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5期
 
水族体育文化的现状研究

2009/5/11 17:43:22 浏览次数 5527  

冯发金  西南大学  体育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考察,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与分析等方法,对水族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挖掘和分析,结果显示:水族体育文化内容丰富,独具文化特色,但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有的已经成为体育竞技项目,有的已经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呈现逐步失传的趋势。鉴于这种趋势,建议部分优秀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保护水族体育信仰,水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
关键词:水族;体育文化;现状


    前言: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水族的名称最初见于明末邝露所著《赤雅》中,从历史发展的种种迹象和语言,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来考察,水族可能是从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现全国总人口约有43万,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其中90.86%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市,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等,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1万人,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3%。水族体育文化正是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与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水族体育文化趣味纯真,不仅具有较高的竞技性,还具有独特的水乡民间艺术风情,体现了水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蕴涵着水族人民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精华。由于水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现代体育观的冲击,水族人口流动,水族体育文化研究的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水族体育文化呈现逐步失传、濒临灭绝的态势。本文根据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的指导方针”,结合水族体育文化的实际情况,对水族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水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水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为水族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贵州省黔南州、黔东南州的16个城镇和32个水族村寨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与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族体育项目现状与分析
    本文通过2008年12月--2009年2月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三都县的九阡、三合、山洞、都江、塘洲、延牌等30多个水族村寨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再将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水族体育项目分为五类(表1),竞技类、武术类、技艺类、游戏类、歌舞类。其中竞技类项目有:扭扁担、板腰、打斗、扳手劲、赛马、骑颈马、打陀螺、抢花灯;武术类:水家拳、水家猴拳、八步追拳、水家太极拳、板凳拳、坦粑、三须叉、拐子拳、虾拳水家刀、水家棍、双锏、双刀、链夹、双头矛、鸭拳;技艺类:高跷、舞龙、舞狮;游戏类:点帕子、扯萝卜、老鹰捉小鸡、丢石子、羊吃麦子、卷晒席、摇摆、猫捉老鼠、打地老鼠、耍纲花、翻桌子、打草、歌舞类:同鼓舞、斗角舞、花灯戏、弦鼓舞。水族体育文化每一类都独具风格,蕴涵水族特有民族气息。调查发现:竞技类项目较多,开展范围较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开展的范围和形式来看,主要是以地头、田间、山坡、河边为主,形式上主要有个人竞速、双人对抗、多人综合竞技等,小到个人、大到乡镇对抗,乃至全国民族运动会。具有开展方便,竞争激励,对抗性强,注重人际和谐,淡化功利意识等特点。水族武术动作小巧,不打虚招。以近身短打为主,放长击短,后发之人。注重多行拳而少腿法、多行步而少跳跃。练功方法以卧桩、嬉水、肘为主,动作朴实刚劲有力,十字路线往返,四方开合,左右对称等特点。技艺类体育项目是水族人民在娱乐狂欢,娱人、娱神,宗教祭祀,喜庆节日,体现出独具水族特色的精湛、娴熟的技艺,勇敢的精神,即注重个人表演技术、又能巧妙的协作每个动作。游戏类具有;游戏规则简单,以嬉戏娱乐为主,适合休闲消遣,娱乐健身,开发儿童的智力。歌舞表演类体现水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如山歌对唱,唱出了水族青年那女的爱慕之情,是水族青年谈婚论嫁的主要手段,具有全民参与和竞争意识相对淡薄的特点等。


2.2  参与水族体育文化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本文按照社会学研究的要求,从参与水族体育活动的动机,时机、职业、学历、性别五个方面进行设计问卷,聘请专家对问卷的质量度指标与问卷的结构进行评价,在对问卷的效果和可信度进行检查,根据专家意见和研究工作的实际情况,再次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和完善。通过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31份,经检验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有效问卷为925份,有效收回率是92.5%,在运用excel对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处理(表2、3)。表2表明,动机方面,喜爱传统体育项目占13.4%,锻炼身体20.3%、遵从民族习惯21.2%、传承民族文化12.1%、休闲娱乐15.3%、凑热闹17.7%。说明个人参与水族体育活动的动机不明显,喜爱传统体育项目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动机不强烈,是水族体育文化失传的原因之一,其中锻炼身体、凑热闹、休闲娱乐比例相对较高,说明水族体育活动观赏性强,健身效果较好。时机方面,水族传统节日占31.5%、宗教祭祀22.4%、部门组织比赛13.6%、日常空闲14.5%、国家法定节假日11.7%、学校上课7.3%。说明参与水族体育活动的时机从过去的无序变为有一定的顺序,水族体育活动的开展时机依赖传统节日,宗教祭祀、法定节日,个人参与水族体育活动的时机还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表3表明,学生占20.2%、教师9.8%、农民30.3%、工人7.8%、公务员5.6%、无业人员10.3%、其他岗位人员15.8%,其中小学以下13.5%、小学23.2%、初中25.5%、高中11.4%、中专13.3%、大学以上12.1%,男性占63.3%、女性36.7%。说明水族地区参与水族体育活动的人群主要是以学生、农民、低学历、男性为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学历、女性参与水族体育活动较少。其主要原因是水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影响着水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3  水族地区的水族体育语言、水族服饰、水族体育场馆现状
    本文在对水族体育文化研究的同时,着重选择了水族地区的体育场馆,服饰、语言进行了调查。首先,水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水族体育文化,具有水族体育语言,如扭扁担水族语言读做丙梅干、扳手劲-岜罢、赛马-麻都哥、骑颈马-挤麻哥、打陀螺-挽梧、踩高跷-挤麻甲、点帕子-朵麻板、老鹰捉小鸡-乌要改等(表4)。这些水族体育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说,只有在迎接外宾,传统节日、宗教祭祀等活动中才能听到,一些水族体育项目随着水族体育语言的遗忘而失传。水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现在水族地区的县城几乎完全消失,乡镇在赶集的那一天能看到一些穿着水族服饰的人群,水族村寨还保持着穿水族服饰的传统。表现在老人和小孩的身上,其中青年男女由于受到现代服饰和汉族服饰的影响,在平时的日子里一般没有穿。水族地区体育场馆水族体育场馆由于经济的落后根本就没有大型的水族体育场馆,在现代建筑模型与建筑材料的冲击变化下,县城建筑多为现代风格,很难看到具有水族文化气息的体育场馆建筑,但可以在很多的村寨看到刻在石碑上的水族文字与传统的水族木栏建筑。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水族体育文化内容丰富,独具文化特色,但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有的已经成为体育竞技项目,有的已经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五大类民族体育项群,竞技类、武术类、技艺类、游戏类、歌舞类。它深刻的反应水族文化与社会历史变迁的痕迹。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宗教性和广泛参与性。
3.1.2 原生态的水族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特有的民族特色,竞技类具有开展方便,竞争激励,对抗性强,注重人际和谐,淡化功利意识等特点。 武术动作小巧,不打虚招。以近身短打为主,放长击短,后发之人。注重多行拳而少腿法、多行步而少跳跃。练功方法以卧桩、嬉水、肘为主,动作朴实刚劲有力,十字路线往返,四方开合,左右对称等特点。技艺类体育项目是水族人民在娱乐狂欢,娱人、娱神,宗教祭祀,喜庆节日,体现出独具水族特色的精湛、娴熟的技艺,勇敢的精神,即注重个人表演技术、又能巧妙的协作每个动作。游戏类具有;游戏规则简单,以嬉戏娱乐为主,适合休闲消遣,娱乐健身,开发儿童的智力。歌舞表演体现水族人民特有的文化,是水族青年谈婚论嫁的主要手段,具有全民参与和竞争意识相对淡薄的特点等。
3.1.3 水族体育文化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以及水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制约,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有的水族体育项目已经失传。参与水族体育活动的动机不明显,时机无序,主要表现为遵从民族习惯、传承民族文化、休闲娱乐、凑热闹。水族传统节日、宗教祭祀、组织比赛、日常空闲、法定节假日11.7%、学校上课。参与的人群分布不均,男性比例较大,高龄和儿童参与率高,中青年少。低学历人群居多,高学历少等。水族体育的功能退化,一些民族节日和宗教祭祀中开展的水族体育项目如赛马、打陀螺等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3.2建议
3.2.1水族体育文化引进学校体育课堂
    水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差,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形式乏味。水族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水族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娱乐价值,自娱自乐、沟通感情、美化生活是水族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水族体育文化引进学校体育即突出民族体育特色,弘扬了民族文化,发展了民族体育,又解决了水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实际问题。水族体育项目内容丰富,有的可以直接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如打陀螺、踩高跷、芦笙舞等可以直接作为基本教材。抢花灯、狮子登高、翻桌子、耍纲花、打鞋、同鼓舞、斗角舞等可以作为体育课的辅助教材。踩高跷、扭扁担,扳手腕等还可以作为身体素质练习课。水族武术可以直接引进武术课堂,如水家拳、水家猴拳、八步追拳、水家太极拳、板凳拳、坦粑、三须叉、拐子拳、虾拳水家刀、水家棍、双锏、双刀、链夹、双头矛、鸭拳。独具水族特色,水族武术动作小巧,不打虚招。以近身短打为主,放长击短,后发之人。注重多行拳而少腿法、多行步而少跳跃。练功方法以卧桩、嬉水、肘为主,动作朴实刚劲有力,十字路线往返,四方开合,左右对称等特点。水族体育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如游戏类(点帕子、扯萝卜、老鹰捉小鸡、丢石子、羊吃麦子、卷晒席、摇摆、猫捉老鼠、打地老鼠)适合小学生练习,具有动作简单,运动负荷低,参与人数多等特点。中学阶段可以练习竞技类,简单的棍术、套路等,如水家刀、水家棍、水家猴拳等。高校可以直接引进难度较大,竞争激励,游戏性强的水家太极拳,芦笙舞、陀螺等。水族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丰富和完善了水族地区的体育教学内容,解决师资缺乏、场地、器材、经费紧张的实际困难,使课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3.2.2 保护水族信仰
    信仰就是坚信并在行动中执着的追求。它是价值观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对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体育信仰以体育活动中的信仰关系为基础。是体育活动中信仰关系的具体化,信仰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体育活动的信仰关系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精神、信念、信仰三个方面。精神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初步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里状态,是对体育活动的某些状态的可定。信念是人们自觉坚持的思想观念。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的信服和尊崇。水族崇拜多神,以为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山坡、田地、河流等都有神灵掌管。所以水族的体育活动就离不开宗教祭祀、离不开水族信仰。如水族的赛马能延续并发展刀今天,就是与水族信仰有关,祭祀坡神,是为了感谢山坡为牛马的繁殖提供了条件,祈求坡草更加繁茂,牛马更加兴旺。所以每年卯节、端节、春节都要举行赛马,这样水族的赛马活动才延续到了今天。抢花灯、狮子登高、翻桌子、耍纲花、打鞋、同鼓舞、斗角舞等水族体育活动只有在喜庆的节日,宗教祭祀才能看到表演,水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依赖于水族信仰。
3.2.3 水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
    在旅游业中,单纯性的观光旅游日趋萎缩,而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不断渗透到旅游产业中,旅游的形成已经从单一化的观光旅游向多元化旅游发展。逐渐形成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愉悦性、健身效果的科学性的民族体育旅游。 它将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民族体育旅游以民族体育活动为条件,以旅游景点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开发的旅游项目, 是吸引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前往观赏、参与、体验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它将民族体育和旅游二者结合在一起,既满足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需要,同时还传承和推广了民族体育。形式独特的民族体育活动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却未能充分地把旅游业同民族体育旅游结合起来,没有实现资源的组合。水族地区具有原生态的独特的水族体育资源,如扭扁担、板腰、打斗、扳手劲、赛马、骑颈马、打陀螺、抢花灯、水家拳、水家猴拳、八步追拳、水家太极拳、板凳拳、坦粑、三须叉、拐子拳、虾拳水家刀、水家棍、双锏、双刀、链夹、双头矛、鸭拳、高跷、舞龙、舞狮、点帕子、扯萝卜、老鹰捉小鸡、丢石子、羊吃麦子、卷晒席、摇摆、猫捉老鼠、打地老鼠、耍纲花、翻桌子、打草、同鼓舞、斗角舞、花灯戏、弦鼓舞。这些水族体育活动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旅游者参与其中,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它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年11月第14卷第8期第5-9页
[2]顾晓燕,张东秀,黄胜,王亚琼.中国水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调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40卷第10期第77-80页
[3] 张东秀,顾晓燕,王亚琼,黄胜.中国水族传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年10月第44卷第2期第14-17页
[4]王亚琼,顾晓燕.中国水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调查研究[J].民族体育.2007年4月第87-90页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5831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