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8期
 
全国大运会“校长杯”奖项设置的战略意义研究

2009/7/23 15:52:53 浏览次数 5169  

杨丽莎 吕小方  湖南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和数理统计方法,在分析近几届全国大运会夺取“校长杯”高校的基础上,对“校长杯”奖项设置的优缺点作了初步探讨, 阐述了其在大运会中存在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全国大运会 “校长杯” 奖项设置

1  前言
    自1982年以来,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它的规模仅次于全运会,其竞赛成绩也越来越接近全运会的档次。随着国家竞技体育逐步向院校化过渡的趋势,高校竞技体育在国家体育中的地位也渐渐随之提高。在大运会中扮演主角的各高校会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着力提升自己在全国高校中的统治地位,作为这一统治地位的标志性体现便是国家在1988年设立的《为高校体育做出突出贡献“校长杯”》奖的排名。发展至现在,已形成固定的夺杯模式,即在该届大运会中以运动员所在学校为单位计分,其排名前20位的高校授予“校长杯”奖。伴随2008年后奥运时期的来临,“校长杯”存在的意义已不是简单的体现某一学校的排名,而是培养进军世界大运会以及奥运会优秀个人或团队的主要力量。

2  现状分析
2.1全国大运会及“校长杯”简介
2.1.1全国大运会历史回顾


2.1.2大运会“校长杯”介绍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经教育部研究决定,从1988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始,将设立《为高校体育做出突出贡献“校长杯”》 奖,为表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
    其评选的具体要求必须是参加该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学校,并分别统计出各高校参加所有项目(含甲、乙组)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运动成绩,按相关计分法累计总分前20名的高校将获得“校长杯”奖。每届大运会共设20个《为高校体育做出突出贡献“校长杯”》奖。设立该奖的初衷是鼓励高校发展自己的竞技体育。从历届的评选来看,每届的评比标准基本相同。

2.2“校长杯”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2.1近两届获得“校长杯”高校的格局层次分析
2.1.1所属地域分布格局


    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两届40所夺杯学校一共分布在10个省份,主要集中在广东、天津、上海、北京、江苏等。他们共占所有“校长杯”奖的82.5%,而且这五个省份在两届团体总分的排名都是前五位。这说明夺杯的省份很集中,传统优势地位明显。另外,在两届中都获得“校长杯”的学校一共是15所,也就是说在第八届中有5所高校通过4年的努力夺得了“校长杯”,而同时在第七届中也有5所高校因暂时优势地位的丧失也失去了“校长杯”。这充分说明了高校竞技体育实力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波动性的一面。
2.1.2 办学层次分布格局


    首先,从上表可以看出七八两届得杯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的分配比例,其最大的共性在于“211”工程高校比例高达85%,由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都同属“211”,“985”,其比例也达到50%左右,可见“211”院校是角逐“校长杯”的主力军。
    其次,从第六届开始“211”院校比例由约占65%提升到第八届的85%,数量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向,更确切地说20所高校中仅有三所不在统计之列。同时从第七届中未能夺杯而又在第八届中获此殊荣的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大学、广州大学5所学校来看有4所都是“211”院校,可见,竞技体育在这些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中逐渐引起了关注。一方面加剧了重点大学对“校长杯”激烈的角逐,另一方面对非“985”、“211”院校提出了极大挑战。巩固是生存之本,提高是生命之源。重点大学本身开展竞技体育的基础比较牢固,再加之享有国家与地方两项专项资金的资助,其硬件设施与招生条件等方面的优势,都是促使其成绩提升的直接原因,这也是许多非“211”院校所望尘莫及的。
2.2 近几届获得“校长杯”高校的得分总值分析
2.2.1省内夺杯高校与该省总分的比值分析


    虽然“校长杯”和团体总分的评定标准不一样,但是二者的差距并不大,只是在团体项目上有少许出入罢了,因此对一个省团体总分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凡在近两届大运会上夺得“校长杯”的高校,其对所在省份的贡献率几乎都高于50%,大部分甚至高达70%以上,而学校数量却占数个,可见“校长杯”高校对各省的奖牌及总分排名的支撑力量之强,作用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排名前十的省份基本都有若干龙头高校,并将其作为精品在着重打造,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竞技实力的稳定性,又带动了省内其他高校向前发展,从而形成一了种良性的循环带动机制,推动着大运会向着更高的方向迈进。
2.2.2 夺杯高校总分与该届项目总分比值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由于第六届资料不全导致该届夺杯学校总分存在一定误差外,其他两届所占的比例都高达60%左右。这个比例存在一定误差,因为团体总分和校长杯的评定标准在部分项目上不一,但影响甚微。这充分说明了高校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在全国分布的不均衡性,在历届大运会上的竞争实质上是竞技实力比较强的一少部分高校的竞争。
    我们以第七届为例,20所夺杯高校占该届所有得分高校(178所)的11.2%,然而却占了所有总分的60%以上,而能够得到“校长杯”的高校其所在的省份全部是团体总分前十名之内。可见大运会上省与省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省内所有高校之间的竞争,甚至完全可以说是省内几个实力较突出的高校之间的竞争。因此全国高校在追逐“校长杯”的同时,也是提升所在省份实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国大运会上的竞争,是各高校在“校长杯”上的竞争。
2.3 “校长杯”设置的局限性分析
    从国家最初设立“校长杯”的目的来看,是为奖励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至今,一共进行了五届,其夺杯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做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向前发展。历届成绩的不断攀升便是最好的佐证。但是从近几届夺杯的高校来看,有些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2.3.1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近两届40所夺杯高校中,82.5%的分布在广东、天津、上海、江苏、北京五个城市,而且伴随着他们传统优势地位的形成,短期内丧失的可能性较小。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等本科院校,从某种程度上说,大运会的举办实质上是前20所夺杯高校“主角”之间的竞争。从七八两届夺杯高校得分的统计来看,分别占该届总分的61%,59.7%,而剩余的其他高校只能作为“配角”。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剩余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同时这些夺杯高校的办学层次大都为“211”,“985”院校,其享有的政策辅助也是其他高校望洋兴叹的。我们不排除国家在规划高校竞技这一领域让一部分高校先“富”起来的设想,但是如此低的“富裕”比例,应该是违背政策初衷的吧。
    因此,“校长杯”的设立一方面做大做强了部分高校,另一方面又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悬殊。
2.3.2易误导发展主方向
    如果在奥运会或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有若干所高校“出土”的学生取得名次,其所具有的分量毫无疑问要比在大运会上帮助学校夺取“校长杯”的贡献更大。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为“高校体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突出”二字作何理解,仅仅是在国内同类大学中取得领先吗?如果国内高校都沿着这样的思路来办体育,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辉煌之路必将延缓。虽然我们在上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金牌第一,虽然我们在08年奥运会上又取得一个金牌第一,但是懂体育的人都知道我国并非“体育大国”。而且诸多“学生运动员”、“运动员学生”的争议也从未停止,真正能够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亮相的纯学生有多少呢?我们的国家在走向国际化,然而我们的学生军团却在为走向国内化而沾沾自喜,甚至有部分高校在闭门造车的浅尝“校长杯”的甘甜。因此,我们所说的“突出贡献”多少有固步自封之嫌!

3 “校长杯”设置的战略意义分析
3.1有助于打造精品项目和精品高校
    从大运会夺杯学校的统计来看,一些学校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精品项目,可见“校长杯”的设定,极大地鼓舞了部分高校向精品之路发展。同时在省份排名上,夺杯高校也是主力军,它无疑将受到所在政府的大力扶持,这就更加加剧了精品之路的快速培养。
3.2鼓励引导教育系统发展体育事业
    “校长杯”高校无疑代表了中国高校体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每名运动员也都是大学体育界的佼佼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窗口形象”出现在赛场和媒体上,因此其所具有的影响力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品牌,就像美国没有人不知道乔丹是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毕业的一样。诚然,中国的大学生还未“成长”成那样的巨星,但“飞人”胡凯的惊鸿一现,似乎也震惊了半个民族,当然也震惊了整个清华。而作为胡凯的小学、中学、大学教练是不会不为自己的得意弟子而大肆宣传的,他的同学、朋友、同乡呢?NBA每年的选秀也让我们这些未出国门的人了解了许多美国大学及高中,可想而知这些明星效应的力量之大。我国至今未形成这样的联带机制,其主要原因是还未出现诸多这样的明星,真正从大学走出的巨星。姚明、刘翔以及08年奥运奖牌得主的频频曝光,使得上至大学下至小学各层次学生及家长的跃跃欲试,也改变了他们对体育持有的偏颇想法。而作为体育主要培养单位的教育系统更是应从长计议,扎扎实实搞好后备力量的长才工作,争取早日出现像NBA那样的人才繁荣局面!
    因此,“校长杯”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加剧了拔尖人才的涌现。
3.3扩大影响,促进校际间交流与合作
    大运会“校长杯”奖项的设立,有效地解决了只重视省份大单位,不重视学校小单位的面貌。每届大运会过后,“校长杯”的排名也成了各省、各高校以及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其所具有的无形影响力可以波及到招生和学生就业等领域,当然更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七、八两届夺杯学校中有15所学校都同时夺杯,可看出其竞争程度的激烈。既然有竞争,就存在合作与交流。它可以是人才上的合作,可以是比赛上的交流,可以是省内合作,也可以是省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交流之间就是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集体项目的预选赛及省内选拔赛等都为各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舞台。因此“校长杯”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夺杯高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搭建了高校间广泛交流的平台。
3.4 向高层次队伍输送拔尖后备人才
    我国设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家、国内重大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校长杯”的设立,引起了大部分高校的重视。鉴于我国高校目前体育设施,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只能选取几个有利于自身易于开展的项目施行重点打造。夺杯高校都有自己的精品项目,那么相应的就有精品人才作为支撑。在“校长杯”奖项的引导下,众多高校都欲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品项目,这对拔尖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全国有若干所高校在用心培养年轻人才的同时,巨大的后备选材群随之诞生了,那么为省队及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也就彻底实现了。
3.5 加速推进高校运动队国际化进程
    “校长杯”设立以来,催生出无数的运动健将和优秀运动队,虽然目前的水平相对国际来说还比较低,但自2003年由教育部组队独立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绩来看,均取得了金牌第一。当然其中有众多运动员学生的贡献,但也有许多纯学生运动员的参与,比如清华大学的胡凯和王颖在男子百米和女子三级跳远比赛中夺得了金牌。尽管他们的夺冠成绩并不显赫,但其“纯正”的大学生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大学也能够培养出在国际赛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运动员。每四年一届的大学生运动会无疑是优秀学生运动员在国内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带着省属和校属的双重烙印,带着为母校夺取“校长杯”的渴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赛会记录。而且随着后奥运时期运动队逐步向院校化过渡的倾向,真正的学生运动员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各单项锦标赛等国际赛场上。这些学生运动员参加国际间学校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各国学生间的友谊,提高了我国学校在国际学校体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

结论
    在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各省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全国各高校对“校长杯”的竞争。它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但是却极大地鼓励了众多高校打造精品项目的决心,刺激了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积极性。随着后奥运时期的来临,它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应继续予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海元.我国大学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 .
[2]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1(3) .
[3]彭庆文.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现状及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 .
[4]马铁.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J] .天津体育院学学报.1999,14(2).
[5]郭晓琴等.从第23届世界大运会看我国高校“体教结合”[J] .辽宁体育科技.2006,(5) .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333025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