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5期
 
张之江国术思想的内涵与传承

2009/5/11 17:30:59 浏览次数 3762  

刘军1 何叙2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摘要:张之江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他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后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他倡导武术,恢弘民族尚武精神;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武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其国术思想的实施,对近代中国武术和传统体育的保存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加强武术体制改革,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需要我们去传承。张之江先生终生奉献于武术和保家卫国的精神,也非常值得当今武术和体育工作者学习和效仿。
关键词:张之江;国术思想;内涵;传承


    张之江(1882—1969年),字子姜,黄骅市滕庄子乡留老仁村人,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国术(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1928年张之江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1933年,经国民政府批准,张之江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36年,中国国术馆选拔武术队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表演,国手们的精湛武艺震惊了西方,张之江也因此获得了第11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并被誉为“中国国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9年病逝。张之江对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其国术思想使我国武术文化从颓靡走向振兴,从濒临淘汰走向普及,从封建对立走向团结进步,从中国走向世界。其国术思想的实施,开创了近代武术发展的新篇章。

1. 张之江国术思想的内涵
1.1 倡导武术,恢弘民族尚武精神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为防止民众暴乱,消减人民的反抗能力,形成重文轻武的固习。尤其是义和团反清运动之后,封建统治阶级对民间武术的催残变本加利。致使中国人民体力极为衰弱,被外国列强讥为“东亚病夫”。 辛亥革命以后,张之江先生目睹我国民气不振、操作不力、生产日减、民贫国弱倍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凌辱的社会现实,积极宣传体育救国的思想,力倡武术,以便强种强国,壮我中华。张之江说:“拳术国技,为我国民族固有之体育”,“勇武之精神,为我民族之天性”。[2] 他强调练习武术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保护国家的有效途径。指出了在我国恢复发展国术的有利条件和实行民族体育化的可能性。
1.2 创建中央国术馆,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
    军旅生活和个人武术实践,使张之江对武术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得到升华。自此,他开始把武术这一民族瑰宝视为“军之胆”、“国之魂”,以“唤醒黄帝子孙,强我宗族,壮我国魂”为己任。为创建国术馆而四处奔波,从1926年起,张之江先后漂洋过海,到新加坡、东南亚诸国以及香港等地进行筹款游说。各地爱国华侨在他的感召下,慷慨解囊,捐款40万大洋支持他的武术事业。他还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进行宣传鼓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3] 1927年张之江向当时的国民政府申请并获准把“武术”改为“国术”,并得到批准。武术由此从一门普通的技击术上升到国术的高度,“国术”这一提法,使武术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1927年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正式创建,馆址位于西华门头条巷,馆长由张之江担任。1928年6月,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它是中华民国时期主管国术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为了消除门户之见,中央国术馆取消原来实行的武当、少林两门制,改设教务处,教务处下设教授班和练习班。国术馆教学强调泛学博通,要求学生广学各门派拳种之精华,练打兼能。所以技术课在课程中占很大比例,分为单练(含各拳种流派的拳术和器械套路)和对抗(含摔跤、散手、拳击、武术长短兵、日本式劈刺术等)[4]。张之江提倡移风易俗,努力改变人们把国术视为“民间杂耍卖艺”的偏见,提高了国术的社会品位,为使国术成为全民所共有的文化精神财富做出了贡献。他把古老的中国武术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促使武术在价值观、运动锻炼思想、教习、表演以及竞赛方式上都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演进,使传统武术开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过程。
1.3  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
    张之江先生在大力提倡恢复发展武术,搞好武术训练,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同时,十分注意强调习武者的思想品德的修养。将武德的修养与武功的练习看成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主张:“术德并重,文武兼修”。张之江先生正确地解答了既有思想品德的修养、武德不断提高,又有健康体魄的健全国民的辩证关系。强调文武并重,是张之江先生在推进民众国术化的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自汉唐以后,文武逐渐分离,习文的只是终日埋头书案,不肯再去练武,身体得不到相应的锻炼,成为文弱书生。习武者只管习武,而不学文,不注重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的提高,行为粗野、骄横,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5]张之江先生提出:要坚持“术学兼备”和“练修并重”。他说:“无论是学生或教员,除练习国术外,都应随时的努力文学。”他还用论语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论述来说明文质兼备,缺一不可的道理。指出:“只是练而不修。那就没有道,没有精神,没有保障,就难免为非作歹。入歧途。危害社会”。因此要坚持“既练修,既修且练,双方并重,然后才能有伟大造就和成功”。
1.4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武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
    在建馆之初,张之江提出“强种救国,御侮图存”的口号,对学员提出“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要 求。期望发扬固有文化,增进全民健康,化除派系,整理教材,训练师资,统一教学,研究改进,务求普及,以达到自卫图强之使命。学习时兼收并蓄,而不是互相鄙薄,彼此保密,方能保存并发扬武术这一中国固有之国粹。除拳术外,还要学会器械,如刀、枪、剑、棍、鞭等,还有摔跤、散打、劈剑、刺枪、拳击等。在国术馆的教材中,许多拳术方面的理论、图解,经过整理编成书籍,图文并茂。书内插图,多半请专家表演,每场拍下分镜头,再制版印刷[6]。这些材料,对于现代武术的研究发展与训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央国术馆为了把国术普及到全国民族当中,号召各省、市、县皆成立国术馆,馆长由各省主席,市、县长担任,副馆长由武术名家担任,这样对以国家力量把国术发扬光大,起到推动作用。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两次成功组织领导了“国术国考”,大胆借鉴了西方现代体育的比赛方法,制定和实践了武术拳械单练与对搏的竞赛规则,选拔了优秀人才,一改武术在人们印象中传统竞赛的形式[7],在一定程度上为武术向现代体育演进过程中迈进了可喜的一步。
    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张之江先生选出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翟涟源(女)、傅淑云(女)、刘玉华(女)等人,在团长王正廷率领下乘邮轮“康脱尔罗素”号赴柏林。先在汉堡表演,此后又在柏林兴登堡体育场举行了正式表演,表演项目有太极操、各种拳术的单练和对练、器械飞叉等共20项。特别是傅淑云表演的达摩剑,舞得出神入化,如银龙缠身,劈、刺、挑、剁急如闪电,连在场的纳粹元首希特勒也站起来鼓掌久久不停,并让国家摄影团专为傅淑云的表演摄制了纪录片。在接见我国术队员时,还连连称赞中国武术周身运动的美妙。离开柏林时,奥运会向队员们赠送了纪念奖章,并托队员转赠给张之江馆长一枚金质奖章[8]。1936年11月,为了向海外传播推广武术,同时募集国术体专的基建资金,张之江先生率领中央国术馆和国术体专联合组成的南洋旅行团,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表演。先后表演65场,观众场场爆满。特别是张文广的锁口枪、李锡恩的梅花刀、何福生的三才剑、康绍远的三节鞭、李凤鸣的双刀、马正武的猴拳、温敬铭的醉拳、杨松山的太极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每次表演完,欢呼声经久不息。

2. 张之江国术思想的传承
2.1 尚武强身,增强青少年体质
    在现在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和国家提出“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张之江当年通过提倡国术强健国民的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改变重文轻武的思想观念,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生体育意识。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但重文轻武的观念仍未彻底改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有人担心我国将无可征之兵。如果人民的身体强壮不起来,何谈保家卫国,何谈人才辈出,国家崛起的希望也将会变得非常渺茫。面对一些流行疾病的侵袭,我们深感健康之重要。武术的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不仅可以改善青少年的体质,而且由于其广泛的适应性可以缓解“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师资不足和场地器材不足的压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
2.2 文武双修,加强武术体制改革
    现在武术界“文者不能武,武者不及言”的状况普遍存在,令人担忧。目前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武术科研工作者与武术运动员往往各自擅长一方,技术与科研未能很好地结合。当年张之江提倡的“智仁勇”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要求,无论对于当今的武术培养方针,还是对于高校武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迪。中央国术馆时的国术国考采用套路与散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是对武术体用兼备发展的探索。而今天的套路与散打比赛形同两家,没有任何联系,练套路者不懂散打,练散打者不懂套路。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对今天的比赛规则与竞赛机制产生深深的思考。中华武术从58年走上竞技舞台至今,虽得到国家高度重视,但从其运动形式和竞赛体制都有待不断完善。
2.3 保家卫国,终生奉献于武术
    为了培养更多的武术人才和体育人才,张之江于1933年又创建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为后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之江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他亲自撰著了一本《国术与国难》的小册子,广泛散发,并组织了“教徒救国十人团”。号召各个民族,各个教派团结一致,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张之江将数千名国术馆学员分派到了抗日前线[9],自己则参与指挥了闻名的“台儿庄战役”。在那战火纷纷的年代,不少人都退却了,张之江却始终保持着旺势的斗志,坚持办学,使国术馆一直保持着完整的体制。直至1948年由于经费不足,国术馆才告解散。全国解放后,张之江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在全国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956年2月7日)报告中,张之江提出:‘中国武术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已经到了它的复兴的时机……,广大的武术界的人们要提高觉悟,提高认识,改造自己,研究技术,化除宗派门户之见,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铲除各怀其宝各秘其密的恶习,养成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公开传授的优良风气。’党和毛主席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并几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5年毛主席给张之江亲笔写信,希望他重建国术馆。张之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四处奔走筹划,但终因疾病缠身,壮志未酬,成了他终生憾事! 张之江先生终生奉献于武术和保家卫国的精神,非常值得当今武术和体育工作者学习和效仿。

3. 总结
    张之江倡导武术、恢弘民族尚武精神,通过建立国术馆打破了传统武术的门户之见,将各门各派武术聚集在一起,共谋发展和进步,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张之江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通过举行考试,人员培训,研究整理武术典籍,出版有关武术的学术期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等工作,有力推动了中国武术的继承,整理,普及与国际传播,对近代中国武术和传统体育的保存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加强武术体制改革,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需要我们去传承。张之江先生终生奉献于武术和保家卫国的精神,非常值得当今武术和体育工作者学习和效仿。

参考文献:
[1] 杨建英,闫民.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J].武术科学,2008(4):12-13
[2] 张之江.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胜利[J].国民体育季刊,1941年9月15日
[3] 赵荣林,张之江与中央国术馆的创建[J].纵横,2004(4):63-64
[4] 易周.中央国术馆[EB/OL]. 博武网,2004-9-28  
[5] 张淑贤,阊增臣.提倡武术 壮我中华[J].武术,1988(6):32-35
[6] 黄卫.中国功夫让世界瞪圆眼睛[N].城市快报,2005-08-06
[7] 孙文飚.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J].江苏地方志,2008(4):43-45
[8] 门惠丰,王建平.张之江与中国武术[J].中华武术,1994(6):30-31
[9] 周宝忠.倡武先贤张之江[J].档案天地,2004(6):20-2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1476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