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吼 宁波大榭中学 邮编:315812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健康的体质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的经典话语,2002年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和实施办法等文件,2006年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2008年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通知。这一系列的决定确实令人鼓舞。但是现实的情景是:在大型集会上每次总能看到一些同学脸色苍白、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体育课上跑步正演变成 “散步”,学生跑长跑就像“要他们的命” ,在体育课上假“见实”的学生比比皆是,运动会记录多年来无人刷新;学生的体育合格率年年在下降,而肥胖、超重的学生却年年创新高。这一组组触目的数据,一幅幅难堪的画面令人深思。在中国近20年经济水平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生活水平提高不和谐的是我们的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令人担忧,中小学生体育素质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下降因素很多,主要有素质教育不到位,学生运动不足、营养过剩,以及独生子女问题等因素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又有着广泛的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原因。
一.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首先,学校体育的地位不高。学生体质下降,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没有做到位,是体育老师们的责任。在当前,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高是一种普遍现象。受考试评价机制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主要围绕中考和高考这两个指挥棒运行。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光环下,学校体育日益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素质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学校体育始终摆脱不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厄运。 第二,素质教育形同虚设。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光环下,教育方针未能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学生的素质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使我们的教育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然而,在现实中似乎完全不是这样的。 第三,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 其一,根据课程组织程度和目标指向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学科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两种形态。体育学科性课程的着眼点在于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而体育活动性课程所着重的是学生的自我锻炼与身心发展。我们体育的学科教育课程应当是两者融合、互补的。如果在体育教改中提出淡化技术,什么技术都不教了,科学锻炼的知识,理论都不学了。或者只追求兴趣、玩耍、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做些一般的活动,活动量很小,不可能使心肺功能受到锻炼,这些都是有些偏颇是不可取的。综观现在体育教学中,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舒适,那些费力气、拼毅力的运动练习,即便好玩,也未必能够受到青睐,至于课的强度、密度等指标则不被人们所经常提起,似乎提起这些东西就不时髦或有碍于课程改革。于是乎,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自在的气氛中经历了完整的教学过程,获得了良好的心理体验。但是,这样的体育课对身体的锻炼和影响如何?其二,在高中体育课程的实施上,不知是图省事还是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把一个模块或某一选项作为一个单元,出现了大量的单一教材单元,忽视了不同性质教材的搭配。有些教材的运动量能够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而有一些教材的运动量小得可怜,然而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这样的选项课中没有搭配其它教材进行追加与补充,这样的体育课对学生的体质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浪费了时间,耽误了时机。 第四,教学内容单一,可用器材太少,学生没有兴趣活动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调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当多的体育教师仍然是高唱着课程改革的赞歌,“换汤不换药”地教授着过去规定的内容,没有按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去选择教学内容。就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而言,严重匮乏,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缺乏场地器材设施等基本运动条件,学生难以开展体育运动,这不能不影响学生的体质增强,如果学生上课没学到感兴趣的体育内容,又没有足够的器械让他们去活动,他们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吗? 第五,在对待学校体育的安全问题上,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体育伤害事故或把体育伤害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但是体育运动与伤害事故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参加体育锻炼难免会发生伤害事故,不能因为会出现伤害事故就取消或变向停止体育运动,这是不可取的。可是体育教师为了怕麻烦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学校也为了怕吃“官司”,怕家长“讹”学校,而取消春游、效游等活动,在运动会上也相应取消了某些危险性运动项目。 第六,体育课缩水现象比较严重,体育课只有课堂的45分钟教学,却没有课外的延伸,课外活动有时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第一,优越的家庭条件和便捷的交通都限制了他们基本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锻炼。就学生而言,许多学生养成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习惯,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营养过剩或营养结构不合理,导致肥胖或营养不良; 交通运输业的发达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部分学生取而代之的是公交车、私家车等机动或电动车辆,学生步行的机会少了。其二,现代文明的困扰,电视、网络日趋普及,许多学生热衷于此,沉溺于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样影响了体力、视力。 第二,社区体育设施匮乏及社区体育活动缺失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又一个不可小看的因素。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第一,比如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不少独生子女表现得懒惰、脆弱、缺乏毅力、没有恒心,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 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课余时间送孩子进各种补习班,不愿孩子把时间花在体育活动上,宁愿用孩子的活动与睡眠时间,来换取繁重课业负担,但结果往往是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三,学生体质下降的又一原因来自于一种交易——牺牲健康,换来高分。“肥胖怕什么,近视眼又能怎样,只要我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一样也有好前程。”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思想表明,确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没有拿健康当回事。 总之,学生体质下降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原因,然而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无疑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望尽快得到改善的因素。其中特别是改善学校的体育课,明确体育课的目标,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体育课的内容,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少一点华而不实的形势主义,追求体育教学的时效性,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狠下心吧,为了孩子良好的体质,让他们流汗甚至是出血吧!不要心软,不要担心,今天他们的汗水可以换来他们明天健康的体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