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5期
 
体育视角下体育旅游研究

2009/5/11 11:41:57 浏览次数 3584  

邵凯 邢晓晨   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 110102


摘要: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和社会现象正被越来越多的有闲人士接受。在先前的研究中,国内外的学者们多立足于旅游的视角阐述体育旅游。本研究立足于体育的基础理论,依据体育旅游的出游方式,从群众体育、休闲体育、竞技体育、终身体育视角对体育旅游做了较为全面透彻的分析,旨在为体育旅游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体育;体育旅游;研究

1.体育本质的界定
    学术界对体育本质这个论题研究尚无定论,较为流行的是以下两点。第一,单质论。即体育的本质只有一个:增强体质。第二,多质论。即指强身健体只是体育初级的本质表现。体育的本质特征在于促进人的本质力量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其实,作为体育的内涵在笔者看来可以分为自然和社会这双重本质。作为内涵的外在表现,体育的自然本质表现是在于生物的改造性。而作为社会本质的外在表现更多的体现在娱乐性和竞争性上。

2.体育与旅游的关系
2.1体育与旅游的内涵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旅游的本质就是旅游之所以为旅游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属性)。[1]由于本质隐蔽于现象之中,无法通过观察来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然而从本质的特点出发,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认识旅游的本质;其一,理性分析的途径(把握各类旅游的共同属性)。其二,比较分析的途径。要确定旅游的本质,可以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的整体关系中去考察。
    基于理性分析,旅游是依托旅游资源,旨在满足各种心里欲求所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
而体育的本质从这个角度分析体育更是一种改造人类自身的特殊的实践活动。注重体验、注重在过程中的感受、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体育和旅游都是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基础上得到的更高层次上的需求满足。
2.2对社会的价值贡献
    体育和旅游作为社会现象都有着较为高级的社会价值。体育和旅游从娱身角度来说都是最好的休闲方式,而从娱心的角度同样也是同样也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体育和旅游作为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价值贡献主要体现在提高民族素质。民族素质包括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反映全民状态的精神素质。体育和旅游都是休闲放松的方式。无论是在体育活动还是旅游活动中都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最基本的价值贡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社会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体育和旅游更是解决了人们向往自然、渴望放松的精神需求,从而能够使人们恢复体力、精神焕发、增加对生活的热爱。而通过体育活动、通过旅游行为也能够使得人们打破自己的惯常思维,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身边的社会、了解世界。
2.3对经济的价值贡献
    从本质属性上说,旅游是经济性的,而体育则是非经济的公益性的。从这个角度看两者似乎是矛盾的。但是,从产业的角度看,两者确实对经济有着共通的贡献价值。无论是体育还是旅游都是个庞大的产业链。旅游是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一个旅游产品的消费至少带动了六个相关部门的发展。而体育也越来越显现出产业经济体的作用,任何现代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体育装备,和体育设施的支持。而从事相关行业的部门又何止六个。据相关统计,中国内地2008年体育用品消费超过800亿人民币。而800亿体育产品所带动的产业链则更是巨大。
2.4 对文化的价值贡献
    对于文化价值贡献,体育和旅游两者的契合点莫过于体验。体验文化,笔者认为就是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与思维能力,对所经临的环境与过程,进行体会与感验。比如,人们到一个景区旅游,就是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体验景区的各种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从而获得美感、情感及快感。在比如,人们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或者参与性体育行为,将自身有效地结合到自然中去,进而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
    体育和旅游的这种体验价值由于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和文化起源的不同而贡献不同。以希腊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崇尚自然,向往天堂,无拘无束并向往自由。在体育活动中,这些区域的人们总是喜好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挑战生命极限的运动;在旅游行为中,他们也是“多中心型”[2]游客的代表,不喜欢团队旅游,喜好自我挑战,探索新的未知新大陆。而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向往长寿,保守,尊重自然规律,这些区域的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总是体现着保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把养生作为体育活动的最高境界;在旅游行为中,他们是典型的“自我中心型”游客,喜好团队形式出游,了解自我文化形态的历史古迹,名山大川,将传统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重要吸引物。

3.体育诸视角下的体育旅游
3.1大众体育视角
3.1.1健身路径的有效补充
    体育旅游这种新型的社会现象其存在的最大价值并不是在于作为景点的社会经济作用,而更多的是对群众体育的贡献。后奥运时代我们需要休闲,我们需要旅游,但我们真正的需要的是更多的健身路径来弥补我们与日俱增的健身需求。体育旅游从产品的设计开发都是首先考虑的人作为自然人的这个前提。对健身的要求和程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身体状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旅游产品。
3.1.2丰富群众体育项目、增强群众体育意识
    旅游是依托资源而存在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亦是如此。而体育旅游也是要重新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后再系统的开发的。其中很多的体育项目,包括适合群众健身的大众体育项目、可参与性的拓展项目、适合年前人的户外运动、极限运动。同时一些处于保护边缘的民族体育项目,如:那达慕、龙舟、大象拔河(藏族) 、花棍(布依族)叠罗汉、萨哈尔地(维吾尔族)、人龙(瑶族)、叼羊(维吾尔族)、苗家秋千(苗族)等等都可作为吸引游客的资源。而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出现无疑对这些项目本身是一种保护,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效的丰富了我们群众体育健身的方式项目,进而也增强了群众体育意识。
3.2休闲体育视角
3.2.1“超越自我”的生活状态
    “超越自我”指的是对当下生活的超越。[3]从休闲学的角度看,在确立人生目标时,要具有超越性,要超越眼前的一些事物,强调人的生活高级精神性追求与享受;而一个人的生活内容愈具有精神性,则愈具有超越当下生活的性质。
    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更是一种休闲方式,更能成功的脱离外在压力,使活动期间感受不到外在压力的存在。这种基于体育目的而出游的方式更加的具有摆脱束缚性,这种摆脱完全出于人的自然本质,而摆脱方式是旅游行为。在行为背后的状态却是完全的超越了自我。
3.2.2“体现自我”的生活态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生活速度的加快,人的社会性渐渐趋于主导,作为自然个体的人则渐渐退去自身的生物价值。在旅游行为出现之初人们也是为了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走出自己的常住地走向自然的。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行社的出现大大的减少了人们对于出游的冒险意识,只要将团款交给旅行社,他们会将旅游中所能涉及的(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一切都帮游客考虑并提前解决。而作为游客的个体也渐渐失去了旅游最初的本质,转而更加凸显了其与日常生活一样的社会性,这种旅游在我们当下的信息社会也越来越异化: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看庙、景区的承载游客数量大大超过承受范围、游客去景点欣赏的只是人山人海而不是景区的名山大川。
体育旅游这种更加体现人的自然属性而又兼顾了人的社会属性的旅游活动,能够使作为游客的人更加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自然活动中去,也真正的体现出这种自我价值存在的生活态度。也唯有体育旅游以游客本身的直接参与作为活动方式,以体现自我作为活动最高追求,进而达到“畅”的境界。
3.3 竞技体育视角
    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我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这成绩直接体现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总数第一。从历史的角度看这51枚金牌,这数量和质量绝对是我们国家在竞技体育发展上的一个顶峰。从建国之初的举国体制,到奥运争光计划,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变革。经历到2008我们的竞技体育发展似乎到了一个瓶颈,而体育旅游的出现能够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
3.3.1 竞技体育项目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参与性。可参与的活动包括拓展、溯溪、户外运动等等。那么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就可以把以奥运项目为代表的竞技项目进行合理的整合。比如在体育旅游主题公园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开发出一个“竞技项目感受区”。把具有娱乐性质的竞技项目改造成体育旅游的资源。
3.3.2新兴的竞技体育市场运营模式
    中国的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始于中国足球。这种改革尽管是被动的,但是确实引导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市场化对于竞技体育来说解决了资金问题,解决了人才问题,解决了管理体制问题。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也是体育产业链条中的一部分。也具有参与和运转体育产业链条的功能。
我国的竞技体育产生过名人、出现了傲人的项目、也有令世界瞩目的体育事件,这些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美国NBA的利润中,很大一部分不是来源于门票和转播收入,而是来源于专门店、来源于“大篷车”等可参与性的活动收入。这些吸引年轻人来消费的原因首先来源于项目本身的市场运作合理,其次在活动中能够体现出每一个年轻人的参与价值。而体育旅游的资源开发上也可以将这些成功的竞技项目进行整合后推向市场,作为旅游产品供游人消费。将宝贵的体育遗产、奥运遗产合理的开发,通过专门体育旅游活动促进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将新的市场运营模式注入到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去。
3.4 终身体育视角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国际组织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了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终身教育第一次成为国际会议的议题,成为当前国际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由于体育运动在终身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提出了“终身体育”的观点。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学。[4]终身教育的出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意识的变化以及体育观念的改革,使人们认识到:体育不单是在学生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也应是贯穿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存在意识,其体现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而旅游在人的一生中都是最好的且为之追求的生活方式。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余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多,以休闲为目的的出游将受到有闲人士的青睐。这种形式的活动是不受年龄的限制,因为体育旅游的形式具有全面性,从刺激到和缓、从观战到参与、从纯放松到真实体验。无论基于休闲还是体育目的,其结果都是出游,为了放松,为了休闲,而这种意识将伴随游客终身。但这种意识的前提是体育旅游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换言之,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旅游行为具有内核与外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龙江智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 旅游学刊 2005.1 22-26
[2] 李天元 旅游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5 54-55
[3] 卢峰  休闲体育学[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10 5-6
[4] 张平  论终身体育的基本概念及实现途径[J]  教育与职业 2007.10 180-181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748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