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芳1 由文华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 陕西 西安 710055)
摘 要:采用体质测试、专家访谈、心理量表测试及数理统计等实验方法,对陕西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定量分析,以探讨其对应关系,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心理健康
1 前言 体质,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它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5个方面。从体质的定义来看,心理健康属于体质健康的重要部分。但由于受到测量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仍集中在传统的体质现状调研以及体育教学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方面,而对于心理健康和体质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其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描述,不难发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心理健康的定义强调了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将心理健康视为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是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掌握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质和心理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把握陕西省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特点和变化规律,为全面提高陕西省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根据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长安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等8所院校中抽取体质测试综合得分75分以上和60分以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786人,平均年龄19.28±0.96岁,其中男生442人,女生344人。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生(体质测试综合得分≥75分的学生)和体质差生(体质测试综合得分≤60分的学生)两个水平,其中体质优生406人(男235人,女171人),体质差生380人(男207人,女173人)。对研究对象发放《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从而便于分析不同体质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2.2研究方法 2.2.1 体质测试法 采用教育部指定的测量仪器,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细则对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1000米(800米)跑和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6项体质测试内容进行测试,并根据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分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评分。 2.2.2专家访谈法 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体质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访谈,以确定体质测试指标及心理量表的选取,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2.2.3心理量表测试法 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心理健康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SRHMS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评定子量表组成,它从定量化的角度,较为直观地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易于管理和操作。对量表进行重测后发现,两次测试中健康总体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857(P<0.001),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2.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和SPSS11.5软件系统对所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假设检验,检验不同体质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体质学生SRHMS各项因子比较 如表一所示,体质优生在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及负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及健康总体自测等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体质差生,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体质优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体质差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总结前人的相关理论及我们的实践经验分析如下:
(1)体育锻炼具有长期和短期的情绪效应。斯坦伯格等人研究发现,持续30分钟左右的一次性身体活动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情绪体验;持续8~10周,每周2~4次的有规律体育锻炼可产生良好的长期情绪体验。一般来说,体质优生比体质差生参与锻炼的时间长、频率高,所以他们的正向情绪体验应较后者得分高。 (2)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防治部分心理疾病。伯斯彻研究发现,慢跑可以显著降低抑郁症患者症状;季浏指出,体育锻炼均能减轻焦虑,但30分钟以内的锻炼效果最大。长期的体育锻炼使得体质优生较体质差生更能降低自身的负向情绪和其他心理症状。 (3)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存在适度的正相关。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大脑血流量,从而增加向大脑提供的营养,提高有机体的认知功能;生理心理学认为,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结构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发育,使人体感知觉能力提高。体质优生经过长期的锻炼,其大脑的认知水平应该比体质差生更高。 (4)体质较好的学生一般来说参加体育锻炼相对较多,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竞争性、自我突破性、协同性、公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这让他们比体质差生具备了更多的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3.2 不同性别学生SRHMS各项因子比较
对不同体质的男生、女生分别进行SRHMS因子比较(表二)发现,不同体质的女生在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体质优生在所有维度的得分都高于体质差生;不同体质男生的测试结果与女生基本相同,只是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维度未见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男生进行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的方式较多,而体育锻炼只是其中之一,体质水平高低并不会对该维度造成很大影响。
由表三我们可以看到,体质优生中男、女生在SRHMS各项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而体质较差的男生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维度的得分要高于同体质水平的女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除体育锻炼外,男生较女生有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他们比女生更容易适应社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体质优生SRHMS心理健康各项因子的得分均高于体质差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质优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高于体质差生。 (2)不同体质的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男、女体质优生的健康水平均高于体质差生。不同体质的男生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3)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体质差生中,男生的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因子得分高于女生。 4.2建议 (1)高校体育应重视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建立和谐的心理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体质差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体质优生的心理问题。 (2)进一步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制定长远规划,使测试系统标准化、智能化、网络化,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强体质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各项素质和运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体质健康教育的实施,促进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高。 (4)加强素质教育,搭建身心良性互动平台。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建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在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2] 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5] 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6] 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7] 徐明欣,高斌.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因素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1,8(3):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