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8期
 
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研究

2009/7/23 16:10:35 浏览次数 4506  

程明吉  滁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滁州 239012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问法、类比法、质疑法等,在合理划分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阶段的基础上,对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发展不同阶段典型版本内容体系进行类比研究,并结合对教育部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进行针对性研究,以期发现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体系演进与发展的动因,对现行学校体育学版本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胆质疑,在正确处理课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与发展思考,对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及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历史演进;发展


1 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三个阶段划分
1.1 教材的初建阶段(1949—1983)
    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政府就在高等院校体育系(科)教学计划中,规定了以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理论课程,只是当时沿用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我国还没有出版自己的学校体育理论教材,1952年,邀请了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来我国系统讲授了苏联的体育理论。60年代初借鉴前苏联的《体育理论》,编写出版了我国自己的《体育理论》教材。1961年出版了体育学院本科《体育理论》讲义,1963年出版了中等体育学校《体育理论》讲义,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内容。在此期间,也有一些专家编著出版了《体育教学法》、《体育教育学》等。这些教材和专著对培养时代需求的体育师资,起到了较为积极地作用。随着人们对体育科学技术认识的深化,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原有的教材内容体系,已不能适应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大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酝酿并提出将体育理论课程分科教学的设想。  1983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学校体育学》,作为全国体育院校教学参考书。
    初建阶段是学校体育学从无到有,经历了学习、借鉴、创编和规范的漫长过程。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照搬痕迹明显,最初基本上沿用了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经过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1983年第一次以教学参考书的形式出版了第一本真正意义的《学校体育学》。
1.2  教材建设稳步发展阶段(1984—2001)
    自1983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第一本《学校体育学》教学参考书出版后,1986年4月来自全国高师体育专业24个单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多数与会专家提出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具体设想与建议,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报送国家教委并由国家教委通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执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正式赋予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的地位与目标。1990年又以专著的形式、1991年以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的形式先后两次出版了《学校体育学》,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根据199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的精神,由国家教委直接组织领导、金钦昌教授为主编编写的《学校体育学》,于1994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直至2001年由李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出版,部分高校尚在使用该版本。
    稳步发展阶段首先是体育理论课程的分科和学校体育学主干课程位置的确立,其次是由国家教委直接组织领导、金钦昌教授为主编编写的《学校体育学》,于1994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及李祥版本《学校体育学》的出版,《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日趋完备,全国各高等院校体育院系规范开设该门课程。
1.3  改革创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需要,积极改革现行的、滞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体育的观念、思想、内容、方法、组织、评价体系,建立新的、发展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体育体系。200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周登嵩编写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2005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潘少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5年和2008年两版的出版,标志着该课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该发展阶段是继稳步发展阶段之后,在内容体系又一次全新的革命,当然潘少伟、于可红的《学校体育学》第一版在内容体系和板式上出现了一些偏差,经过改版使得一些细节得以纠正,总体上看,较以往版本内容更多地倾向于课程论,淡化教学论内容,这也是由于伴随着体育教学论课程的开设,以及“《学校体育学》的二次分科”的必然结果。

2  学校体育学教材不同阶段主要版本内容体系的类比
2.1 1983年和199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先后以参考书和专著的形式出版了两个版本的《学校体育学》,被部分体育专业院、系作为规定或选用教材。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绪言;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任务;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过程与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体育课;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与评价。从内容体系上看知识体系框架雏形已基本构建完成,但在知识的全面性和阐述的科学性方面还略显稚嫩。
2.2 199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杭州大学金钦昌教授主编的《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则有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增加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课余体育竞赛、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等内容。其次,将学校体育任务和体育教学任务替换为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使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再次,增加了体育教学手段一节,并将教学方法分解为教授法和学练法。还有就是将课外体育活动替换为课外体育锻炼,在范畴上有一定的变化等等。而2001年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在内容体系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该版本最大的贡献是将内容体系划分为4篇,即学校体育概述、学校体育教学、学习课外体育和学校体育管理。
2.3 由潘绍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5版《学校体育学》,与之前出版的近10个版本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体系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版本内容体系主要包括4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体育实施、课外体育、体育教师,增、减内容幅度较大,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体系已彻底重构。该教材坚持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本着以思考、解释和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问题的原则,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关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思考和实践活动的论述贯穿于全书始终。各章结尾增设小结与关键词、课堂讨论、理论付诸实践的活动和学习资料等内容。

3 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演进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3.1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实践的积累是理论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广大体育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的积累经验,这便为理论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例如:学练法、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意识、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等理论的生成就是极好的范例。而理论自身的发展也是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发展与演进的重要动力,广大学校体育的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内容体系原有的不足,发展和完善便是理论工作者的不辱使命,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理论体系是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完善不可或缺的资源。例如: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方法论等。
3.2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伴随《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得课程在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内容、学习水平划分、学习目标和可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已很难适应,原有体系中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等内容已被废弃或更新。《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出现大量的课程论内容,使得新的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向着以课程论为主导的方向延伸。
3.3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论》的设置
    2003年6月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在选修课程中“体育教学训练方向”中《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其中之一,季浏主编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2005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教学论》被指定为5门主干课程之一,2005年,毛振明主编的《体育教学论》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体育教学论》则是从《学校体育学》中不断孕育、脱胎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现行的就有多个版本,其中也包括高教出版社版本,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高教出版社的《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来看,其内容体系已有较合理的分配。
3.4  课程论的移植、研究与发展
    我国对《体育课程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经过广大体育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2005年由首都体育学院崔伟主编的《体育课程论》出版,这标志着课程论的移植、研究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并且被首都体育学院列为专业选修课,18学时,1学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概念体系;掌握体育教师必备的开发体育课程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体育课程论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体育课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崔伟主编的《体育课程论》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绪论、体育课程的历史形态、体育课程本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材以及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论的移植、研究与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学校体育学中课程论内容体系。

4  现行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体系中几个问题的质疑
4.1 学校体育学的定义问题
    学校体育学的定义问题即是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定位问题,在2005年以前《学校体育学》的所有版本均对学校体育学的定义做了明确的解释,这也是课程教材的编写惯例,然而,随着学校体育的飞速发展,体育教学论的分科,以及体育课程论的诞生,使得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程在内容体系上陷入了困境,权威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难以给出定义,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去认真思考。体育理论分科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是否也将分科为体育教学论和体育课程论呢?如果真的分科了剩下的部分内容,如课外体育等内容又将流向何处?体育教育学或是其它课程?如果不分科,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定位是以课程论为主,还是以教学论为主?学校体育学的定义是什么?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范畴极其不明确。
4.2 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设置问题
     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人社会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有课程目标、具体目标和各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并没有指明具体的各门课程目标,潘绍伟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体系便是严格依据《纲要》编写的,虽然该教材各章节均有学习目标,却没有课程目标的描述,依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体育人社会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描述出《学校体育学》的课程 目标并不难,所以说现行教材从内容体系来说缺少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5 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整合与发展思考
5.1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学的课程定位
    学校体育学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各类主干课程指导纲要》(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5门主干课程之一,且是经典老牌课程主干课程之一,现行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的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也是严格依据《纲要》编写的,两课程内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传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而现行版本的体育课程论和体育教育学在内容体系上,均与主干课程的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有所重复,因此,客观地分析学校体育学的课程地位是牢固的,只是在内容体系上还需科学遴选,并与体育教学论合理分配,进一步捍卫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地位。而体育课程论等课程只能作为方向性选修课程。
5.2  完善内容体系中的缺失部分
    现行学校体育学版本中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内容,如学校体育学的定义(研究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的具体任务、学校体育的地位等,当然随着体育教学论的分离,上述内容需重新审视和定义。还有部分内容也许慎重考虑,由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理论学时严重不足,一些课程很难开设,诸如:体育管理学、体育法规等,因此,学校体育管理、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等内容也应以介绍性质纳入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
5.3 知识板块的命名与内容划分问题
    在潘绍伟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其知识板块分为4篇: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篇,体育课程与体育实施;第三篇,课外体育;第四篇,体育教师。姑且不说其4篇知识板块的划分是否科学,也不说4篇的集合是否就是学校体育学的全部,下面就几个突出问题作以讨论:
5.3.1 第一篇是学校体育的基本问题,何为基本问题?是概述还是全部?是基本知识还是基本问题?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知识很多,基本问题也很多,这里姑且把他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概述,一般学科的概述内容有:发展概况(沿革与发展)、地位、功能与目标等。第一篇的第3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结构、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目标、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其论述体系中缺少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与功能,而直接论述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违背常规的知识阐述方式,是避重就轻还是避而不谈?学校体育的地位与功能难道不是“基本问题”?知识缺乏连续性,顺序应该是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的地位与功能—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而体育的功能在体育概论中已有阐述。其次,3章内容知识松散缺乏整合性,第2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体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还是体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功能?是否可以对该内容进行整合或者另有归属呢?
5.3.2 第二篇体育课程与体育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体系中本篇应称为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教学(或实施),阐述学校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功能与学科基础、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目标与过程内容,而现行版本多数内容则以课程论内容为主干,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概念模糊不清。在具体细节上也存在偏差,如第四章的第一节,标题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而其整节具体内容却阐述的是课程与教学,显然文不对题。
5.3.3 第三篇课外体育阐述较完整,但有一点值得思考,即第十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这个篇名容易造成概念混淆,从知识的论述来看与传统教材中的“课余体育锻炼”无太大差异,因此,建议仍然沿用“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并与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共同构成“学校课外体育”。
5.3.4 第四篇体育教师主要阐述的内容有体育教师的特征、课堂管理、工作职责与研究,以及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等内容。体育教师作为单一知识板块并不矛盾,然而,把体育教师作为单一篇章却略显单薄,因此,还是应该把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的一部分,才会显现知识的完备性和体系性,所以应将学校体育管理的部分内容、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和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等内容放在一起,共同构成第四篇学校体育管理。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学校体育学的教材建设可以合理地划分为3个部分,即教材的初建阶段(1949—1983)、教材建设稳步发展阶段(1984—2001)和改革创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教材内容体系的特点鲜明,体现了我国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演进历史和发展思路。
6.1.2学校体育学教材不同阶段主要版本内容体系的类比表明: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松散→体系完善→学科分离重组的新整合过程。
6.1.3 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演进与发展的动因主要有: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论》的设置、课程论的移植、研究与发展几个方面。学校体育学将向着以课程论内容为主的内容重组方向发展。
6.2 建议
6.2.1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学的课程定位。客观地分析学校体育学的课程地位是牢固的,只是在内容体系上尚需科学遴选,并与体育教学论合理分配知识板块,进一步捍卫体育人文社会学类主干课程地位,将体育课程论等课程作为方向性选修课程。
6.2.2完善内容体系中的缺失部分。如学校体育学的定义(研究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的具体任务、学校体育的地位等,当然随着体育教学论的分离,上述内容需重新审视和定义。学校体育管理、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等内容也应介绍性地纳入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
6.2.3应重新思考现行学校体育学版本知识板块的命名与内容划分问题,使学校体育学知识板块的命名与内容划分更加规范、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关于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4,15(6):40-41.
[2] 张晓义等. 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现象引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2):72-74.
[3] 李 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学校体育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5] 苏竞存.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 罗映清.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7] 李 祥.学校体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 钱耀庭.学校体育学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0] 陈文卿.学校体育学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 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 杨文轩,杨 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2003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004
[16]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7] 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18]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 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0]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3]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9069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