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6期
 
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2009/6/2 10:35:48 浏览次数 5741  

顾亚婷  平顶山学院体育系 河南省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含义和功能,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努力探寻个性化体育教学内在特征,并利用有效方法促使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形成。
关键词:个性化体育教学、耗散结构


    在我国教育改革突飞猛进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强调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扎实的“双基”,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合作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等。个性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普遍关注,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上作了研究、探索和尝试,但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在个性教育上仍存有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在个性教育的实施上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和思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1 体育教学的个性化
    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字典》对“个性”作了这样的界定:“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促进人的社会化,完善人格。
    研究发现,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当今课程发展的新理念,仍然基本停留在陈旧的被动教学模式中,体育课堂组织工作过分地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的自身需要、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切实关注。从根本上说,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相矛盾。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分解的思维,而缺少整合的思维,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在微观层面上,我们也是习惯于分解而忽略整合,具体操作包括课的组织形式、内容构建等几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以分解的思维方式进行过了多次讨论,其中包含了“技能论”和“体能论”的讨论,也有的学者提出了“技术健身论”以求两者的整合,但由于没能涉及到体育课程在实现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系,这样的讨论尚没有受到广泛的认可。不过这种整合的思维方式是应该肯定的。在日本则提出了“手段论”和“目的论”,一度指出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由“手段论”向“目的论”的转移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却提出了体育课程的“手段目的论”价值取向,这代表了整合的思维占了上风。我国基础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五者的整合也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探讨高校体育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首先要正确认识新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律。

2  耗散结构的基本原理
    耗散结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比利时布鲁塞尔非平衡统计物理学派领导人普利高津创建的理论,它着重从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机制四个方面,来探讨系统自身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普利高津指出:一个原理平衡态的开放性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在系统内部之间和外界条件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再通过“涨落”的机制,系统就有可能发生质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的状态变为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从而保持自身的动态稳定,形成系统内部的有序结构和特定功能,这样的结构就称之为“耗散结构”。 所以开放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向着自组织、有序性方向进化,这就是普利高津提出的著名论断—“非平衡是有序之源”[1]。耗散结构提出的系统形成自组织的四个判据,紧密相联、互为支持。保持开放性和远离平衡态是基本前提,非线性机制是内在基础,而涨落则是发展的诱因。对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而言,结合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个性化体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努力探寻个性化体育教学内在特征,并利用有效方法促使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形成。

3  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中耗散结构论的应用分析
3.1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非平衡性
    根据耗散结构论,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因为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引入负嫡流,才能抵消自身的嫡的增加,才有可能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这对我们认识创新的过程有所启发。对学生的求知来讲,创新就是要通过学习、领会、觉悟、顿悟等将存在于头脑中的混沌模糊的知识、想法、认识、理解等转化为一个有序的知识信息结构。可见这样一个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理清,以使其产生新的认识飞跃的过程,反映了由混沌无序到形成耗散结构的过程。正如学生系统不断与教学系统保持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一样,体育教学系统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其母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着各种交流以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与完整,离开了这一点,教学就很难生存下去。为此,教师与学生不仅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要建立起以平等、对话与交流为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两个最为鲜活的成分的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基础上,一个强有力的开放屏障将得以建立,而体育教学也将在这一自我保护机制的保障下,不断保持开放的健康性。教育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赋予教学更大的自由度与弹性,更多地依赖教师与学生的内在因素,才是体育教学充满吸引力与乐趣、不断形成耗散结构、更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减少更多的约束,创造更为优良的外部环境而非参与其中进行严格控制才是他们的目的和任务所在。正如霍兰对自适应复杂系统研究中所指出的:“在一个永远处于变化的复杂自适应系统中讨论均衡是没有意义的,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质就在于其进化过程中突现的永恒的新奇性”[2]。
    所以,对体育教学的掌握,决不能象对待生产流程一样去一丝不差地去控制它,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之中都能享受体育的精彩,都能自由地思考与发展。在梳理人们对个性教育的特征的论述中,许多学者都提到了创造性在个性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个性教育就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在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采用随机报数分组,达到各组间实力基本相同的局面,比如在武术、健美操等复习课中,这种分组的目的是扩大组内差别,让技能好的帮助技能差的,让兴趣浓的培养兴趣淡的,发挥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不同的特性在各种内外作用的条件下发掘出来,让学生成为课的主体,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便于开展组间的教学比赛或竞争游戏。创造性,就是一种不断超越的特性,对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来说,各自超越的对象和其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各不相同。但是,只要对各教育对象的现状有一种超越,就能体现出创造性。创造性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彰显个性优势以及推动个体发展的第一内在潜力。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和个性教育的内因。所以,在个性化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欲望和动机,形成一种培养创造性的机制,发展创造想像、创造思维等认识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格品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个性教育就是一种创造性教育。通过非线性机制相互“协同和竞争”,促使学生的体育学习朝有序方向发展。学生能力的发展趋势是线性的、有序的,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使人体有序状态得到调整和发展的结果。因此,基于教师和学生相互开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动机制,不仅个性化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内容顺利进行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而且能够优化整个学习系统的内部结构,从而有效抑制正熵流,并积极进行“负熵控制”,这样就会加快自组织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形成和有序。
3. 2个性化体育教学的非线性和涨落机制
    体育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耦合的,正如曼海姆所认为的:思维者应付环境这一过程的性质与结构,主体本身的特性,尤其是思维者的地位和境况———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思维的结果[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产生有序结构的基础,协同学指出,系统深化过程中有众多的状态参量,在接近状态变化的临界点时,极少数慢变量支配和主宰系统的演化,这种序参量是通过竞争的非线性作用产生,并支配着众多子系统,使系统自发地组织起来[4]。个性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分小组合作教学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参与,学会自己练习,同时能够纠正同组同学错误动作,充满自信、勇于展示自我,使各要素在他们的潜意识领域不断相互碰撞,以激活他们的非线性思维。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点附近的涨落是系统新的有序结构生成的杠杆,一个小的随机涨落可能在同其他涨落的竞争中迅速增长,相关作用不断增强,变成巨涨落,最终取得了整个系统的支配地位,从而驱使一个失衡的系统走向更有序、更稳定、更能抗拒干扰的状态,这就是涨落导致有序[5]。所以,我们必须掌握好分组学习的时机和方向。按涨落发生的不同空间位置,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及不同渠道广泛的涉猎知识和交流思想。这样知识的积累就具有了加和性。在个性化体育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按照耗散结构理论构建自己的学习知识结构体系,当处于临界点时,知识结构体系内某一方知识稍微增加,根据涨落原则按照非线性作用机制得到的放大,建立一种新的有序的、远离平衡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3. 3 个性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就似一根指挥棒,一切活动都围绕其进行。在个性化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为根本,采用分小组进行考评,避免评价只注重鉴定的功能,只有少数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失败者,难以展示学生各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因此个性得不到张扬。美国社会评价学生的标准,除学业成绩外,十分注重实际能力,包括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个人特长和发展潜力,“高分低能”或“书呆子”式的学生难为名牌大学录取。名牌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外活动、推荐面试约各占1/4[6]。每年一度的全国中学生总统奖要求候选人在学业、艺术、领导、对学校及社区活动的贡献和科学领域等方面均取得成绩。个性化体育教学的评价在小组的考核当中,对于学生的评估除了粗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标准外,还有创新性标准,在各小组整体的组织、设计、创新能力、学习习惯、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探索求知能力及交际能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的监控指导,对学习成果适时的反馈评价,将会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更好的控制情绪,更主动的去获取、探索、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重视评价的主观能动性,把评价过程看作是评价对象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使评价能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体育教师围绕其个性特点注重提高其一方面的能力,就会使学生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并认识到更高的学习目的。要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掘个别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阶段性的学习结果评价,是外在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是内在的,能为长期学习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自我评价中发掘个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培养自我意识,进行主动的、阶段性的总结,有利于长远的学习。自我评价是直接的、内在的、有效的学习反馈系统,是一种内在的认识过程,是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3.4 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1)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一般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所以在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中,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将能力培养贯穿其中。(2)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和心理感受。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是体育技能学习的关键,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4 结束语
    在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中,重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科学的合作学习模式,考虑周全、安排妥当,在此基础上赋予学生学习的内在活力,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据使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发挥出更高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承波.从无序到有序—试以耗散结构论分析创新的机制[J].学术研究,2002:15(1):17-18. )
[2]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1-11.
[3]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4,58,144.
[4] 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5] 伍硕.论系统自组织的条件、机制和发展方向[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1999. 14(2):87-90.
[6]刘树仁.个性教育探析 [M].教育探索,200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275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