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8期
 
谈北京奥运文化印象

2009/7/24 16:54:01 浏览次数 3288  

石庆福  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运文化在历届奥运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开放、文明、包容、守信是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美好印象,同时北京奥运会也打造了追求和平、共享和谐的人文奥运理念,和谐文化在北京奥运会中得到表现。超越、融合、共享给北京残奥会充分彰显了超越、理解、友谊的文化内涵,无障碍成了北京残奥会文化创新的核心。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文化;印象;创新

    原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说:“通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已经为体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举办奥运会能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中国的改革,这也会给中国留下一笔重要遗产。”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独特奉献,并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这三大理念,展现北京奥运风采,传播奥林匹克文化,追求和谐文化共享。北京奥运文化既是留给世界奥运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对世界奥运文化的一次成功创新。北京奥运文化留给我们深刻的文化印象,在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之路上写下了珍贵一笔。

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印象
    曾经让西方人感到陌生、神秘、遥远的古老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与世界拉近了距离。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数十万境外游客和近3万名记者云集中国,除了看比赛,也有意无意地观察、品味、理解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短短17天,尽管远不能看透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大国,却无疑令很多人改变印象。这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世界的机会。
1.1  开放
    开放,已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第一关键词。新闻采访对所有境外媒体开放、互联网畅通快捷、国防部在军营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等,这仅仅是诸多开放措施的一部分。
    奥运会期间召开了各种新闻发布会。面对西方记者尖锐甚至是挑剔的提问,发言人从来都是态度开明,耐心作答,不说“无可奉告”,也不讳言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起初,一些记者对此表示“惊讶”,后来则习以为常。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开放,奥运会只是让世人更多地参与到这种开放中来。北京奥运会只是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中国的开放,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开放。
1.2 文明
    北京奥运开幕式令世界观众震撼的,不仅是高超的表现手法,更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飞天、唱腔、水墨卷轴、郑和船队、四大发明、民间艺术等等。自然,50分钟的演出无法展现五千年文明的全部精华,但至少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赏中国的窗子,激起了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现代文明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美国弗吉尼亚州地方官员里尔原来以为中国人都不会笑,他从NBC的电视节目中发现,北京秀水街的营业员居然英语那么流利,还能跟主持人开玩笑逗趣,这让他大吃一惊。中国的正确形象是:文化和历史的底蕴极为厚实,国力相当殷实,科技日益发达,百姓的心态平和而健康。
1.3 包容
    奥运会开幕前,少数西方媒体曾经猜测,受狂热民族主义驱使,中国人可能会在北京奥运会上表现出狭隘、排外的一面。而随着奥运会进程的展开,人们逐渐看到了无论中国队是输是赢,中国观众都为运动员的表现而热烈欢呼,没有流露出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表现出成熟自信的包容心态。十几天的比赛,中国民众的观赛表现已经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不是一句“文明礼仪”所能概括的,它体现了中国人宽广的胸怀。
    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文化能够海纳百川为自豪,这在奥运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开幕式上,很多代表团运动员入场,都得到了9万多名观众的鼓掌。而曾一度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伊拉克队员入场时,欢呼的热烈程度仅次于东道主中国队。奥运会也许是由国家组成的,但奥运精神超越了民族主义。
1.4 守信
    空气质量,一直是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001年1月,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时承诺,到2008年,北京将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事实证明,这一承诺已经出色地兑现了。过去七年,北京在机动车不断增长等环境压力下,不但没有使污染物增加,而且还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世界上没有其他城市敢于这样尝试。北京不但尝试了,而且还做到了。还有场馆建设、安全保卫、交通保障、住宿接待、新闻开放,每项承诺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重“践诺”,是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优秀品德之一;而“诚信”,则是现代市场经济一个重要游戏规则。北京奥运会把这一品德细化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2  2008年北京残奥会印象
    我国提出“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理念和“两个奥运,同时筹办,同样精彩”的目标,是兑现申办承诺,承担国际义务,充分展示中国高度重视残疾人奥运会,热忱关心帮助残疾人,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真诚愿望和务实之举。
2.1 伟大的超越
    每一位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都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双超越,“超越”不仅应该是生理上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心理上的超越。体育为残疾运动员打开了一扇窗,让残疾人摒弃心理上的偏见与自卑、平等自由地参与社会生活,也正是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精髓之所在。
    超越的核心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比超越对手更难。超越有太多太多,其实,不论输赢成败,对于这些可爱的运动员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伟大的第一名,都在用自己的超越,唱响了对生命的礼赞。
2.2 融合的技巧
    从导盲犬法律的空白,到临时法规的颁布,从无障碍设施突飞猛进,到地铁增加了人性化设计,几百辆公交车拆掉了部分固定座椅设置了残疾人士区域,这样的接纳与融合铺天盖地。残奥会,让残疾人体会到共享的快乐,也让健全人懂得融合的技巧。
    残疾人融入社会有一个前提就是平等,没有平等也就不会有所谓的融合。在本届残奥会采访过程中,中国唯一一位盲人记者杨青风的话让记者感受颇深,“我想给所有健全人提一个建议,以后能不能不用‘残疾’这个词汇称呼我们,而用‘残障’,疾是一种病,带着这个字眼,你永远都摆脱不了病的阴影,但是障只是一种障碍,是完全可以跨越的。”这几句话代表了整个残疾人群体希望能被社会平等对待的心理诉求。
2.3 多层次的共享
    从运动员享受比赛,到北京“的哥”让北京享受无障碍,从记者们享受感动,到观众们享受激情。人们享受比赛的胜利,更享受比赛的过程,无论男女老少,全世界都在享受着北京残奥会的精彩与感动。共享世界是崇高的人生境界,“共享”体现了残疾人和健全人携手并进、共享一个世界的精神。大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共同品味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友谊、梦想与成功。与其说共享世界是一种追求或目标,不如说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创新
3.1 强调和谐文化
    北京奥运会所弘扬的和谐世界、和谐奥运的人文精神,是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独特贡献;它所倡导的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奥运实践,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推动;它所弘扬和彰显的东方文化、东方气派、东方风格和东方意境,给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奥林匹克文化以生动的对比与补充,展示了辉煌悠久的东方文明,也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互补的奥林匹克精神。随着奥林匹克精神在亿万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团结、和平、友谊、进步”的观念和“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将对中国社会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
    北京奥运会,成为一条纽带、一股“和”风,为致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和谐文化、文明风尚蔚然成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3.2 突出“三大理念”
    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已向世界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等三大引人注目的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最具特色,是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个开放的、有巨大生成力的创新理念,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涉及到精神、文化等层面。黄立燊和白永正在《奥林匹克精神与人文精神——北京“人文奥运”探析》中这样叙述:“就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具体地说人文奥运的内涵至少有六方面:传播、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世界文化,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的大交融;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展示近年来北京市改革开放建设成就和新面貌;介绍中华五千多年体育史及现代中国体育的辉煌成就;展现北京人的精神风貌。”
3.3  创新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一般由城市物质因素、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组成。城市文化中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因素,即使有些物质财富的状态存在,但它也主要是指物化中的精神,而不是指物质本身[3]。奥运会给北京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三大理念不仅明显地改变了北京的市容市貌,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经济发展,促进了北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北京城市文化、精神文明的大发展。此外,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还提升了北京市社会的文明程度。
3.4  物质文化创新
    从“鸟巢”到“水立方”,再从五棵松篮球馆到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北京奥运场馆给我们留下了独特的文化遗产。北京奥运场馆群赛后如期向全民开放,建立了合理的票价体系,并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使之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动力,成为传播体育文化的阵地。另外,奥运场馆以及一流的体育硬软件设施一起构成具有浓厚奥运氛围的奥运旅游业,为广大游客提供一条龙的服务。赛后,以奥运场馆为载体,大力发展奥运体验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等,尤其是奥林匹克公园将与天安门广场一样,成为游客的主要目的地。此外,新建的公园、绿地还将提供给人们休憩的场所。除了北京市内的奥运场馆,很多其他承办城市也留给我们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青岛奥帆赛场,香港赛马场等等。所有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即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又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种文明元素相互交融的平台,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展示。
3.5 中西文化交融
    当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是一种全球性、国际化的传播现象,它既是西方竞技运动文化的代表,也由于举办国自身的文化特点而具有文化的交融性[4]。奥林匹克文化是西方竞技运动文化的典型代表,它起源于希腊文明,因而奥林匹克文化中蕴含着大量西方文化的成分。而相对西方文化来说,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北京奥运会从申办到筹办的过程无疑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它为人们认知体育、人以及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机遇。北京奥运文化传播是在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因此需要全球性思维和开放的文化理念。奥运吉祥物福娃、奥运纪念品、奥运景观、奥运场馆、以及奥运会开闭幕式等等,作为物化形态的奥运文化,传播着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中的文化内容。

4  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文化启示
4.1 和谐的无障碍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下肢残疾人的出行是存在着许多不方便的,北京为了召开残奥会,对残奥村、比赛场馆、交通设施等进行了改造,在奥运场馆周边道路及相关地区增设盲人过街语音提示系统,完善四环以内重点道路、地区、奥运场馆周边道路无障碍设施的维修和改造;完成奥运会和残奥会场馆等周边道路网络建设的无障碍化;完成无障碍公交线路、地铁线路及其周边道路的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过街设施、道路路口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等。除了从设施等硬件上对残疾人人性化外,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以及社会志愿者均对残疾队员乃至残疾观众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不论在“鸟巢”还是“水立方”,不论在残奥村还是媒体村,不论在商场还是街道,不论在广场还是公交车站,不论在景点还是宾馆,残疾队员和残疾观众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志愿者的帮助。无论是场地设备的设计还是北京任命的热情,都体现了无障碍文化的内涵,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4.2 美丽的人格文化
    在残奥会开幕式上,那些盲人运动员着装整齐,舞动着旗帜,兴高采烈地入场,他们虽然看不到开幕式的热烈气氛,但他们可以用耳朵听得到,用心感觉得到。想必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经过精心修饰的端庄仪表和手中不停挥舞的旗帜是他们盲人所无法欣赏到的,只是给更多的健全人看的,他们也在为这个世界的更加精彩而努力着,而奉献着。我们无论是用哪种方式感知世界,都要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可爱的残疾运动员朋友们让我们懂得了尊重,理解了真正的人格文化。
4.3  无畏的精神文化
    盲人在行走时,认路是最大的困难,而在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第六棒火炬手传递的平亚丽,由一只导盲犬引路,便解决了她双目失明的难题,使她在开幕式上行走自如。视力残疾人对于行走、踢足球这样近乎无法解决的困难都克服了,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特别是当残疾人侯斌拉动绳索,将自己升到39米的高度点燃主火炬时,那更是对困难的挑战,是对生命的点燃。残疾人同胞们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面对困难,敢于挑战,不折于困难的精神文化素养在北京残奥会上得到充分体现。
4.4 多彩的生命文化
    芭蕾舞是脚尖上的旋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当李月和更多的残疾孩子以一支《永不停下的舞步》亮相“鸟巢”时,人们惊愕地发现,原来芭蕾舞也是可以这么跳的,用手跳出来的舞蹈更加美丽动人,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残疾运动员们在用自身的行动告诉人们,人类的进步是无止境的,前进的动力就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加以开发利用。北京残奥会给我们搭起了认识人类生命本质的平台,展现了色彩缤纷的生命文化。

5  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体育健儿四年一次的大团聚,更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对话、交流、沟通的盛大节日,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次伟大握手,也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情对话。2008年北京残奥会充分彰显了爱即无碍,它是全人类心灵中的又一条无障碍通道,通向明天,通向美好。北京残奥会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残奥会本身,使我们的思想又打开了一扇窗,开拓了新的思路,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有裨益。

注释:
[1]陈立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观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5
[2]宋继新.奥运对和平的追求——促进北京奥运稳定与中国和平发展的研究[D].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7
[3]赵宏.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07.12
[4]冯霞,尹博.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城市推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19-21.

参考文献:
[1]马凤霞,王春城,于学岭等.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873-876.
[2]罗永义.2008“人文奥运”理念涵义研究[N].河南开封: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5
[3]李培文.试述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与奥林匹克教育的结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88-90
[4]万志强.北京奥运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N].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5]李青.“人文奥运”理念与北京城市文化建设[J].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5448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