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1期
 
新时期中国奥运项目现状和发展研究

2009/11/18 11:06:19 浏览次数 8142  

吕乾星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210046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1984年以来中国参加的7届奥运会,获奥运金牌情况、项目分布、奥运冠军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由此探析新形势下我国奥运体育项目实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中国;竞技体育;奥运项目;失衡

    改革开放30年,经过30年的艰难跋涉和开拓奋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竞技体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也昂首阔步进入世界竞技体育大国的行列。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就是奥运会,在奥运项目中,我国竞技体育目前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将缺乏后劲。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参加的7届奥运会进行比较分析,即我国获奥运金牌情况、项目分布、奥运冠军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国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项目分布


    自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会以来,我国体育健儿在夏季与冬季奥运会上奋勇拼搏,共获167枚奥运金牌。其中,夏季奥运会上共获得了163枚金牌,在2002年和2006年冬季奥运会上 各获得了2枚金牌共4枚金牌。调查显示(表1),1984-2008年我国体育健儿共在21个体育比赛项目上获得了奥运会金牌,其中夏季奥运会比赛项目19项,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2项。
    其中,跳水项目获得的“奥运金牌”数量最多,有27枚金牌,高居各体育项目之首;其次是举重和体操项目,分别是24枚和22枚,居二三位;乒乓球项目有20枚,居第四;射击项目有19枚,居第五;羽毛球有11枚,居第六;柔道8枚居第七;游泳有7枚,居第八;田径5枚居第九;跆拳道4枚,居第十;皮划艇、短道速滑各3枚,并列第十一;排球、击剑、拳击、蹦床和摔跤各2枚,并列第十二;射箭、帆板、网球和自由式滑雪项目各1枚,并列第十八。


    表2显示,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我国奥运选手在一些西方传统优势的体育项目中取得了突破,如女子网球、男子110米跨栏、自由式滑雪、皮划艇等项目,接连获得奥运金牌。尤其在刚刚结束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拳击、蹦床、射箭、帆板这些项目的奥运冠军名册上,第一次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2.2 奥运赛场“巾帼胜须眉”,女性选手成“夺金”主力


    随着奥运会不断增设女子项目,女运动员的成绩对代表团最终成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奥运会项目仍是男子项目多余女子,大多数国家的奖牌中也是男子多于女子。调查显示,在1984-2008年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上,在我国获得奥运会金牌项目中,女子项目领先于男子项目,其中,男子项目有9项共47枚金牌,女子项目有15项共67枚金牌,男女混合项目有1项共2枚金牌。其中,夏季奥运会,女性选手获66枚金牌,男性选手获48枚金牌;冬季奥运会,女性选手获3枚金牌,男性选手获1枚金牌。值得可喜的是,在最近三届夏季奥运会中,男女获得金牌数比例从33.33%升至96.15%。
2.3 获得金牌运动员年龄分布集中


    表4显示,1984-2006年间,我国奥运冠军夺得金牌时代年龄主要分布在20-24岁之间,最小的奥运冠军年龄为14岁,最大为30岁。其中,20-24岁获得冠军人数最多,有83人约占奥运冠军总数的62.4%,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2.5 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存在的问题
2.5.1夏季体育项目与冬季体育项目发展失衡
    我国冬夏两季的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规模和水平不平衡,在夏季奥运会上共获得了163枚金牌,而冬季奥运会在2002年和2006年各获得了2枚金牌共4枚金牌,明显少于夏季奥运会所获金牌数。调查显示,冬季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这两个省和一部分解放军的运动队伍中开展,普及面太小,从事冬季体育项目的运动队伍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严重制约了我国冬季体育项目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竞技水平的提高。
2.5.2传统优势项目受到冲击


    从历届奥运会我国奥运金牌的项目分布来看,我国奥运会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和体操等传统优势项目,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奥运会夺金大户,获得的奥运会金牌数合计约占我国奥运会金牌总数的80.37%,奖牌数合计约占我国奥运会奖牌总数的71.24%,堪称中国体坛“梦之队”。尤其是跳水、举重,仅两个项目获得金牌比例就占金牌总数30%。
    但是,我国运动员这么多年来都是在较为稳定的少数几个项目中获得金牌,而在真正的金牌大项中我们则不能染指,即使获取金牌也是屈指可数。特别是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中,仅体操、举重、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柔道这些项目,中国就收获39枚金,占金牌总数的76.47%,可见中国传统优势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发挥近乎完美,体操和乒乓球是“囊括式”的,金牌全部收于“囊中”,跳水距“全金”仅一步之遥,射击、羽毛球、举重和柔道的优势得到了强化,虽然也有一些小冷门,但并不影响总体迅猛的势头并最终创下历史佳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传统的优势项目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优势地位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如体操的冲击最为明显.另外乒乓球、羽毛球男单的金牌也处于与国外选手的激烈竞争之中.传统的优势项目已经不能使中国队的奖牌数量有较大程度的增长了,应不断开发潜在的优势项目。(5)
2.5.3集体项目夺牌能力下降


    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难度大,经济效益大,这些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却严重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对来说,我国女子集体球类项目的竞技水平高于男子,表6显示,在前几届奥运会比赛中女队曾取得过较好的成绩,如女子篮球,曾获得过23届、25届奥运会比赛的铜牌和银牌;女子足球和垒球都曾分别获得过26届奥运会比赛的银牌,但是最近两届奥运会,我们的集体项目除女子排球外,其他项目都没获得奖牌,中国队现在虽然夺取奥运会金牌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突破,但是我们集体球类项目夺牌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
2.5.4基础项目和落后项目仍需突破
    田径、游泳和水上等运动项目不仅是奥运会比赛中设项的金牌大户,同时也是“世界性”的运动项目,在世界各国的开展和普及面广,影响力大。表1显示,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田径、游泳、水上项目共获金牌数11枚,仅占我国获得奥运金牌总数比例为9.6%。
    而现代五项、马术、铁人三项和拳击等运动项目,除拳击和女子网球在最近两届奥运会中有所突破外,整体竞技水平仍低于国际水平,有些甚至在奥运会上只扮演“重在参与”的角色。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经过60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赛场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但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发展尚不平衡,特别是夏季体育项目与冬季体育项目之间发展不协调,夏季体育项目内部发展也不平衡:跳水、举重和乒乓球等优势项目整体领先,弱势项目实现零突破,田径、游泳、水上项目等基础大项实力薄弱;男女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比例仍存在差距。奥运冠军获奖年龄平均为22.48岁,20-24岁成最佳获奖年龄区间。
3.2 建议
    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实现我国新时期奥运战略的目标。力争优势项目继续保持已有的优势,提高集体球类项目的竞技水平以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增强田径、游泳和水上等基础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努力提高奥运会金牌的价值和含金量,为中国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刘鹏.刘鹏同志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反兴奋剂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J].体育科学,2005,25(9):3-5.
[2]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M].2006:54-69.
[3]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上)[J].2005,25(6):1-5.
[4]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下)[J].2006,26(1):1-6.
[5]刘涛,竺大力,高敏.从奥运会比赛成绩分析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现状和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6):844-845.
[6]陶于,李文辉.我国历届奥运奖牌获得项目分布的比率特征与奖牌优势性项目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70-73.
[7]赵少波.中国奥运项目的潜力空间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7):6-9.
[8]鲍勇.2008年我国奥运项目布局策略探析-从1984年以来的奥运成绩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25-127.
[9]杨树安.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现状、形势任务及对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3-5.
[10]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饿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8-11.
[11] 刘芳.中国第29届奥运奖牌与竞技体育发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2):181-184.
[12]刘新征.对我国竞技体育现状及改革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1):4-6.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383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