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路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内家拳在历史上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一般指侧重于内功修炼的武术流派,它的出现是中国武术史上的重大革命。而道教医学的发达是这一场革命产生的先决条件。内家拳继承了道教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道家思想和易学;又继承了道教医学对人体的独特认识,如精、气、神与三丹田观念、心肾交合的思想以及经络学说;还继承了道教医学的治疗养生技术和理念,如导引、吐纳、存思、内丹以及仿生理念。近现代,内家拳迅速发展,传遍全国各地,并具有相当的世界影响力,这种现象反过来促进了道家、道教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以武传道”的奇特现象。 关键词:道教医学 内家拳 武术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内家拳,要言之,指侧重于内功修炼的武术流派。从现有文献来看,“内家拳”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其中说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 而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在《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则提到:“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无论内家拳的实际创立者是谁,这两段资料至少表明了道教思想对内家拳武术革命的决定性意义。 武当内家拳后又传到其他地方,并产生了新的支派(如松溪内家拳)。而有清一代直到上个世纪,一大批著名的武术宗师也纷纷创制和发展了新的内家拳种,其中尤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最为著名,被武术界尊为“三大内家拳”。尽管“内家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历史上有所变化,各派内家拳之间也有诸多差别,但他们共同区别于外家拳的关键一点,就在于各派内家拳都从诸多方面融汇了道教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在进行论述前,我们有必要厘清道教医学的概念,根据盖建民教授的概括,“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
二、道教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家拳的影响 道教素来尊崇老庄道家思想,也有研习易学、以易解道的传统。道教医学实质上就将道家和易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传统直接影响了内家拳。 1、“道、武、医”合一——道家思想对内家拳的影响 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道教医学也不例外。然而,道教医学大师更倾向于从道家思想去理解阴阳五行思想,他们医学理论中的最高范畴是“道”。 老子《道德经》中,养生与体道已不可分,《黄帝内经》通篇也以合道作为健康的最高境界。陶弘景更明确提出:“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内家拳往往强调“道、武、医”三者结合,甚至有人称“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精于医。” 上个世纪的心意拳名家胡耀贞医生就是“道、武、医”合一的典型代表。在具体拳种上,太极拳处处体现了老子致虚守静、守柔曰强、阴阳辩证的思想,故被誉为哲拳,尊为国术;而即便是“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形意拳,也是以松柔守静的三体式作为拳法的根基。从老子的“周行”到庄子的“环中”,道家圆的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内家拳,无论是陈式太极拳讲求浑身俱是缠丝圈,还是八卦掌练习者终生走圈不辍,内家拳无不从圆中养生,从圆中长功,乃至从圆中悟道。 2、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学对内家拳的影响 詹石窗教授曾指出:“医与《易》之所以相通,这是由历史上医巫道三家同源的状况所决定的。” 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易学的基础上,而道教徒素有研习易学的传统,因而道教医学的易学色彩更为浓厚。孙思邈就提出:“凡欲为大医……《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内家拳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往往以象数易学作为框架,甚至直接采用易学名相作为拳种和具体功法拳法的名称。 “道、医、武”三者合一的模式,实质是采用易学取象比类的方式建构的。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大内家拳以易学融汇道教医学的概况:
三、道教医学独特的人体观念对内家拳的影响 道教医学是基于长生成仙的信仰和实践而产生的,其有着自身独特的人体观念。内家拳的修炼,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尤其重视这些独特的医学观念。下面我们选取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1、 精、气、神与三丹田: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传统医学从《黄帝内经》始,就极为重视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道教内丹学则明确将精、气、神三者并提,并用于治疗疾病和养生实践,认为这三者是“上药”,是每个人身体内部都具有的药物。、至于丹田的概念,《黄庭内景经》中己有“三田”的说法,东晋著名道医葛洪则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三丹田的具体位置。后世内丹学将上、中、下三丹田分别与神、气、精相对应,形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内丹修炼模式(内丹对内家拳的影响,将在后文予以论述)。 道教医学对精、气、神和三丹田的推崇,极大地启发了内家拳的修炼思想。各派内家拳普遍要求练习者拿住丹田练内功,通过站桩行桩和吐纳导引之术,炼养精、气、神。一些内家拳师甚至在练习中从五丹田下手,例如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在其著作中称:“除了意守上中下三丹田外,还应意守命门,命门又称后丹田。意守上丹田主炼神,意守中丹田主炼先天元气,意守下丹田主炼精,意守后丹田主炼精气转化。” 2、心肾交合 孙思邈曾明确总结到:“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这段话是道教医学对脏象理论的重要发展,丰富了传统医学对心肾关系的认识。而唐末五代开始兴起的内丹学,尤其重视心肾交合,如钟吕金丹派著作《灵宝毕法》中谈到:“肾中生气,气中有真水;心中生液,液中有真气。真水真气,乃真龙真虎也……盖液中有真气,气中有真水,互相交合,相恋而下,名曰交姤龙虎。” 早期内家拳的发源地武当山,长期流传着对玄武大帝的崇拜,而玄武的古代符号——龟蛇,也被道教养生家阐释为心肾交泰。这些观念为后世,太极拳起势中的掤、捋二劲,形意五行拳的钻拳、炮拳都包含了交合心肾的目的。 3、经络学说 经络是中国传统医学独有的观念,道教医学在修炼和医学实践中尤为重视经络的作用,历代道医留下了大批关于经络的著作和医疗技术,并传于后世,为内家拳所重视。全真教宗师马钰即著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他的针灸医术在松溪内家拳中还有留传。 人体诸多经脉中,任督二脉尤为炼养家所重视,其为内丹修炼中炼精化气阶段内药运行的路线。民国太极拳大师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就专作《任脉督脉论》,不但阐明了任督二脉对修炼的意义,还列举了这两条经脉及其他经络上的重要穴位,并指出:“打人必识穴道,不识穴道恐打伤人。” 崔希范在《入药镜》中提到:“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 这段话中的上下鹊桥,即任督二脉的两个断点,内丹家一般用舌抵上腭和提肛分别接通这两个断点,这种办法也普遍被内家拳继承。例如当代八卦掌名家张全亮先生在著作中解释“气到丹田缩谷道”的口诀时,称:“通过缩提谷道(肛门)……使真气经过会阴、尾闾沿督脉上行至颠顶,再通过任脉下行入丹田。” 当然,内家拳也重视其他经脉,如练习带脉功以增强横劲,等等。 以上几点只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内家拳还继承了其他道教医学的重要观念。例如,以营气和卫气的不同来解释内家拳中的刚柔,在练习中强调逐渐易筋、洗髓、敛气入骨等等。
三、道教医学的治疗和养生技术对内家拳的影响 道教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道教各宗派在长期的炼养实践中,发展出一大套特别的治疗和养生方法和理念。下面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1、导引、吐纳、行气等方术 《庄子》一书中就己有关于导引吐纳之术的记载,南朝著名道医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详细阐述了利用导引、吐纳等方术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总结了“吹、唏、呼、呵、嘘、呬”六字诀疗病法。导引吐纳等方术被各门内家拳普遍采用,如一些练拳者在练功行功中运用六字诀以疗养脏腑。 而东晋著名道医葛洪对行气之术则极为重视,并将其运用于医疗和武术实践中,他说:“以炁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 可见,以修炼内气为方法的武术思想早己在道教内部出现,葛洪最早在文献中加以总结,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内家拳理论的先驱。 2、 存思与内丹: 存思与内丹是道教医学最有体系的两种养生技术,两者都结合医学对脏腑经络的认识,采取着不同的内炼方式对疾病加以治疗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严格说来,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流传最广的上清经《黄庭经》(包括外景和内景两种)中,既包含了一整套存思之术,也出现内丹修炼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尤其是丹田的观念。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传下的《长短句》中就提到:“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他传出的拳法就非常重视丹田功夫,基本桩功以意守丹田入手,身体各部位的缠丝运动与丹田内转相配合,炮捶发劲也以丹田弹抖为根基。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更将提到了养法中蕴含的内丹功夫,兹择录如下: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净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则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支若山石。亡念之发,天机自功。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久之,水火升降,如桔槔之吸水,稻花之凝露,勿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此采铅家投汞之真秘。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在昔紫阳真人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
这段话其实就是对内丹炼精化气功夫的描述,且引用了北宋内丹大师张伯端《悟真篇》里的诗句,非常清楚地表明陈式太极拳功法对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继承。而精于三大内家拳并创立孙式太极拳的武学宗师孙禄堂,也曾在介绍八卦掌的上乘功夫时提到:“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再加向上功夫,炼神还虚,打破虚空,脱出真身,永久不坏,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进于形神俱妙,与道合视之境矣。近日期深得斯理者,吾友尚云祥,其庶几乎。” 这段话描述的已经是内丹修炼中炼神还虚的高级阶段。而有的内家拳师甚至以自身的内丹功夫治疗他人的疾病,如胡耀贞医生传习的道家“无极针灸”,就需要医者运用自身的“精气神”为患者扎针。 3、仿生理念对内家拳的启示: 道教医学的诸多养生功法中,有很多是受了大自然尤其是动物的启发。如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发挥古仙导引术而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以达到去除疾病的目的。这种古代仿生学深刻地影响了内家拳,最著名的例子如心意六合拳的十大形和形意拳的十二形,而太极拳架中也有模仿动物而命名的拳式,如白鹅亮翅或白鹤亮翅(练习者可以通过对不同动物的模仿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又讲迈步如猫行等等,十分贴切。模式对象也不仅仅是动物,太极拳的经典单式——云手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模仿。基于模仿万物的道家理念,既可以通过形象化的阐释方便体悟拳法中的深意,以加快练功的成效,又能在实战中增加拳法的技巧和威力。
四、简单结语 内家拳的出现是中国武术史上的重大革命,而道教医学的发达是这一场革命产生的先决条件。内家拳从方方面面继承了道教医学的基本理论、人体观念和治疗养生技术,并从各方面对道教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发展。练习者对道教医学的学习和体悟也能有效助益其内功和拳技的增长,防止拳法出现外家化的偏差。内家拳在近现代迅速发展,传遍全国各地,并具有相当的世界影响力,这种现象反过来促进了道家、道教文化的传播,甚至形成了“以武传道”的奇特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长久以来的传说和一些史料的发现以及,许多内家拳师将自己的拳法追溯到武当,甚至追认张三丰为祖师。在学术界也有赞成这种看法的声音,认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对历史真实的考证,不如说是一种有宗教学意义的文化回归现象,是对上个世纪以来学界疑古之风的不满。毕竟,无论各派内家拳究竟由谁创立,都不能抹杀道教医学对于内家拳的深刻影响。而事实上,唯有练习者参研道教医学和养生之道,内家拳才能真正避免外家化、体操化和表演化的诸多歧途。
参考文献 [1]黄宗羲.南雷学案[A].四部丛刊初编(第266册)[Z].上海:上海书店,1989 [2]黄百家.学箕初稿[A].四部丛刊初编(第266册)[Z].上海:上海书店,1989 [3]盖建民.道教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5-6 [4]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序[A].道藏(第18册) [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75 [5]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7 [6]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85 [7]孙思邈.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A].道藏(第26册)[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5 [8]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A].见:道藏(第21册) [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59-61 [9]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56 [10]孙思邈.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A].道藏(第26册)[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68 [11]钟离权. 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A].道藏(第28册) [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353 [12]林国华.武当南派——松溪内家拳宗阐秘[J].武当.2005(2),4 [13]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1986.120 [14]王道渊.崔公入药镜注解[A].道藏(第2册) [Z].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82 [15]张全亮.行八卦 运太极 解玄机——张全亮新解内家拳秘要.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17 [16]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4 [17]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1986.425 [18]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1986.116 [19]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0-171 [20]郭武.道教历史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