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6期
 
论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贡献

2009/6/3 8:58:49 浏览次数 6623  

马进  田雨普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对麦克乐在中国近代体育早期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总结:麦克乐在华期间大力倡导自然体育思想,加速了中国近代体育传播的进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奠定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创设全国体育研究会,加强体育学术研究工作;创建民间体育组织,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众体育和体育竞赛的开展;麦克乐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中国近代体育早期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认真回顾和总结麦氏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对于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对于进一步激发进取和奉献精神,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麦克乐;近代体育;自然体育;历史贡献

    查尔斯•哈罗德•麦克乐(Charles Harold McCloy1886—1959),美国著名人体生理学、实用解剖学及统计学专家,先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体育哲学博士学位,是美国健康、体育和娱乐联合会的荣誉奖章和古利克奖章的获得者。曾任美国卫生、体育与娱乐学会会长、全美体育联合会会长和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委员会体育干事,并在其他体育机构和体育院校任职、教学。是美国20世纪中期最著名的体育领袖人物之一。
    麦克乐作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在1913-1926年间曾两度来华传播西方近代体育,对中国近代体育早期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纪念麦克乐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有必要对其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贡献进行进一步的梳理,而且研究麦克乐对丰富我国近代体育史料和研究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引入并大力传播自然体育思想
    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界掀起进步教育运动热潮,学校应该教育孩子适应普通生活。受这股教育热潮的影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威廉姆斯(J•F•Williams)提出了“自然体育”概念和“体育的自然纲要”。 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体育教育的重要理论之一。
    20年代初期,麦克乐等人受基督教青年会的委派来到中国,并首先把自然体育思想引入我国。1916-1926年,麦克乐在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成立的体育专门学校、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培训班、以及在担任南京高师体育科主任期间,把自然体育学派的观点,系统地传授于后来成为我国著名体育家的吴蕴瑞、董守义、许民辉、涂文、王义诚等人。
    为扩大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麦克乐还亲自编译出版了一系列的体育教材和专著,创办《体育季刊》杂志,并在多种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至1957年间,麦克乐共发表文章112篇的长短文章,其中90%左右集中在1919~1926年间,在此时发表的共有103篇,分别登载在《中华基督教年鉴》、上海《青年进步》、《新教育》、《体育季刊》、《体育与卫生》、《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华教育界》、《武术月刊》、《东亚体专校刊》,北京《新教育》、《北京大学日刊》,长沙《体育周报》及安徽《教育月刊》等刊物公约56万字(详见表1),内容从人物社会科学到运动科学,包罗万象、不一而足[1],大大推动了自然体育思想的传播。
    针对当时的时弊,麦克乐反对以兵操为主的军国民体育,他指出兵操束缚了练习者的身心自由,名为锻炼身体,实则有害于发展学生体质。1922年7月,麦氏在济南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会议上主张废除学校教育中的军国民体育。在他的主持下,制定出十项决议,其中规定:“各大学兵式教练列为选修,但不得代替体育” [2]。在体育教学中,他提倡自然自由,提出“应多注重适宜(身心发展)的球戏运动” [3],积极推展“美式”体操、竞技运动。麦克乐的“美式”体操和球类运动的传入,对改变当时刻板沉闷的兵操式体育教学,对中国早期近代体育顺应世界体育教育的发展潮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主持并协助创建中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
2.1 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1915年12月,麦克乐教授,作为第一任科主任,主持并协助创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培养体育专业师资的教育机构。从而开创了我国近代体育专业教育的历史篇章。
    麦克乐教授,针对当时的体育发展方向及学校的师资情况,为该科设计体育课程,并在制定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标准,创编体育教学大纲上做了很多工作,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专业人才,使南高师及后来的东南大学声誉雀起,名闻遐迩。
    麦克乐不遗余力地为我国培植体育人才,他所培育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成为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开拓者和中坚力量。其中较著名的有郝更生、袁敦礼、董守义、吴澄、吴蕴瑞、张汇兰、程登科、金兆均、许民辉、章辑五、周伯平、陶德悦、周鹤鸣等人。这些人都逐渐成为我国近代体育发展的栋梁之材和顶级专家。
2.2  基础抓起,系统创编体育教学大纲
    1921年, 麦克乐继任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先后主持制定了《竞技运功能力检验之用途及其分数表》、《体育审定标准》、《运动技术标准》、《体重与体高和胸围的对照表》等一系列教学训练规章。编著了《测量肺部的研究》、《公立学校之测检与测量程序》等人体测量方面的规范。
    1923年8月,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了中华教育改进社体育组第二届年会,会议决议,由麦克乐先生编订运动标准及体育教授纲目,在体育季刊上发表,以指导各地体育教员实验[4]。同时,麦克乐在翻译美国教材的基础上,与沈重威一起编写了《新学制体育教材》,作为一本半官方的参考性的教材,在全国各地开始使用。1924年,麦氏针对体育教学混乱的状况,创编了类似教学大纲的《东南大学秋季体育教材》。此教材迅速推广到许多学校,对于规范各校的体育教学行为起到积极而广泛的作用。
2.3  提出重视中国体育师资培养的建议
    麦克乐教授深知,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能完成中国体育的创建和发展大业的。因此,他极力倡导发展体育师范教育,利用所负责召集之中华教育改进社体育组各届年会之便,多次适时提出,并讨论了一些关于体育师资、体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办法,其中包括:建请政府设立专门学校,设立教育传习所或其他补习机关以辅助体育教员;各体育学校应注重训练体育行政人员,待有相当人数之后,各省各城市教育行政机关应酌量增设体育行政人员的员额;优待小学体育教员;由中华教育改进社呈请教育部每年选派男女各四人以上赴欧美各国学习体育,毕业回国后专任各学校巡回指导以促进体育事业等[5]。这些提议得到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支持,对我国体育师资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创设中华全国体育研究会
    建立体育学术研究组织,是推动和提高中国早期体育发展水平的基本措施。经过麦克乐等人积极筹备,1922年,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内附设了中华全国体育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体育研究机构。该会以研究体育学理论及方法,谋全国国民体育之发展为宗旨,联络全国体育家研究推广体育,沟通体育信息,加强体育学术研究工作。
    麦克乐先生是该会的核心人物。凡属调查、研究、出版刊物等都由他先提出方案,然后付诸实施。1924年,在中华全国体育研究会的赞助下,他指导东南大学师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人体测定及身体检查的系列研究,田径运动记分表研究,儿童在各项运动中运动商数方法的研究,足球、篮球的标准测验研究等等。麦克乐所进行的中国学生体格的统计、研制体育测验标准等,均为我国首例,开创了我国体育科学定量化研究和评价的先河。陶行知先生在《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一文中,强调指出:“由于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或许是今年进行过的最重要研究……当一切完成时,中国的体育及身体检查水准至少要比当时进步10年” [6]。
    全国体育研究会的成立为体育学术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麦克乐、袁敦礼、吴蕴瑞等人的推动下,不仅确立组织、统整研究体系,而且出版刊物、沟通研究信息。其研究成果虽然没有一一落实,但对建立体育学术研究体制却有巨大的影响力。

4 创建民间体育组织,组织筹办各种体育竞赛
4.1关注并推动民众体育
    麦克乐认为,“体育之讲求,不仅限于学校之学生,故社会各种团体,皆应谋人民之幸福以提倡体育”,民主国家的主权都是属于国民的。开展体育也不应“重贵族而轻贫民,或重富人而轻贫民”,“人人皆有积极求身体健康之必要”,要提倡全民的体育,“使每一个人有相等的机会” [7]。
    基于这种思想,他在普及体育方面做了许多实际工作。1914年,麦克乐等人在江苏省马千山举办暑期体育领导人才训练班,首期共29人报名参加。1915年,麦克乐建议江苏省教育厅“在城、县、乡推广体育……”,其方案是:“由教育厅教育局轮流去帮助他们。”这样,“不到几年功夫,可以组织全省全县全乡的体育机关。”[8]在麦克乐等人的组织下举办了60余县的公共体育场干事训练班。1922年,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中,麦克乐利用负责召集体育及国民游戏组会议之便,适时提出或讨论推广社会体育之策略,受到大会的首肯,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开展民众体育的措施:(1)利用公共隙地创办公共游戏场;(2)利用学校设备;(3)各种社会上团体应有联合的组织。麦克乐等人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大大推动了江苏民众体育活动的参与。
4.2 创建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
    为了组织全国各地区的社会体育和运动竞赛活动,麦克乐等人积极筹备成立全国性的业余运动团体,并于1922年4月3日,在北京青年会会所成立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该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体育组织,是主持全国社会体育活动的最高机构,当时也是负责筹备参加国际运动竞赛的机构,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前,起着领导全国体育的重要作用。如主办1924年第3届全国运动会及负责1923年第6届远东会的选拔和参赛事宜。该会9位负责人,其中3位是外国籍,麦克乐就是其中一位,当时会议的组织与活动也多依赖于麦氏[9]。
    为了充分实践全国业余运动联合会的宗旨,麦克乐在《体育季刊》上专门发表《地方体育联合会》一文,号召各地方成立地方体育联合会,他认为“各地的运动事业若没有中枢机关的组织、监督,那么将很难获致良好的效果……”因此,积极提倡“各地方应当有一个体育联合会来推动、督办该地一切运动事宜” [10]。
    经过麦克乐的呼吁,以及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的工作,国内的地方联合会相继成立,如袁敦礼曾组织北京体育联合会;麦克乐的学生傅斐秋曾组织过四川体育会,云南省青年会也成立了各校联合体育会和冬令体育会,宁波青年会成立宁波体育联合会等。
4.3 组织筹办各种体育竞赛
    在麦克乐任书记期间,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组织过第1、2届中华运动会,第3届全运会及第6届远运会中国的组训工作。以基督教青年会协助筹办历届远东运动会为例,当青年会全国协会接下筹办任务后,麦克乐即运用其组织展开一连串准备工作。例如广州青年会部负责该省优秀运动员选拔工作,选出田径、排球、足球选手共16人,代表中国参与远东运动会。麦可乐亲自到广东对各级学校发表演说,动员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训练,以提高成绩。并协助督导该省选拔工作,通过如此的联系,使运动会的筹备、选拔、训练工作得以同时在全国展开。其次,麦克乐利用书报部、演讲部大力的投入宣传工作。先后在青年会刊物上发表有关历届远东运动会的宣传或检讨文章,如《我对于这一次开远东运动会的期望》、《第五次远东运动会的成绩》、《远东运动会的准备》、《第六届远东运动会的教训》、《失败的原因》、《远东运动会及中国各地运动会改用米突制》等等。麦克乐积极组织中国参加历届远东运动会的组训工作,对中国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

5 麦克乐先生的历史局限性
    在中国近代体育早期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不少来华西方人士贡献良多,但影响最大、奉献最多的莫过于美国的体育家麦克乐。从编译大量教科书到出版体育刊物,从制定体育管理制度到筹建体育组织,从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到体育师资、干部的培养,麦克乐先生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麦氏的贡献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的,20世纪初,我国已有为数不少的体育学校,我国留学外国的体育专业人员也相继回国,他们也都努力宣传西方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麦氏的努力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还应当看到,因麦克乐时间、能力、精力有限,其活动地区大都在中国沿海各主要城市,其影响主要在青年会组织和及一些学校。他的行为无法深入内陆,他的许多主张也很难实现。
    此外,麦克乐先生所倡导自然体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无形中降低,并可能影响教学完整性和系统性。作为一个西方人,他还试图从体育运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推动当时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基于这种思想,麦克乐认为体育教育中只有球类等团体项目和游戏才能培养人的民主、博爱、平等的思想。因此,在他教学和编著教材中都极力宣扬球类为先的观念。以致造成我国早期体育教学中重球类而偏废其他项目的现象。
    尽管如此,麦克乐先生在中国近代体育的创建中,仍是一位功德卓著的先行者、开拓者和传播者。在麦克乐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及他对我国近代体育所做的贡献。认真回顾和总结麦氏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对于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对于进一步激发进取和奉献精神,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建台.麦克乐首度来华对中国近代体育的推展及其历史意义[J].台北体育学报,1993,(16):1-18.
[2]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分组会议记录[J].新体育,1922,5(3):533-536.
[3] 麦克乐.体育教员的自修[J].体育与卫生,1924,3(1).
[4]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分组会议记录[J].新体育,1923,7(2、3):277-284.
[5] 王建台.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与评价[J].台北体育学报,1993,(15):1-14.
[6]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38-539.
[7] 麦克乐.体育与德谟克拉西[J].体育与卫生,1924,3(1):1-6.
[8] 麦克乐.编辑小言[J].体育与卫生,1924,3(3).
[9] 吴文忠.中国体育发展史[M].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1981:81-99.
[10] 麦克乐.地方体育联合会[J].体育季刊,1922,1(3):1-9.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3789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