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9期
 
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的研究

2009/9/3 16:40:56 浏览次数 4517  

白光斌 ,高鹏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71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对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师资缺乏、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等是当前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学校领导应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增加经费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等是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体育教学;阳光体育运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体育观念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来源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媒体在争论,学者在反思,行政管理部门在研究。
    针对目前学生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室到书房单一的、缺少体育锻炼的学习生活方式,为了号召广大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走向操场户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这个用语。在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学校教育改革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特点的基础上,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阳光体育运动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
    简而言之,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就是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通过阳光体育的推动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开展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群众体育活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形式,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掀起校园青春健康活动的热潮,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文化氛围。

2、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2.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归根结底还是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引发出来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还存在片面性:一些中小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桥上赶。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高考不考体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体育的缺失。更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无奈的是,明知道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升学的压力,但却又不得不因为升学压力继续限制孩子活动时间。从2005年6月开始,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进行了素质教育系统调研。调研表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然未能有效扭转。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县中学的调查,35%的校长、37%的教师、58%的中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学生6点前起床的有34%,11点半后睡觉的超过40%。假期补课现象仍较为普遍,一些城市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都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赛班、兴趣班、考级班,而且往往是至少上两个班。越来越重的升学压力,让城市学生成了家中最早去挤公共汽车、夜里最晚睡觉的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最辛苦人群”。而许多农村学生则要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承担一定的农业劳动,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同样无法保证。
2.2  学校领导没有高度重视,怕担责任
    学校不是不想安排更丰富的活动,但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管是不是学校的责任,学校都要承担下来,这样一来,为了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大多数学校都不敢开展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很多学校还习惯于把孩子“圈养”在教室里,不允许在操场上奔跑、打闹,更少有创新的课程和活动形式,单调枯燥的课程和活动很难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
2.3 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少
    据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1—3元,北部某省15 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0余元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即使在东部某经济发达省北部5市的初中,98.7%的学校也没能按最低要求配备器材,南部某省会城市学校体育器材配齐的仅占17.7%。我国中小学普遍存重文化,轻体育,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少,且现有场地和器材老化或缺损现象严重,得不到学校的普遍重视。
2.4“达标考核”制度的缺陷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实行“达标考核”制度,学生通过了一定的考核才能毕业。中国体育教学的这种“达标考核”模式借鉴的是前苏联的“卫国体育健身制度”。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专门针对达标而设置体育课,这成了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也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出现了很多“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今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学校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
2.5 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
    在学校体育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在家里许多学生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埋头做作业、玩电子游戏、看电视,过着一种高压下的不健康生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除了学习压力增大、缺乏有效运动之外,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热量、脂肪等摄入量过多,营养过剩,食物结构不合理,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在青少年食谱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导致体重超常的比例不断增加。同时,电视、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的学生每天要连续看几个小时电视,有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带着耳机听音乐,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整日整夜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中不能自拔,这些行为都会让学生的听力、视力严重下降。
2.6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
    以往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甚至每个教学内容应用几课时去完成都有具体规定的。长期以来体育教师都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师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对适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摆在体育教师的一道难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传统的侧重于教授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反复练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体质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课都失去了兴趣。
2.7 师资缺乏
    大多数中小学由于体育教师编制少,尤其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根本就没有编制,体育教师大都是兼职的。学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不少体育教师知识老化,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有的省初中体育教师缺口达到三分之一,小学体育教师有40%是兼职的,致使不少学校仍然未能按照新课程开齐体育课,占用体育课的现象严重,未能开设、开足体育课。这是我国目前中小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2.8 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思想、意识、观念等差异,使得各地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不平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不平衡;学校教学中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平衡;学生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不平衡。

3、未来发展对策
3.1 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体育考试记入升学总分
    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教育部自上世纪90年代末就接连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把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记入升学总分。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这项政策使很多学校提高了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推动了孩子们的体育锻炼,也改变了一些家长的观念。但是长期以来,高考不考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改变目前中小学体育的现状,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在全国的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并把体育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从而整体拉动学校体育教育。只有这样,学校对学生的体质问题才能得到真正重视。
3.2 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向学校投资一定的体育经费,按器材配备标准统一购置和发放体育器材,有计划有重点地维修一定的体育场地;改善体育教师的待遇,一视同仁对待他们的职称、荣誉的评定。学校领导要摆正体育教学的位置不能口头上重视,而实际上取消;不能非毕业班重要,而毕业班排挤掉;不能只培养报考体育院校的学生,而对其它学生不闻不问。应该把体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做到训练与学习同时进行。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学校应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比药物更经济、更有益。
3.3 创新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课形式古板,内容缺乏刺激性、趣味性,已不适应当今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中小学体育课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体育运动形式相结合,如:陀螺、民间糠包、手拍鸡毛毽、竹笛舞、拔河、健美操、街舞等与乒乓球、跳绳、艺术操等大众体育项目有机结合,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当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当前社会上最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把单调的课堂变成了优美生动活泼的乐园,既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又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通过拔河、健美操、街舞、跳绳、艺术操等集体运动项目,增强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合作意识。
3.4 增加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学校体育硬件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器材配备纳入整个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对一些最基本的体育器材设施予以配备,保证学校有起码的运动场地和设备。同时中学体育教师应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精神,从各自县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自制各种体育器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对学校体育功能缺乏全面的了解,致使学校体育经费投入较少,场地、器材设施等物质条件较薄弱。因此各县级有关教育部门领导要每年对学校体育硬件设施进行检查与评价,对于不达标的学校,应限期进行整改,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3.5 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标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为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学生。学校体育中所强调的“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生理、心理、社会化”的三维体育观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在推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已经证明,学校主管领导对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认识和深度,直接影响他们对学校体育改革的支持和监管力度。
3.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体育与健康改革的保证。只有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我们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师队伍中应有相当高数量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相当广博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理论知识和坚实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外出进修,特别是山区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使他们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真正把阳光体育工程落到实处。
4、结论与建议
4.1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就是用3年时间,使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通过阳光体育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终生受益。
4.2当前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面临的困难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师资缺乏、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等是当前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4.3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并把体育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从而整体拉动学校体育教育,学校领导应改变传统的体育观念,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学校体育硬件评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等是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Z].2006,5.
[4]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6,12.
[5]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6,12.
[6] 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1,14(8).
[7] 杨贵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 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 大力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J]. 中小学校长,2007,7.
[8] 袁海军.树立“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4.
[9] 李海龙,王 琳.高等体育院校与青少年体育联动发展的研究[J].当代学术论坛,2008,1.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4814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