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春 吉林体育学院 130022
宋继新教授在体育学刊2004年第1期发表的《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运动存在“重物轻人“的倾向。提出创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新思想:创立“夺标育人”的竞技新理念,树立“健身育人”的体育新思想。揭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人文原理和科学原理、创建“六合一”的竞技教育方式和构建“三合一”的体育新方式。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为我国的体育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方式,具有很能强的指导性和选择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法在分析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山寨”文章创新方面的若干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质疑,研究认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是一种“人物并重,更重人”的体育思想,要肯定“人”的至上性,不能否认“物与人”的一致性;体育科学与人文融合理论的追随者们只是一味地套用并未在原有基础上深入结合实际而有所突破与创新;体育运动更不能打着体育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旗帜去彰显“物”的魅力的问题。本文旨在加深对体育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解和促进其理论自省、发展、超越的过程,最后提出建议、支持与弘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
一、“人物并重,更重人”的体育思想 《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运动存在“重物轻人“的倾向。提出创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运动新思想:创立“夺标育人”的竞技新理念,树立“健身育人”的体育新思想;揭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人文原理和科学原理;构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新方式:创建“六合一”的竞技教育方式和构建“三合一”的“健康体育”新方式[1]。 1.要肯定“人”的至上性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是不是要突出强调人文方面,是不是搞人文运动? 我们现代中国的体育学习了西方体育之形式,而体育精神与文化却被拒之门外。今天,中国体育的诸多弊病,其根源就在于体育人文精神的缺乏。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2]。体育运动人文原理研究的核心是在运动中培养人性丰满的人。培养体育参与者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实现体育运动的总目标[3]。体育人文精神是展现体育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归以人为本的体育世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取向,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其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以必须肯定体育人文精神的至上性,忽视体育人文精神是种错误倾向,将体育科学和人文关系视为“对立统一”为关系,更是一种误读与颠覆。人文关爱生命,关注于价值,科学关注技术、只在工具,远离人性。体育科学只有在体育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能够摆脱体育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从而追寻体育人文价值,回归体育人文本质[4]。因此,体育人文精神在体育运动中是核心、本质、灵魂的范畴,具有至上性。 2.不能否认“物与人”的一致性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是不是不重“物”,不讲究竞赛成绩、不重视学生体质? 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办的好不好有许多标准,其中,竞赛成绩、学生体质等都是重要的指标。如果说一个国家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搞的十分的好,可是就是竞赛成绩、学生体质等都不好,这也是自欺欺人。不能在搞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运动时出现倾向性的问题,只是片面的认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运动关于“物”的方面主要是解决不能把追求竞赛成绩等作为唯一目标的问题。但同时不能否认体育科学与人文的一致性,在看到体育科学与人文的不同时,也更应强调两者本质的一致性,“物”若脱离“人”的轨迹就无法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辉煌,也会使体育陷入瘫痪。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5]。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的学科特征和强调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的方法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体育和从事体育的人服务的,是关爱生命体现体育价值的科学保证。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的灵魂,具有方向性,体育科学精神是体育人文精神具体化、专业化、外在化形式,弘扬体育科学精神正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彰显[6]。体育运动的科学原理指出完整的体育运动原理是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人的物力、心力和外力“三力合一”的,即提高人“身、心、群素质的”体育运动原理[7]。可以看出体育通过技术等外在形式提高人“身、心、群的素质”也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具体实现与融会。 探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其实质是研究“人道”与“物道”的整合[8]。体育运动的人文原理是研究其“人道”的学说, 体现“人”的至上性;科学原理是探索其“物道”的理论, 体现了“物与人”的一致性,二者整合,真善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了“人物并重,更重人”的体育思想。
二、“山寨”文章的反思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的应用是不是要生搬硬套?这是对一些文章的质疑,在一些文章中提出了具体的体育项目关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探索,文章都鼓吹其自身项目要科学与人文融合十分必要很有意义,但究竟往哪里融合? 怎样融合?谁和谁往里融合,这是我们在认识中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对此,这些“山寨”文章没有给出作答,是其回答不了吗?还是根本就没去思索怎样融合或是融合不了呢?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山寨”文章只是将宋继新教授在《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运动》的理论思想纯粹地生搬硬套到具体的项目运动中,并没有实际的应用,或者说根本谈不上应用。 而在当前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的应用中,有的教师根据理论的指导思想,结合具体的体育项目比较系统的进行分析,升华了“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 不仅传授项目的技能,而且传承项目的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9],取得了专家肯定的教学效果,这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高水平竞技项目也结合自身特点并且充分发挥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论取得了一些成果。由此可以看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理论支持者对此也实现了较好应用。但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支持者并未超脱宋继新教授所给出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的思想、原理、方式、内容的选择,没有实现跨越与具体的探索。高水平的运动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合一”的竞技教育方式在其中并有充分体现,体育教学设计上没能超越传统的教学观而形成科学与人文融合“三力合一”的教学理念。还有在变“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中提出各种关于各个项目的“项目教育”,但纵观其中内容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根本没有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教育价值,体育的教育价值要作为学生生活享受的文化内容。体育的每个项目除一般教育目标外要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如:体操是身体的发展与进行身体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竞技类项目是把挑战和竞争的快乐引向深层的理论与方法;健美操、舞蹈要有情感的发展等[10]。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科技、现实的工具理性与项目人文、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需要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作支撑,在各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传承项目自身特有的文化,从“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从“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11]。体育每个项目都要承担对一般和固有教育目标的整合与实现,通过各自领域的学习,使这些教育目标达到最大化,发挥各自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每个项目都要作为必须的文化修养和教育活动,使“项目教育”得到充分的展示,引导人向更富有人性化时代挺进,由“半人”变为“全人”。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寻找到关于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契合点努力实现其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有所创新才能有一定的超越和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打左灯向右行”的体育文化导向 大家都知道“打左灯向右行”是违背交通常理的操作,说的直白点,那是不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为何体育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出现艰难的情况,主要是方向有问题,是我们一直打着体育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旗帜去彰显了“物”的魅力,出现了“打左灯向右行”的现象。 究竟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造成了竞技体育物化和学校体育健身不育人的所在。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12]。体育出现了“打左灯向右行” 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人文的导向,在竞技体育中,以夺标为中心的“物化”体育,狭隘的“为国争光”、唯金牌论、举国体制的高度专门化、竞技运动对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重体轻育、重“物”轻“人” ;在学校体育中,“放羊式”教学、“快乐体育”、以教学与锻炼为主、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健身不育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证明了我们是竞技体育大国,胡锦涛主席在“9•29”重要讲话中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分析了建设体育强国不仅是金牌的增量,还要有软实力的增强。由此可见体育强国不仅依靠的是竞技本身的物质增量, 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有赖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更要取决于其体育文化及核心价值能否得到国际社会认同,体育发展方向是否明确,体育文化理念是否有所创新,能否培育传承先进体育文化的世界公民。 如果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融合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竞技教育、健康体育的新方式,遵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方向是正确的体育文化导向,不要“打左灯向右行”。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发展方向是反映先进的文化前进的方向,随着当今体育的异化,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实现体育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融合体系,从而正确把握科学与人文融合体育运动的文化导向,防止打左灯向右行的错误,更多地关注良好的体育人文社会环境与体育自身健康发展的互动关系和实践策略,使体育运动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弘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的适用范围一般在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教学中。大多围绕高水平的各个竞技运动项目以及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各个项目来展开讨论和研究的。因此,体育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无疑将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教学营造更好的人文环境,给人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推动体育运动健康持续地发展。 当前可以看出,体育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契合点没找到、发展方向上左灯向右行、竞技体育异化;体育文化跛足。体育的科学与人文融合,是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体育文化的自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走体育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发展道路。 (2)通过各种方式,阐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并且阐明其主要的思想、原理、方式、内容等,明确发展方向,统一认识, 推进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 (3)有必要对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在每个体育项目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寻找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契合点,寻找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最佳载体,把握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意义的核心,进一步促进其潜力的发挥,应当对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论对促进各个项目上有深刻的认识,在各个项目的应用中对理论有所提炼,注意在不同项目中的不同形式与不同价值。 从根本上讲,体育的竞争是体育文化和核心价值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是既要有运动素质与能力的人,又要有人文精神、公共精神的人,能否得到社会认同的“人”。“以人为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理应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可如今学校体育中学生体质不断下降、体育育人的价值无从体现,竞技赛场上仍是黑哨、假球、暴力、兴奋剂等“物欲上升”、“精神下跌”的时代,体育人文精神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挑战,体育文化已经跛足。为此,我们必须弘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3,7,8]宋继新,贡娟.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思想、原理与方式的变革[J].体育学刊,2004,11(1):7-10. [2,5,12]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N].科学时报,2002.06.13 [4,6]刘炜.质疑、追问与反思:体育人文精神的现实失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9 [9,11]何艳华,薛继升,王红岩等.高等体育专业“项目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9,16(3):2 [10]罗时铭.当代日本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