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7期
 
后奥运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走向

2009/7/9 9:26:18 浏览次数 3521  

李世荣 马红伟 王延奇 韩学民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北京奥运会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成绩,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积累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特别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保证每个学生身体锻练的体育权利是基础、时尚体育是补充、竞技体育是动力、生活体育是目的、民族体育是特色等。现在相关部门应抓住北京奥运辉煌所激起全民体育热情的大好局面,加快对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使学校成为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基地。
关键词:竞技体育;生活体育;时尚体育;民族体育

    从体育教学的发展过程来看,不同时期体育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显著特征。例如,20世纪80年代,体育课重视“三基”教学,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重视能力的培养。新千年后,整体教育界人本主义思潮的回归,以及体育课价值取向的改变。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后奥运时代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在课程目标方面,将从强调增强体质转向注重学生的健康生活;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关注因地制宜的开发及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在课程实施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弘扬;在民族体育方面,将致力于民族体育和爱国教育相结合。即: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走人本化(时尚体育、竞技体育、民族体育);强调学生健康素质的提高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体育课程目标走向生活化(身体-保健体育、生活体育)[1]。

1 保证每个学生身体锻练的体育权利是基础
    学生体育权利就是学生在校有关体育的各种活动和各个方面中所确认和应享有的权利。学校体育中学生正常体育教育的权利主要表现在:学校应保证体育课程学时、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并选派称职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等;学生有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娱乐、竞赛活动的权利;有接受体育教学、辅导的权利;有组织体育活动、参加体育社团的权利;学生有接受体质监测的权利。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往往强调学生在学校体育中应尽的义务而忽视学生的体育权利,致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另外,一些人认为现代科技发达了,生活舒适了,各项工作以不依仗好的体质了。其实不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在总体上有体质的高水平,才能有智力高水平的发挥和神经系统高效工作能力。任何一种工作包括战争,现在都是需要的是人数少、质量精、善竞争的人群,这都与人的体质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大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谁也左右不了的。还有,学生所处的6至22岁年龄段是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发育的如何将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学校体育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保健意识、终身体育”的重任。因为,青少年体质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发展力、国防力,实在不能等闲视之。党中央﹑国务院敏锐的发现了这一事关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于2007年5月7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将青少体质问题提到了决定国运兴衰的战略位置上。教育部为此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及任意调课、停课现象会有所改变、学生身体锻练的体育权利一定会受到尊重,中国学生的体质一定会强壮起来。
2.1 保证每个学生身体锻练的体育权利的措施
    1)要让学生对身体锻炼有正确的认识。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追求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直接性趣,还应当侧重学生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成为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2)要加强学校体育的实践教学,让学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走、跑、跳、投、攀、悬、爬、滚、翻、钻等身体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协调等,加强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及预防疾病的免疫能力等。
    3)先在贫困地区解决“生生享有体育的权利”,同时,在城乡学校落实“每生每天一小时体育”享有体育乐趣的任务;
    4)要求各地主管教育部门,分别拟订城与乡两套实施《奥运后阳光计划》的方案。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城镇学校务求质量、讲究实效;
    5)实施重点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难点是老、少、边、山区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要到位,要落实;
    6)计划中应明确规定,保证学校体育经费应占常规教育经费的一定比例,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7)评定学校体育的质量标准,主要看学生体质与健康指标的提升,评价管理水平应“重实轻形”,坚决反对“形式主义”。[2]

2  生活体育是目的
    近半个多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对技术的教学较为关注,而忽略对学生的生活体育教育,在体育课教材内容缺少安全教育相关内容,更没有配备国际救生协会要求配备的“救生通用包”(生命锦囊)等。我们的学生对安全知识技能的缺乏,令人难以想象,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增加安全教育的投入,珍爱生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我们的孩子打开安全之门。(在这一方面绵阳市安县所乡镇中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绵阳市安县所乡镇中学——桑枣中学,全校2400多名师生,平时注意危房改造,十分关注安全教育,每年防灾演练,形成制度和惯势,每学期1—2次防灾演习,从三教学楼有序下楼,逃生演习只需1分36秒。大灾降临安然无恙)。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汶川大地震伤亡人数中,学生占六七成。汶川大地震的惨痛经历也在启示我们,对学生灾难面前的逃生技能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所以,新时期,对于每个基础学科来说,都应担负起生活体育教育的责任,学校体育因其显著的实践性而显得更加重要。通过生活体育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有关生命安全常识,更能提高应对生命安全威胁的保护技能。包括学生的逃生教育、珍爱生命的心理教育和安全活动的能力教育等几个方面;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情绪调节的运动方法,培养顽强的耐搓能力,培养不轻易放弃生命的坚韧品质。包括提高生命保护的意识和技能、掌握心理状态的运动调适方法以及提升安全活动的能力。[3]
2.1 对生活教育的理解——两大方面
    1)健康的生活: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生存技能、生命质量、社会适应的能力和增强免疫力,预防毒品、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
    2)安全的生活:防卫外来的伤害。如:包括交通消防安全、人身伤害安全、饮食安全、设施安全、教学行为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在不断提高学生体适能水平的基础上,提高适应外界环境应变的能力,尤其对付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能力。
2.2 生活教育、生存训练措施
    1)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运动损伤预防、营养卫生安全以及安全参与活动的常识。
    2)教师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材,并有针对性地整合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生命安全教育。如:在障碍跑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火灾或地震等相关的知识,设计符合相关情景的障碍,组织学生进行爬行、跨越、钻过、躲闪等练习,并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达成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教育。
    3)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本,珍惜学生的生命价值,在“健康第一”指导下,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学生体适能水平,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
    4)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学用模拟,探究、实景演习、竞赛游戏、磨难练习等方法,每年搞若干次实践活动列入学校教育计划,形成常效机制。
    5)利用节假日,有组织地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攀岩、拓展练习、逃生训练、定向越野、游泳救生,运足拉练等。
    6)根据学段、年级就主题活动内容,选择活动场所,如新生入学时,针对校园安全,把实景演习放在教学楼梯上训练,教会学生自救,互救能力。
    7)生存教育活动,重在行为指导,不搞突击练习,更不搞评比,强调在危急状态下学生的表现和团队精神。
    8)利用体育课,自然课或专题实践活动课,环保课等经常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和生存训。如:了解火灾初起的灭火方法及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掌握逃生的基本技能,形成以防为主的消防意识。
    9)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挫折中得到磨练。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学生在与困难和挫折斗争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应付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1]
    10)课程的内容应取材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应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机会。

3 时尚体育是补充
2.1时尚体育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体育教育崇尚权威的价值取向,表现为重教育尊严,轻学生主体作用。特别是体育课的组织管理方法方面,偏好搞统一,搞一刀切。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中就表现为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统一考试,甚至统一早锻炼、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做法抹杀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课外体育活动、早锻炼,整齐划一,不能够满足学生调剂生活、亲近大自然、恢复身心疲劳、增进健康、陶冶情操、追求欢乐和刺激、促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对自身健康更加关注,已经不满足对体质的锻炼,希望接触更多的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时代性强的运动项目,所以,各种各样的时尚运动也走进校园[4],时尚体育为学校体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向纵深发展,成为学校统一的有益补充。从迪斯科到交谊舞,从滑旱冰到滑板车,甚至现在如火如荼的攀岩和定向越野,都给同学们带来无限乐趣。
    时尚体育: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凝固,被人们普遍采用、最为流行的,以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的学校体育项目。其本意为一切流行的社会体育项目,既包括可以竞技的各项运动,如:篮球、足球等。也包括一个人以活动为主的健身娱乐活动,如:健美操、交谊舞等。时尚运动理念是:时尚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时尚。它不是精英体育,在人文哲学上更注重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社交和表演的效果。时尚体育具有新颖性、时代性、流行性、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趣味性、惊险性、经济性和产业性等特征。
    时尚体育不仅具有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娱乐生活水平、职业能力与品德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为社会各方面多方位的综合服务功能。时尚体育能够同时满足调剂生活、亲近大自然、恢复身心疲劳、增进健康、陶冶情操、追求欢乐和刺激、促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需要。参加时尚体育学生可以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时尚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5]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去锻炼;给学生一片自由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去展示青春活力,去玩耍、去游戏,自由活泼地进行体育活动,这是学生天性的追求,也是时尚体育是补充学校体育的作用。

4 竞技体育是动力
    在不少人眼中,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竞技赛场向来属于素质过人、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而学校体育向来提倡快乐,无需在剑拔弩张的比赛场上证明自己。还有一些人认为,要健身就别竞技,竞技不仅不健身,甚至无益健康。尚若真的如此,诞生数千年的竞技体育或许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了。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由于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脱离教育的竞技体育无法对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培养,而缺乏竞技的学校体育也是不完整的学校体育,同样难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和平衡的发展,“体教结合”,健康第一,强化竞技,对学校体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以及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人才能有无可质疑的重要意义。
4.1 竞技体育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
    竞技体育是精英体育。它在承担历史责任的同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除了为国争光、树立民族形象之外,它还引领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在普及体育意识、营造舆论氛围、示范精湛技艺诸方面去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6]
    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中国6岁~22岁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近视率肥胖率却不断攀升。在2007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是一组具有强烈警示意义的数据。[7]从表面上看,青少年体质的急剧下降与我国独生子女的特殊政策、青少年升学竞争的空前激烈以及学校体育在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但从根源上分析,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竞技体育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所以,竞技体育应与学校体育有效结合的。

5 民族体育是特色
    民族体育是中国民族创造并发扬光大的特有成果,这些传统体育在世界其他国家并不存在,或不能形成完整的体育概念的体育运动;传统民族体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华传统体育有着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性,能延续至今并能为现代社会所崇尚,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值得当代年轻人去学习、去探究。如:武术、舞龙、舞狮、秧歌、腰鼓等。[8]学校体育学习民族体育是对中华民族的发扬和传承,符合民族体育保护制度的要求,将中国民族体育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是势所必然、理所应当的,具有利国利民的优势。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给学生传递了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专项技能,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不仅巧妙地发挥了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快乐,有利于抒发情感,培养情操,完善人格。
目前在我国不少学校体育课中,已经开始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其列人正式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族传统项目,使当地的民族传统项目后继有人,使我国民族传统项目成为我国特色体育课程。
5.1 为了改善民族体育教学难进课堂的现状,必须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
    1)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把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民族体育教师作为长远目标,解决目前民族体育教师缺乏的现状。对各级中小学体育教师,应选派责任心强,基本功扎实的年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使这些年轻教师能承担起民族体育教学的重任,形成一支具有,民族体育知识的教师队伍,尽可能地使每一个中小学都有一名具有民族体育的教师,定期进行测验,提升整体教师基本水平。   
    2)合理搭配民族体育教材内容,要突现民族体育地域性本质特点,在教材的设计上将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并感兴趣的形式,要提升民族体育教材的科学性,深入了解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深度加工教材,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民族体育的兴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3)在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乐在民族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音乐,了解音乐与民族体育项目的内在联系,使音乐与每个动作的配合恰到好处,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民族体育的文化形态丰富多彩,其项目也千姿百态,因而要注重项目的可推广程度和范围,有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地域性很强,因此传统体育的发展并不在于普遍性、规范性,而是其深深的民俗性。故发展的途径可灵活机动。 [9]
    中国民族体育在过去有过辉煌。现在,中国民族体育很多已发展成为世界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然而,在中国民族体育普遍受到世人接受和喜爱的过程中,中国的民族体育的发展仍处在一个初级和民间自发开展的阶段。虽然,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尽管这些项目很“土”。并且在正规体育中不会出现,但如果深受学生的喜爱,体育老师就应该在体育课中安排相关内容,如推铁环、武术、竹竿舞、扇子舞等。这样可以丰富体育课的内容,为学校体育增“色”添 “彩”。
结 语
    总之,现代体育课,既要观念上转变,又要行动上付出,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跟上教改的步伐,保证每个学生身体锻练的体育权利是基础、时尚体育是补充、竞技体育是动力、生活体育是目的、民族体育是特色等。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才能与时具进,并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适应于新世纪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大悲大喜后的反思与遐想——后奥运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走向[R].2008,11.
[2]庞元宁,等.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 体育科学,2000,20(1) :23 – 25.
[3]孙学明.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体育教材的分类和处理[J].中国学校体育,2009,184,(3):18.
[4]虞重干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2008.28.(7):26-36.
[5]薛留成.体育与人文精神刍议[J] .体育文化导刊,2002,(3) :60 – 661.
[6]田雨普,等.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走向与对策[J].体育科学,1999 ,19(4) :5 – 8.
[7]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9(1) :4 – 7.
[8]田雨普.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 体育学刊,2004,11(3) :5 – 81.
[9]罗湘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其走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22,(6):41-4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6961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