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宋姣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永川区,402168
摘 要:研究目的:比较不同背景变项的大学生在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及运动行为上的差异;了解大学生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以及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大学生的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对其运动行为预测情形。方法:以重庆市八所大专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抽取1275人(男生610人,女生665人)。发放的主要问卷表有乐观量表、运动参与动机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运动行为问卷表。所得资料以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皮尔森积差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各项假设的验证。研究结果:(1)女生的乐观信念和乐观影响力均高于男生;四年级大学生的乐观信念高于一年级大学生;民办大学学生的乐观信念高于公办大学学生。(2)男生的知性追求和成就均高于女生;四年级大学生的社会需求上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公办学校大学生的成就需求表现比民办学校大学生高。(3)男生的运动自我效能的表现比女生高。(4)男生的运动行为的表现比女生高;公办学校学生的运动行为表现比民办学校学生高。(5)乐观倾向与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向关;知性追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社会需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健康需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成就需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6)知性追求、运动自我效能、乐观影响力、社会性需求、健康需求、成就需求可以联合预测运动行为总变异量的17%。 关键词:大学生;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
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目标,追求的目标越重要,在个体的动机中其价值也就越显得重要。预期是一种可以达成目标价值的自信或怀疑的感觉。假如有了目标但个体却缺乏信心,一样无法产生行为。怀疑的感觉会在行为开始或正在进行中减少努力的程度。唯有足够的自信才能使得行为持续进行。当面临挑战时,乐观者倾向以自信与坚持来处理问题,而悲观者却是怀疑与犹豫。当事情更为困难时,差异会更显扩大。乐观者假定逆境可以成功的解决,悲观者则较可能预期灾难与不幸。在预期价值理论中,乐观被认为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而非自我效能的预期与自我控制的结果。假如人们有高度的自我效能预期,他们想必会认为个人的努力与技巧将会决定事情的结果。另外在自我控制的概念下也是一样的,当人们觉察到情况是在控制之下,他们会假定想要的结果会经由个人的努力而发生。但预期价值理论认为乐观的概念,在于人们之所以乐观是因为乐观者相信自己有才能、努力工作、有福气、运气好,有贵人相助等等可以产生好结果的因素。这些等等的因素包含了自我效能、自我控制、因果决定因素的情境。由动机的预期价值理论来了解大学生的运动参与动机与运动行为的关系。除了运动和乐观有很重要的关系之外,运动和自我效能,或者是自我效能和乐观也有很重要的关系。有关研究指出[1],自我效能与乐观倾向均可以有效预测冠状动脉手术后的行为。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之前,对完成该工作的信念[2]。它是属于特定情境的自信心:自我效能在行为的预测上占有重要角色,人的行为是目标导向的,人之所以会从事某种行为以达成目标,并不是依据对结果的预期,而是对自己能力的期待,对自己能力评价较高的人比对自己评价低的人,更能努力不懈以完成目标。多项研究支持自我效能为从事规律运动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项[3]。由运动自我效能理论,来了解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的关系。探讨学生在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以及运动行为的情形,可供学校教学参考,便于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加强灌输学生运动健身的重要,以培养有效利用时间运动观念,使学生建立起有规律的运动习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八所普通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1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其中男生665份,女生610份。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查阅了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著作文献,主要的专著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的主要问卷表有乐观量表、运动参与动机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运动行为问卷表。所有问卷表设计与操作均严格遵照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 1.2.3 数理统计 对通过问卷所得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11.0和结构方程模型的LISREL程序以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各项假设的验证。各项统计检验的显著水平均定为P<0.0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在正向心理上的差异比较 2.1.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正向心理的差异比较
从表1不同性大学生在乐观倾向、乐观信念及乐观影响力的差异比较的结果得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乐观倾向、乐观信念、乐观影响力均达到显著水平。在乐观倾向的结果和勇于面对挫折方面,男生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较会用快乐的态度看待事情,让心情轻松愉快。总是看事情的光明面,往好的地方想和看得开,想得开,凡事不强求。 在乐观信念和乐观影响力方面,女生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较相信乐观是由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培养出来的价值观,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他充满希望。乐观可以给周围的朋友带来力量,遇到困难时,拥有能力重新出发,乐观会让人积极面对问题,会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2.1.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正向心理的差异比较 表2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正向心理的描述统计表,而表3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正向心理的变异数分析摘要表。
通过表3的结果得知,不同年级在乐观信念上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乐观倾向和乐观影响力则未达到显著水平。四年级大学生在乐观信念上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和其它年级间则未达到显著水平。表示四年级大学生比一年级大学生相信乐观的人会相信有朋友帮助,乐观是由个人的生活经验培养出来的价质观,乐观是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他充满希望。 2.1.3 公办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正向心理的差异比较
由表4公办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正向心理的差异比较的结果得知,公办与民办学校大学生在乐观信念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在乐观倾向、乐观影响力则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认为乐观会有朋友帮助,生活环境会影响乐观态度,乐观是个人的生活经验垃养出来的价值观,乐观是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他充满希望方面民办高校大学生高于公办高校大学生。 2.2 不同背景变项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差异比较 2.2.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差异比较
通过表6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差异比较的结果得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知性追求和成就需求达到了显著水平,社会需求和健康适能则未到达显著水平。在知性追求和成就需求男生均高于女生,表示男生较认为运动可以探索新观念、对身旁事物更加了解、想象力得以发挥、更有创造力;运动可以发现本领及技巧、获得自我实现、改善工作技巧及能力、得到他人的尊重方面,男生同样高于女生。 2.2.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差异比较
表7是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的描述性统计表,表8是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变异数分析摘要表。
由表8的结果不难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之社会需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知性追求、健康适能、成就需求则未到达显著水平。进一步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得知,四年级大学生在社会需求上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和其它年级间则未到达显著水平。 2.2.3 公办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差异比较
由表9公办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动机的差异比较得知,公办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成就需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知性追求、社会需求、健康适能则未到达显著水平。可以说明公办高校大学生在成就需求表现比民办高校大学生要高。 2.3 不同背景变项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上的差异比较 2.3.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由表10的结果得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之差异比较达到了显著水平,表示男生在自我效能的表现要比女生强。 2.3.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运动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表11是不同年级在运动自我效能的描述性统计表,表12是不同年级在运动自我效能的变异数分析摘要表。 由表12的结果得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运动自我效的差异比较上均未到达显著水平。 2.3.3 公办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运动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由表13的结果得知,公办、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运动自我效能之差异比较未达显著水平。 2.4 不同背景变项的大学生在运动行为的差异比较 2.4.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运动行为的差异比较
由表14的结果得知,不同性别之大学生在运动行上之差异比较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可以看出男生在运动行为的表现比女生要强。 2.4.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运动行为的差异比较
表15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运动行为之描述性统计表,表16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运动行为之变异数分析摘要表。 2.4.3 公办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运动行为的差异比较
由表17的结果得知,公办与民办大学生在运动行为上之差异比较达到了显着水平。从表20我们不难看出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在运动行为表现上要比民办高校大学生要明显强一些。 2.5 大学生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的相关
表18是大学生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的相关矩阵。 针对表18相关矩阵所显示的数据说明如下: 2.5.1乐观倾向与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向关 (1)乐观倾向与运动参与动机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知性追求0.39(P<0.05),社会需求0.36(P<0.05),健康适能0.36(P<0.05),成就需求0.40(P<0.05)显示乐观倾向越正面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参与动机也相对越高。 (2)乐观倾向与运动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6(P<0.05),显示乐观倾向越正面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自我效能也相对越高。 (3)乐观倾向与运动行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6(P<0.05),显示乐观倾向越正面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行为也相对越高。 2.5.2 乐观信念与运动参与动呈正相关 乐观信念与运动参与动机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知性追求0.31(P<0.05),社会需求0.47(P<0.05),健康适能0.46(P<0.05),成就需求0.33(P<0.05)显示乐观信念越正面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参与动机也相对越高。 2.5.3 知性追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正相关 (1)知性追求动机与运动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 9(P<0.05),显示知性追求动机越高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自我效能也相对越高。 (2)知性追求动机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3 2(P<0.05),显示乐观倾向越正面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行为也相对越高。 2.5.4 社会需求动机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正相关 (1)社会需求动机与运动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 4(P<0.05),显示知性追求动机越高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自我效能也相对越高。 (2)社会需求动机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 5(P<0.05)。显示社会需求动机越高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行为也相对越高。 2.3.5 健康需求动机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正相关 (1)健康适能需求动机与运动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3(P<0.05),显示健康适能需求动机越高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自我效能也相对越高。 (2)健康适能需求动机动机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其关系数为0.25(P<0.05),显示健康适能需求动机动机越高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行为也相对越高。 2.5.6 成就需求动机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正相关。 (1)成就需求动机与运动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0(P<0.05),显示成就需求动机越高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自我效能也相对越高。 (2)成就需求动机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5(P<0.05),显示成就需求动机越高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行为也相对越高。 2.5.7 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 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5(P<0.05),显示运动自我效能越高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行为也相对越高。 2.6 大学生的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对运动行为的预测
由表19各变项对运动行为预测的摘要表得知:知性追求动机对运动行为的解释量为0.10%、达显著水平,表示知性追求动机能预测运动行为。运动自我效能对运动行为的解释量为0.13%、达显著水平,表示运动自我效能能预测运动行为。乐观影响力对运动行为的解释量为0.14%、达显著水平,表示乐观影响力能运动行为。社会性需求动机对运动行为的解释量为0.15%、达显著水平,表示乐观影响力能预测运动行为。健康适能动机对运动行为的解释量为0.16%、达显著水平,表示健康适能动机能预测运动行为。成就需求动机对运动行为的解释量为0.17%、达显著水平,表示成就需求动机能预测运动行为。各变项对运动行为的总解释量1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女生的乐观信念和乐观影响力均高于男生;四年级大学生的乐观信念高于一年级大学生;民办大学学生的乐观信念高于公办大学学生。 (2)男生的知性追求和成就需均高于女生;四年级大学生的社会需求上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公办学校大学生的成就需求表现比民办学校大学生高。 (3)男生的运动自我效能的表现比女生高。男生的运动行为的表现比女生高;公办学校学生的运动行为表现比民办学校学生高。 (4)乐观倾向与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向关;知性追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社会需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健康需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成就需求与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行为呈现正相关。 (5)知性追求、运动自我效能、乐观影响力、社会性需求、健康需求、成就需求可以分别预测运动行为。 3.2 建议 3.2.1 教师可了解不同背景之大学生在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的差异,在教学上拟定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运动行为。 3.2.2 正向心理的重心在于正向预防,通过正向思维的灌输有助于远离忧郁症、增进成就、促进健康,并带给自己新的自我了解,建议应在学校中推行正向心理的教育。 3.2.3 根据本研究各个变量正向心理、运动参与动机、运动自我效能、运动行为等制作模型,了解学生心理的倾向,以做为辅导的依据。了解学生各个变量的表现后,除了在教学上可以辅导学生养在正确的观念外,还可供学校及辅导员进行辅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楚平华,闫景新.自我效能感对癫痫患者自理行为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1):1147-1150. [2] 关翩翩. 组织行为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J]. 管理科学文摘,2007,8:86-87. [3] 袁焰. 健身运动参与动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6):122-123. [4]【美】理查德•考克斯著.《运动心理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卢家楣等.《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 李建勇主编.《社会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8-41. [7] 孙健敏主编.《组织行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5-66,105-115,170-189. [8]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0] 洪炜主编.《心理评估》.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1] 王梅生.对影响我国华北地区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参与动机和运动成就动机因素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22-624. [12] 牛伟. 谈健身运动参与动机的转变[J]. 安徽体育科技,2004,25(5):87-88. [13] 尹章豹,李可可. 不同年龄性别学生健身运动参与动机的探讨[J]. 2004,25(5):82-84. [14] 张国峰.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参与动机的分析[J].科教文汇,2006.7:39-40 [15] 王文成,刘大伟. 辽宁省大学生健身运动的参与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50-53. [16] 刘柏青. 对高职学生体育参与和运动认知、运动动机的调查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2007.6:39-41. [17] 颜峰. 关于不同人生阶段知识分子参与运动动机的调查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6):39-41. [18] 叶平.业余体育活动参加者与体育专业学生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1):55-59. [19]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 叶平.业余体育活动参加者与体育专业学生内在和外在动机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1):61-65. [21] 李安民,张春华.师范教育与体育教育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1) [22] 黄艳梅.对湖北、河南两省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参与动机和运动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