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0期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网球教学的理论研究

2009/10/10 10:55:56 浏览次数 6434  

薛浩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创新性的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在网球技术课教学中,并且根据教师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分析了当前将PBL教学模式完全彻底应用于高校网球教学实践中尚存在种种困难,因此,本文将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拓宽其PBL教学模式内涵,分析PBL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基本构成,并根据网球教学特点,提出PBL教学模式的三种变型与实施策略。具体为: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网球教学必须实现从体育概念建构到体育教学情境效性的转变,即从技术同化到技术平衡的转化;从教学输出到教学互动的转化;从角色差异到师生双主体的转化。体育教师可根据具体实施策略和现实条件选择应用,从而实现网球教学效果最大化目标。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应用;网球教学;实践性研究

前言
    从目前高校体育网球模式来看,网球教学仍然是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认知理论下的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的焦点在“教”上,即“基于知识灌输的教法”,实际上则把体育教学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知识技能的运用分成两个独立的阶段,其中,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不是简单的“1+1=2”的简单套用,而教学效果是实现“1+1>2”之功能。在具体网球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常常涉及复杂的技能迁移,其包括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正是新知识、新技能建构过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网球技术水平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造成技术好的学生“吃不饱”和技术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而PBL教学模式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精髓在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本试图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并根据校本软硬件资源现状,提出PBL教学模式的三种变型与实施策略,为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

1  PBL教学模式的理念
     早在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1]“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目前已被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到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我国的香港地区教育界近来也极力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国内处于初步尝试阶段。[2]基于问题的学习,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当前较为权威的定义是美国的南伊利诺斯大学的霍华德•白瑞斯(Howard Barrows)和安•凯尔森(Ann Kelson)博士给PBL下的定义:“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PBL教学模式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其精髓在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课程,它包括为学生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获取关键的知识,具备熟练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策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3]目前,体育教学面临着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中所表现出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学生在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等差异性,造成综合能力的偏差,也形成了自我意识、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区别。PBL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体育教学冲突情景(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者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能促进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PBL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基本构成
    根据Barrows的模型,PBL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大致包括:组织问题解决小组、提出问题、学生内化问题、分配任务、提出假设、综合分析资源与任务、解决问题、检验问题方案的正确性、反思与总结。[4]在高校网球教学实施PBL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两个起承递进、相辅相成的活动过程,其一、分析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和修正假设,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二、学习核心内容的明确,由此引发的网球技术理论检索与网球技能尝试性迁移活动,该迁移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旨在获得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学习活动。可以看出,虽两种活动的目的和过程不尽相同,但二者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活动实现不同目标与路径的整合。PBL教学模式由五个相关联部分所构成:一是体育问题, 二是确定教学目标, 三是教学内容,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评价,(详见表1)。

3  PBL应用于网球教学实践遇到的困难
    PBL网球教学模式就是由教师将网球课程分为若干技术模块,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每个技术模块的学习时,先由教师提出“情景性、实用性”等复杂技术学习问题或技术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指导小组内部分工协作,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网球技能,然后本组成员自主探索学习,初步技能定型,通过检查、评价,实施反思、纠正,网球技术进一步得到巩固定型,总结反思在整个过程中学到的技能和知识。PBL网球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利用具体技术问题作为引导学生自主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驱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而这些正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追求的目标,然而基于当前高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发现将PBL应用于网球教学实践会遇到如下困难:一是PBL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否则就把网球技术的衔接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对网球整套技术的掌握。而目前情况,多数高校网球教师普遍理论水平高而实践能力弱,要求每个教师在其教授的网球课程中都全面使用PBL模式,提出技术模块,分解技术,再综合技术教学显然不现实。二是 PBL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较高,只有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怕困难且掌握较高学习技能的学生才能从PBL教学模式中受益。由于长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区别对待的原则,造成技术好的学生“吃不饱”和技术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也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此外,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网球技术水平的个体差异也是一个突出因素。实施PBL网球教学模式收效甚微,甚至不如传统教学模式效果好。另外,学生进入大学前接受的基本上是传统模式下的教育,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而不是应用知识,骤然实施PBL必然让学生难以接受。三是PBL要求学生必须可以从外界获取大量教学资源,资源缺乏会导致自主学习无法实现。学生去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电视、录象比赛获取大量教学资源。但鉴于目前高校产学研结合成素低、高校与社会接触不够,所以获取校外物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困难较大。

4  PBL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变型
    根据上述实施PBL网球教学模式和考察具体网球实践教学,并分析PBL应用于教学实践遇到的困难,笔者认为,将PBL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才是当前网球教学的正确选择,而且,在融合二者时应遵循以下两点:首先,PBL的精髓不能抛弃,即在任何模式下都注意“现实问题”或“近似现实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引导学生,坚决摒弃与现实问题无关知识的讲授,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其次,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现实问题”的复杂程度,让教师觉得可以驾驭,让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解决,从而真正唤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据此,笔者总结、设计了如下PBL网球教学模式的初级、中级、高级变型。一、初级变型,传统模式主导型,PBL的思想和方法在其中只有初步的应用。课堂教学仍旧表现为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倾听。不同的是,要求教师在讲解某一技术前,提出一个或一些简单化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讲解知识点和关键技术,引导学生建构技能体系,并跟随教师共同解决问题。二、中级变型,PBL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均衡分配型,首先由教师将课程分为若干技术模块,在每一模块讲授中先安排一定课时,教师讲授重点知识,然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多个比较复杂的近似现实问题,并且适度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料与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模仿尝试、讨论与研究,而后每个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和修正,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总结知识的讲授、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强化其高级学习技能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实现目标的关键是要依据学习过程中教师讲授指导时间和学生自主时间。三、高级变型,PBL教学模式主导型,该模式不存在时间、地点固定的课堂教学,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小组,给小组提出一个完整的现实问题,然后由学生分工协作,调用以往所学本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并通过再次学习弥补知识结构上的弱点,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和网球技能结构的优化。这里的“完全现实问题”与“纯粹PBL中的问题相同”,是情景性、开放性的、结构不良的、需要多种技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现实问题。此模式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重视其高级学习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其三级变型主要区别(详见表2)。


5 PBL教学模式运用于高校网球教学的实施策略
    体育学习者知识技能的认知与延伸,正是体育教授者教学过程的整合与情境的设计。PBL教学模式正是从概念建构到情境效性的转变。因此,在实际体育教学情境中,要发挥PBL教学模式的最佳效果,必须遵循三个转化。
5.1 从技术同化到技术平衡的转化
    “建构主义”(construction)学者认为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方式是以心理活动的图式框架或组织结构为核心,将知识掌握三个层次:同化、顺应和平衡。教学同化是指学习者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即在网球技术学习中,表现为网球技术的动力定型;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即自身网球技术掌握在吸收网球教学资源的新技术生成;平衡则是指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迁移的过程。网球技能形成过程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即从动作技能初学阶段到自动化的形成阶段,并在“平衡——情境变化——不平衡——情境变化——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网球技能的掌握与延伸正是新的平衡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让其自主性构建对网球技能的理解。从建构主义视域下,其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将网球技能同化到平衡的状态聚焦于学生,实现情境突变的技能迁移。
5.2  从教学输出到教学互动的转化
    维果斯基(Vogotsg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PD)指出所谓教学就是在学习的最佳期限内把“现有发展水平”调整到“第二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5]那么,就怎么样才能实现“最近发展区”阶段教学呢?体育技能的掌握由单一技能到多元技能的转化,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的转化,由非对称技能到对称技能的转化。网球教学有其自身特殊性。教学本身就是发展,由教学动态决定,关键不是注重学生现已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正处于形成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方法的灵活。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问题意识、批判性技巧、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网球技能学习中,教师经历了不同角色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动态静变之互动。同时,依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实现情境创设、协作会话、意义建构,[6]建立“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的双赢教学。
5.3  从角色差异到师生双主体的转化
    PBL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传授体育技能、灌输体育理论为内容的学习,而是以“发展网球技能运用能力”为目标,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师不再充当信息知识来源的角色,而是促进学生自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7]因此,PBL教学模式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及时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宰和单纯的知识技能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要成为体育技能学习中介者、教学学习者和理论研究者;要求教师努力从体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技能的培养者和理论传播者;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演转换成教学活动中的导演;从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换成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外显权威转换成内生权威。PBL教学模式在网球教学中的实施,教师角色由前台走到了幕后,由学生学习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为了保证PBL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体育教师需要对问题中学习目标的指向性、问题所处的真实情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资源的可获取性、技术难度等有较全面的把握。虽然教师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的削弱了,但教师角色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8]因而, 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其自身的理解和方式对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着不断地过滤和诠释,更加凸显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重塑双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Neufeld VR,Barrows HS.The“McMaster Philosophy”: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J].J1.J Med Education,1974,49:1040.
[2]牛淑冬,孟庆芳,王月飞.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5):573
[3]刘璐,古继宝、PBL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教育与现代化,2004(2):40-44.
[4] Hmelo,C.E.,Ferrari.The pron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Cultivating higher order thingking skills[J].Journalof the educationion of the Gifted,1997,20(4):401-422.
[5]胡蕾,张世宇.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和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7(4):631-632.
[6]陈 敏.PBL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6.
[7]姜晓昱. PBL应用于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实践的三种变型[J].江苏高教,2007(3):75-77.
[8]张银.浅谈对PBL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3):53-56.


关闭窗口

你是第 4035351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