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0期
 
机遇与挑战:新时期农民体育休闲

2009/10/10 16:23:36 浏览次数 3689  

朱家新  莆田学院体育系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社会的背景分析,指出发展体育休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农村休闲体育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旨在强调发展农村体育休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体育休闲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贡献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农村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引发出许多的社会问题,于是“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体育休闲作为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农村却呈现出一片萧条的局面,迟迟未能走进农民的社会生活,体育休闲也表现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近几年体育理论界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如火如荼,视野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关于农村体育休闲问题的研究鲜为少见。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农村还很落后,农村没有体育休闲”,人为地导致了农村体育休闲研究的边缘化。鉴于这种现状,本文从中国农村社会背景现状入手,讨论目前新农村建设是否具备发展休闲体育的条件,讨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休闲体育的意义。这将无疑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期农村体育休闲发展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使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现代化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以解脱,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生活闲暇时间。伴随这农村文化教育的更加普及,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部分人已经实现了从“生产为了休闲”向“生产与休闲并重”的转变,从排斥体育休闲到对体育休闲的认同。从而催生了农村体育的休闲娱乐化,并在这样的外部社会环境下具有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一)经济收入的增加
    自从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经济收入虽然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的速度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总体处在稳步上升阶段。1997年至2006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97年的1090.1元提高到2006年的3587元,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55.05%下降到2006年的43.0 %。我国农民整体上达到了温饱有余的小康阶段,部分地区,如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农村已经进入了后小康阶段。大量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达到65%时,开始出现娱乐消遣性消费,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这类消费可呈现稳定的持续性增长。今天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的生存状态,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对发展的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不考虑农民的休闲问题。
    (二)余暇时间的延长
    人类要获得自由,首先必须赢得自由时间。余暇时间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可供个人随意支配时间”的一部分,“自由时间的充裕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自由时间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新尺度”。[1]当代法国未来学家贝尔特朗指出:“在未来社会,人们感兴趣的不再是金钱,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2]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农业实际需要劳动力仅1.5亿,而实际上仍有8亿农民挤占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土地上。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近年来农业耕作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家用电器的逐渐普及,节省了农民家务劳动时间,余暇时间也得到了延长。笔者对福建沿海农民的闲暇时间调查时发现,目前农民每天拥有的闲暇时间为344分钟,[3]已经超过了上海、天津、哈尔滨三个城市居民每天为337分钟的闲暇时间(王雅林2002)。[4]可见,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拥有的闲暇时间并不比城市人少。但是,农民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是无奈的闲置而不是积极意义上休闲。
    (三)文化素养的提高
    农村的文化教育为农民参与休闲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逐年呈增加趋势,“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劳动力人数显著减少,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在2000年、2003年均达到90%以上。农民文化教育的提高也必然促进他们对生活质量、文化娱乐的追求,促进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校期间,通过学校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他们离开学校后参加体育休闲奠定了基础。另外,农村电视、广播、网络的逐渐普及,基本实现了农村体育信息与城市的同步,为实现农民体育休闲的再教育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平台。
    (四)农民职业的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的农民阶层迅速分化,昔日农村内部那种高度同质化、均等化的结局已被彻底打破。根据陆学艺(2000)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层标准,目前我国农民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雇工、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农民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以及乡镇企业管理者八个阶层。[5]从农村社会各个阶层的职业特点来看,不同阶层的生产劳动方式的性质不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明显分野。他们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农村的“有闲”、“有钱”阶层,需要体育休闲娱乐来丰富闲暇生活。
    (五)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城镇化建设在不断地快速发展之中,2006年城镇化率已达到43.9%。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接近45%,2020年前后,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在2050年前后,基本完成城镇化,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6]城镇化建设为农村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首先,农村城镇化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度。城镇化使农民从纯农业生产逐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过渡,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农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对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其次,城镇化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既从根本上为农民参与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再次,城镇化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有规律的闲暇时间。最后,城镇化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结构和环境,形成了新型农村和城镇的建筑布局,相当一部分人的居住方式类似于城市社区,更有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六)农村体育日益受到重视
    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1995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国家颁布了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体育法》。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体委《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县级体育事业,繁荣农村体育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文明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党的十六大又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备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把发展农村体育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启动并在全国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把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多万,用于以农村为重点的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了一批农民身边的简便、经济、实用的体育健身场地,改善了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基础条件;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制定了《农村体育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06年《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指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渐转移到了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村庄的条件。2006年中央一号文把“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构建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举措。

二、发展农村体育休闲的社会意义
    美国最有名的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教授指出:休闲不仅可以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劳动、创造结合起来的休闲还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体育活动,作为娱乐身心、发展友谊、维护健康、挑战自我的最积极、最有趣和最有益的休闲方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社会的整合,维护农村社会安定
    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1858-1917)认为,“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致,每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就越深,社会的统一性就越大,其社会整合的程度就越高”。因此,现代社会发展对社会整合程度的要求比传统社会更高,社会整合在促进社会现代进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8]传统的农村社会通过宗族关系联结,但随着生产活动的家庭化、社会工作的流动性和独身子女制度的实施,这种以宗族血缘为联系的社会结构在不断地瓦解。农村社会分工日趋细致,而农村居民在利益、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农村社会的整合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不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整合就非常必要。农村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特别是一些集体性的民俗体育项目,如秧歌、旱船、龙舟,使居民在活动过程中属于同一个集体、存着共同的目标,增进农村居民交往和联络,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消解村民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矛盾,增加居民对生活社区整体的认同感,增强农村的凝聚力,有利于农村和谐生活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农村社会的整合,有利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二)有利于融洽新农村的人际和谐
    体育休闲不仅是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更是一种运动与文化的结合,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更能缓解压力,促使被压抑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生命的质量。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健康需求将成为体育休闲发展的动力。农民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仅有利于释放心理压力,保障自身身心健康,实现自我的和谐。而且有利于彼此加强沟通,缓解人际矛盾,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使人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伦理秩序,自觉维护农村社会系统中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有利于自身又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参加乡村运动会、集体旅游等公共休闲活动,有助于培养农民的集体合作观念和行为活动方式,增强农民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农民群体更团结,更具凝聚力。参加文明健康的体育休闲活动,充实了农民的闲暇生活,减少了农民因闲暇无所事事而引发的吵架斗殴等矛盾发生的机率,有利于维护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促进新农民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我国当代休闲学专家马惠娣指出:休闲使人“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一方面农民体育休闲可以满足农民生理和心理需求,给农民更多的满足和愉悦。农民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锻炼身体等休闲活动来消除疲劳,使因生产或家务劳动而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劳动所消耗掉的体力脑力得到“补偿”,使农民身心获得平衡,而这种身心平衡是农民自我实现的基础。农民依个人意愿选择喜欢的体育休闲活动,更易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生活自由,更利于农民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农民休闲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激发农民个体发展完善的热情与活力。农民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有利于农民提高身体素质;农民在闲暇时间里从事的下棋、钓鱼等活动,不仅让农民可以得到娱乐和休息,还可以净化自我心境和提升自我情操,发展丰富多彩的兴趣。
    (四)有利于改善居民休闲娱乐方式,建设文明乡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倡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一直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农民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和有限的休闲娱乐资源之间出现了矛盾,电视、闲聊、闲呆成为农民度过闲暇的主要方式,甚至赌博、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娱乐方式在农村社会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因此在农村地区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开展体育休闲,特别是一些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为广大农民提供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政策、组织、设施、场地上的保障。有些地方有“建一片球场, 少十个赌场”的说法,可以说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休闲娱乐方式,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保障。
    (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心健康
    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体质是当前各社会阶层中最差的一个阶层,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在农村普遍存在。健康运动、消遣娱乐无疑是解决“亚健康”这一社会问题的一种最积极、有效、最廉价的手段。[9]适度的、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价值已经得到医学的证实。休闲体育形式上看是一种人的有机体物质运动形式,但伴随着人体运动时,更突出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产生了变化,从快速、多变的动作过程、动作的效果、目标实现中,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顺利与挫折中,体验体育运动内在的乐趣、参与感、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人的精神思想产生超越,促使人的身心整合与调适,在塑造健美身体的同时,健全人的心理,实现着健心和健身活动的统一,达到“身心双修”,“身心和谐”。休闲体育中的人体活动,不仅具有外在效应,而且具有内在效应,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参与价值,对人的身体有养护和培育作用,对人的思想有澄清和健全作用,具有健身、健智、健心作用。
    (六)有利于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经济社会,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和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娱乐性的身体休闲活动常常是被安排在以一年为一个周期的农耕间隙里进行的,表现形式是以农历节气为标志的节日集会,在这样的喜庆娱乐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休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赛龙舟、舞龙、舞狮、跳竹杠、赛马、叼羊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说是“成于斯、长于斯”,既是精彩而又刺激的休闲体育项目,又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和发展最适合的空间。因此在农村开展的一些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体育活动,既丰富了农民的余暇生活,又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七)有利于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休闲决不是任何单一层面的存在,它是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文化及所有组成行为感知领域的一切,是一种后天习得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我们通过人生经历和选择,渐渐进入社会化。[1]
    文化从层次上划分为物的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的核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视伦理和道德、重视理性和人文教养,提倡恭谦退让的民族精神,淡化竞争、耻谈竞争的社会心理,不符合市场经济竞争和规则的原则性要求,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必须先解决精神层面的转变。农村的经济要发展、文化要繁荣,就必须要完成精神文化的社会化转型。
    现代体育体现出强烈的竞争观念、规则观念、民族观念、民主观念、开放的观念、协同的观念、主体的观念。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灵魂,竞技活动的社会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活动所难以比拟的。这些观念是现代化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观念,农村居民通过参加现代体育运动的休闲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和参悟这些观念,为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现代化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三、制约我国农村体育休闲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直以来我们只重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了农村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农民体育休闲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造成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生活落后的局面。当前制约农村体育休闲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落后因素的制约是首要原因
    休闲行为反映休闲观念,休闲观念作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反映,必然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的落后使农村地区的休闲文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虽然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整体上过了小康生活,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全国农村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处在为温饱问题奔波的生活状态,难以形成良好的悠闲心态参去与体育休闲活动。
    (二)思想观念的局限是深层原因
    农民一直是统治阶级剥削和掠夺的对象,农村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形成了我国农村传统观念因素中崇尚保守、温良、勤劳、刻苦、俭朴、内敛的生活习惯,也造就了国民排斥休闲、耻谈休闲的性格。特别是长期以来的“以文取仕”的政治制度,形成了整个社会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更是使排斥体育休闲,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因此“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无病即是健康”的错误观念时至今日仍深深积淀在他们的思想里。
    (三)基层政府部门的轻视是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基层政府片面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农村体育工作未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有调查显示,乡镇一级干部领导“重视”开展体育休闲活动的只有36.8%,有专职体育干部的乡镇只有54.3%。[3]可以说目前落后的农村体育休闲状况与基层政府部门不重视有着必然的联系。
    (四)社会保障系统发展滞后是根本原因
    合理的社会保障系统有利于缓解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后顾之忧,有利于鼓励人们有宽松的心态参加休闲活动。长期以来农村缺乏社会保障体系,更没育对农村社会保障实现法律化、规范化。在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小、覆盖面窄而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贫困的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很低。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保障水平较低,有些地方甚至基本没有保障。从而造成农民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不足,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现象比较普遍,消费观念落后,难以形成休闲消费风气,阻碍了农民参与体育休闲的积极性。
    (五)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客观原因
     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70%以上的老龄人口居住在农村。[11]农村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一方面使农村社会经济负担加重,适龄劳动力比例下降,另一方面必然引起休闲消费水平的下降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虽然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但是固有观念中对休闲的排斥以及对体育休闲手段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村体育休闲的深入和开展。
    (六)理论研究欠缺是主观原因
    目前体育理论界对城市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的研究已经形成一股热潮,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农村农民体育休闲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未见有关于农村体育休闲方面的力作,说明体育理论界未能把研究的视角转移到农村体育休闲领域。

四、发展农村体育休闲娱乐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思维,重视农民体育休闲问题。农民体育休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农民体育休闲科学文明地发展,在解决农村经济这一根本问题的基础上,还有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农民文明休闲观念,提高农民体育休闲参与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休闲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休闲观,树立“休闲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的观念。健康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把消遣和提高、娱乐和学习、休闲和健身、游玩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休闲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还要培养农民体育健身参与和欣赏的意识,通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农民进行体育休闲,培养其良好的休闲习惯,形成追求健康向上的休闲情操。树立健康化、知识化和科学化的休闲生活观念,提升农民体育休闲的品位和质量。
    (二)加大政府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农村系统休闲工程
    各级政府应转变单一的经济发展观,重视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把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指标。采取积极的融资手段,政府拨一点,地方拿一点,农民捐一点,建设农村系统休闲工程,加大对农民休闲设施和场所建设的投入,如有条件的村落应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等运动场和棋牌博弈活动室等休闲体育设施。开放农村学校体育设施,使其在学校课余时间能够成为农民体育休闲活动的场所,缓解农村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
    (三)尊重民间信仰,开发地方体育休闲娱乐资源
    民间信仰在农村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具有资金来源丰富,节日频繁,民众参与热情高涨等特点。农村体育休闲活动可以借助民间信仰活动,既有尊重民间习俗,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留和发扬其文化内涵,避免过分的包装,丢失了原来的特色,引导农村体育休闲向科学、健康、大众方向发展。
    (四)加强理论研究,力求科学发展
     农村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农民,城市和农村具有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城市和农村之间休闲生活方式的不同。因此必须重视农村体育休闲的理论研究,动员政府决策部门、文化卫生部门、体育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对农村体育文化、农村体育管理、农村体育休闲产业、农民健身科学化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体育休闲娱乐发展的道路,使体育休闲成为农村“美丽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小结
    1970年6月在欧洲娱乐委员会通过了《消遣宪章》。在该宪章的前言中写到:“消遣时间是指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之后,完全由他本人支配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使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为补偿当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消遣都是重要的。消遣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志、知识、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自由支配),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的有意义的成员的价值” 。
我国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虽然目前存在一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处于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态,但是他们也仍然存在着休闲活动和体育休闲要求。如何对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群进行正确、健康的体育休闲方式的引导,对一部分尚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进行有效体育休闲教育和援助,共同建设农村的体育休闲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体育休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有效地进行体育休闲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准乃至于政治修养、思想觉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体育休闲不仅是城市居民问题,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2-118.
[2]刘一民.余暇体育一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J],天津休育学院学报,1996 (1):57-61.
[3]朱家新.新时期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43-144.
[4]王雅林.城市休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28.
[5]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0-172.
[6]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
[7]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8]胡艳华,万江红.孙中山与杜尔克姆社会整合思想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7.
[9]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J],体育与科学,1982(4):8-14.
[10]场地设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 http://fun.qx100. com/html/200607/ 98697902448289.shtml.
[11]翁淑贤.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于预期[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5/Mar/798936. htm.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4857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