙滩、阳光、海水、岛礁构成了独特的海岛自然风光。
    3)理念新颖。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把原先体育课上竞技性很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这不仅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满足高校体育向“多向选择”方向改革的需要,对于学生增强体能提高生存生活技能,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陶冶情操,养成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
    4)身心挑战性。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形式灵活、途径和方法多样,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艰苦困难”的训练中增强学生体能,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提高了学生的毅力、耐力和承受挫败的心理能力[8]。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一项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

3 结论与建议
    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境状态和情绪,与传统学校体育项目相比,效果更明显、全面。建议沿海地区高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开展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陆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开展其它形式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或选择其中部分内容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如:定向运动、漂流、野营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内野外拓展基地。

参考文献
[1]季克异,季浏.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1):50-51.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2002,8.
[3] 黄永良,赵开尔. 在舟山群岛建立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实验基地的可行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427-429.
[4]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 祝蓓里.POMS 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2):35-37.
[6]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Morgan WP. Prediction of performance in athletics. In:Klavora P, Daniel J V eds. Coach, athlete and the sport psychologist, Publication division, School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Canadian Coaching Assocation, Ontario, Canada, 1984: 173-186.
[8]姜丽,白莉.我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06,(2):92-9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3023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