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亚婷 (平顶山学院体育系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 要:通过了解现阶段河南省社区体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为更有效地组织开展健康、科学的社区体育活动创造和提供有利于社区健身娱乐的条件和环境,为社区体育工作规划和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社区体育;发展;构建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见诸于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 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著作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英文译本为Community and Society。“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一些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创的。根据国内社会学家何肇发、黎熙元的观点,“所谓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城市社区体育即为社区居民在其共同生活的相应区域内,以该区域或该区左近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本社区居民为主体,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城市社区体育涉及内容极多,包括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经费、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方面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社区体育不仅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最重要的是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社区体育中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设的为满足社区居民参加健身娱乐活动的,方便灵活多用途的相对集中的室内外体育设施。社区体育中心是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主要对河南省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标准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初步的研究。 目前,河南省人口达到9918万人。经济总量为1.5万亿。预计到2010年,河南省的总人口数量将过亿,经济总量可以达到2.5万亿。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万元。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居民对精神生活尤其是身心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城市社区体育问题也就日益突出与紧迫了。
1 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标准 美国“健康公民2000年”(Healthy People 2000)把增加社区体育中心的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其中规定至2000年,美国社区每10000人要建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5000人要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1000人要建四英亩开放的休闲公园。这些指标在1996年就已提前完成[2]。 新加坡1975年由体育理事会、教育部、国防部、园林署、康乐署和人民协会等15个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了体育设施蓝图计划,在全国修建15个社区体育中心,规定20万人左右的居民区,必须建有一个社区体育中心。其标准为:一条跑道和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中心(包括3个50米的游泳池)、一个多用途的室内体育厅、一个健身中心、户外健身站点、一个有氧运动影音室以及会议室和办公室[3]。 多用途的室内体育馆可以开展多用途的室内体育馆,可开展下列体育活动:羽毛球、排球、篮球、掷网球、乒乓球、毕克球、网球、街头曲棍球等运动。户外健身站点包括:在类似公园的环境中建立慢跑和散步路径,建立相对集中的太极拳、武术等健身点。健身中心主要向居民提供设施齐备的主要包括降体重与提高心肺功能设备的健身房。有氧运动影音室主要向居民播放舞蹈以及有氧锻炼影片和录像供居民学习。
2 河南省社区体育中心的发展与现状 2.1社区体育中心的发展回顾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兴起,目前正在向中小城市扩展。但真正独立地对社区体育展开研究主要在90年代初期,如1991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体育的概念做了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界定、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现状和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等方面。从研究情况来看,当属于研究框架建立阶段,此后,社区体育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6年底的首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将社区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标、体制、组织、设施、经费等各方面加以规定,全面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 2.2 河南省社区体育中心的现状 全民健身工程是体现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中国城市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有五种:街道社区体协、住宅区体协、晨晚练活动站、地区(片)体协和一条街体协。其中,街道社区体协和晨晚练活动站是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4]。从事基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仍在构建之中,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我省主要是以街道社区体协为主,其它区域性活动点为辅,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基本上依靠工作单位开展活动来满足,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城市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多年来,单位不但担负着各自的本职功能,而且还担负许多本该由社区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单位成了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社会,单位承受很大压力。严重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同时又变相剥夺了社区的职责,使社区功能萎缩,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淡漠,造成恶性循环。从体育活动站的发展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参与体育的主动性、迫切性在提高,在小区、公园、广场随处可见跳健身操、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的活动团体,人们已不再需要体育部门“拖着”、“拉着”来参加体育锻炼,而是自发地、主动地组织体育活动站开展活动。 目前,我省体育中心主要集中在体育场、工人文化宫、公园等地,在社区周围也很难找到健身设施,跑很远找或到广场找到了健身器材,也是僧多粥少,不够用;现有的健身器材损坏,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往往是天不亮就有人锻炼,晚饭后更是排起了长队。有调查,一万多常住人口的社区在群众健身园内,只有8件健身器械。大部分社区的健身器械不足十件,在寸土寸金的小区内规划体育用地也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和监督。 我省现有健身器械,多由澳瑞特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承建,按照国家规定,静态的器械寿命是6年,动态器械的寿命是4年。由于使用率过高,很多器械都在超负荷运转。虽然社区在向体育部门申请建设时,需要签订一份全民健身工程协议书,该协议将健身设施的维修、安全管理以及对群众公益性开放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但是由于时间太久,这些签订协议的单位因为更换领导、企业倒闭等原因,致使健身器材损坏后没有人管理。河南省漯河市建设委员会印发的《漯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指出,3万~5万人口规模的社区(居住区)中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宜设置60~100m直跑道和200m环形跑道及简单的运动设施,用地面积是10000~15000平方米。而社区体育中心正是社区体育设施的基本内涵。
3.河南省社区体育中心的构建及发展策略 3.1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 3.1.1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的增大,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因而不想参加锻炼。 3.1.2体育场所有限,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3.1.3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3.1.4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 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使社区体育中心的构建显得尤为突出。 3.2社区体育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建造之初,设计者一般都要对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特点和体育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同时对已有的体育设施及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各个社区现有的体育设施和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居民的体育需求、体育设施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调查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升现有体育设施、场地,选取社区体育中心的设计、选址的方案分析;在经营管理方面包括:社区健身中心的维护、提供的服务、提供的活动、管理结构等。 社区体育中心不仅要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并且要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达到巩固、联系社区成员感情的目的。在此发展趋势下,我们应该重视如何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中心的构建,加强组织管理。 社区体育中心的基本思想是将原来分散、分离的体育资源(人财物等)整合成结构一体化,功能全面的整体性系统。这样会发挥群众体育形式各自所没有的功能,如果各种体育要素按照社区体育中心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后,会产生大于各种要素功能之和的整体功能。社区体育中心使体育大众化、普及化,更由于易于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3.3 社区体育中心构建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3.1体育项目多样化,我省社区体育中心构建是社区服务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载体。体育项目多样化也是社区体育中心的一个显著特点,应该根据广大群众的兴趣爱好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羽毛球等,同时要兼顾社区内弱势群体的需要,实现体育公平。 3.3.2与学校、体育场相结合,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及教练和社会体育指导员。 3.3.3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力求小型灵活、多样化、多功能与一体并与城市广场相结合。比如在广场健身园地划出小型场地,即可打篮球、羽毛球,同时又能用作排球、网球场地等。使健身设施与广场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便于群众体育竞赛的开展。比如社区自发报名组织的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比赛。即丰富了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也进一步促进了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施。 3.4社区体育中心的经营管理 3.4.1政府应对社区体育中心提供鼓励、财政补助等帮助。 3.4.2社区体育中心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维修和建设。 3.4.3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团体体育活动,自主报名,收取一定费用,保证其良性运行。比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为体育活动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咨询、信息服务。 3.5社区体育中心的发展策略 3.5.1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筹资机制,对我省社区体育中心建设整体布局、层次结构、种类及功能定位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3.5.2拓展各方面的渠道发展社区体育,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3.5.3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社区体育中心结构体系,加强社区体育公建设施的管理,延长场地设施使用寿命,为社区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社区体育中心的建立为繁荣社区文化体育事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加速了当代中国体育、全民健身发展的进程,推进了体育向大众层面的渗透和辐射。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7-99. [2]CCPR,Let.Get Organised Aguide to the Setting up and run-ning of a Sports and Recreation Club[S]. [3]Sports for All Clearing House: Sports information Bulletin[R],1989-1995. [4]熊斗寅•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J]•体育与科学,2003,24(6):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