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8期
 
新时期大理州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特征分析及农村体育实现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2009/7/23 16:21:08 浏览次数 4401  

陈艳松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云南德宏 678400

摘  要: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大理州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特征,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大理州农村体育实现和谐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   大理州    组织管理  和谐  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给大理州的农村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依托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发展大理州农村体育,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体育,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2008年人均纯收入对大理白族自治州12个县(市)区进行分层抽样,抽取了好、中、差各2个县(市)区(共6个地区),其中每个县(市)区根据该地区人均纯收入抽取了6个乡(镇)分管群众体育的领导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县(市)区对县乡两级的领导发放问卷3份,共48份。问卷范围涉及到坝区,山区,半山区的乡镇。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次问卷发放采用本人亲自直接发放。发放的问卷包括:县体育局领导、乡镇分管文体的领导。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见下表1.2:


    从上表对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可以看出,对县、乡镇领导的问卷其回收率和有效率都为100%。因此本论文调查的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符合社会调查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的要求。
1.2.2专家访谈法
    深入大理州各地对在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及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听取了他们对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背景下大理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体育发展方面的谈话,听取了他们对农村体育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1.2.3文献资料法
    通过光盘检索、文献检索和国际互联网查询等途径,查阅了国内外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云南省和大理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性政策法规。
1.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大理州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现状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2 大理州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特征分析
2.1农村体育领导体制
    通过分层抽样对大理州6个县(市)文体局及大理州下属的36个乡镇的分管农村体育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查显示,6个县(市)文体局均建立了群众体育领导机构并有专门的领导负责,下属的乡镇均建有文化站。
    从整体上看,大理州农村体育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但管理薄弱,县文体局对乡镇的农村体育管理是即兴的,被领导干部的兴趣所导向。在调查的36个乡镇中,有22个乡镇占61.1%的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无专人进行管理。
2.2 农村体育规章制度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6个县(市)文体局及其各县(市)下属的36个乡镇都没有建立农村体育工作法规、管理制度和对农村体育的考核办法。通过对大理州体育局群体科的领导进行访谈得知,州体育局也尚未建立农村体育工作法规、管理制度和对农村体育的考核办法。可以说大理州农村体育规章制度还处于空白阶段。
2.3 农村体育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及实施“农民健身工程”以来,大理州各县市均建立了农村体育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其计划主要围绕在每个村建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为主要目标。通过访谈了解到,实施这一规划尚有众多问题,最主要的还是缺乏资金。所以,这一规划在今后的几年中能否顺利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2.4 健身知识的普及宣传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十多年来,大理州每年都开展4次左右的全民健身知识普及活动,开展时间主要在“全民健身周”。但这些宣传活动的范围只局限于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居民,对乡镇、乡村所在地的农民进行健身知识的普及宣传基本上没有。
2.5 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
    大理州12个县(市)共有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219人,其中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2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74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33人。按大理州343万人口来算,2814人拥有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大多来源于县(市)级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乡镇上有及少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乡村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大理州地域分散、星落棋布的特点使得农村体育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
2.6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指标
    在调查的大理州体育局及其下属的6个县(市)文体局中,尚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统计过本县或本辖区内的农村公共体育场所的面积、以及近几年来每年新增公共体育场所的面积。对于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比例除了学校在周末向社会开放外,公共体育场馆全天向社会开放,其社会化程度较高,但95%以上的场馆都集中于城市和学校,农村实际拥有的场地设施是非常少的。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2.7 农村体育竞赛管理
    通过大理州体育局群体科提供的资料显示,大理州平均每年举办大大小小的各类竞赛活动100多次,平均每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是100多万人次。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参加这些体育活动的大多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学生,组织农民参加的体育竞赛活动是非常少的。在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或各级农民运动会上,大理州及其各县(市)均派出了部分农民进行竞赛活动,但毕竟参加人数有限,参与面狭窄。
2.8 国民体质监测与管理
    通过大理州体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大理州共拥有13个国民体质中心,每个县都有一个国民体质中心,但这些监测中心大多针对城市居民以及退休人员,基本上不对农民进行服务。这种资源的严重向城市倾斜的现象使得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得不到体育方面的任何实惠。

3 大理州农村体育实现和谐发展的对策
3.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势必给大理州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载体和途径。因此,应不遗余力地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要切实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
3.2 统筹规划,把农村体育工作纳入新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
    大理州农村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并制定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大理州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且要定期对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定和整改,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3.3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体育意识,更新体育观念
    在当前大理州农村社会中,缺少开展体育下乡、科学体育健身知识宣传和普及活动。再加之农村居民本身缺少一些必要的科学健身知识,以及获取科学体育健身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渠道和手段的局限性比较大,居住区域差异比较大,知识更新周期比较长,使他们缺乏对体育健身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真伪辨别能力相对比较差,导致在当前农村社会中一些不健康的、伪科学的健身思想和观念泛滥,使“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趁机侵入广大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此,各级政府以及体育管理部门必须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力度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地步;另一方面还必须对体育健身知识、方法和技术进行宣传、指导,强化农民的体育意识,更新体育观念。
3.4 建立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和管理体系,强化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
    在所调查的地区,多数县、乡镇都设有相应体育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县级设有文化体育事业管理局,乡镇设有文化站,但大多数文化站名存实亡,村级没有相应体育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没有专、兼职体育干部,致使农村体育在许多地区存在着“盲点”。
    2005年被国家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剑川县金华镇,以及被云南省体育局等10厅局命名的首批121个云南省体育特色乡镇的巍山县南诏镇的经验表明,一方面,在农村基层组织里成立农村体育组织,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系统和农村体育发展的法规,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强化了管理的职能,农村体育组织直接联系广大农民,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农村体育活动,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采取培训班、函授等形式对领导、职工进行再教育来提高领导的认识水平;最后,健全农村体育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村民小组评选制度,以评选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3.5 加大经费投入,拓宽农村体育经费来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体育建设
    大理州农村体育的发展应该增加对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拓宽农村体育经费的来源。现阶段大理州农村体育的发展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的补贴应该是农村体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还应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如社会捐赠、基金会资助、体育彩票、私人或企业赞助、场地出租等,以弥补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经费不足的现状。
    大理州具有“三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的特点,因此有组织地开展农民健身工程不能千篇一律地统一要求,要坚持多样性、适宜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如在彝族集聚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和南涧彝族自治县开展摔跤、陀螺、弩弓、扭扁担、打跳等活动,在白族集聚的大理市、剑川县、洱源县、鹤庆县开展霸王鞭、跳伟登、跳火把、跳八角鼓舞、赛马等活动,在回族集聚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开展摔跤、陀螺、扭扁担、打跳、扳手腕、斗牛等活动。开展现代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创新一些结合农村劳动特点的趣味性项目。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喜好合理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如:男性青年对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的兴趣最浓;女性青年对健身操、健美操、舞蹈和打歌跳颇有兴趣;老年人则以散步、棋牌活动为主;儿童、少年更热衷于游戏。通过合理地组织和举办这样一些有规模、有声势、有特色的活动,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了表演和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地发动广大农民参与健身活动,增强健身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农民健身工程较为普遍的开展。
3.6 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出发点,利用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大理州现有白族人口110多万,他们在大理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白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绕三灵、霸王鞭、陀螺、跳火把、耍海、老虎跳、赛马、赛龙舟等十多项传统体育项目,再加上汉族、彝族、回族、苗族、傈僳族、纳西族、傣族、阿昌族、壮族、藏族、布朗族、拉祜族等13个世居民族创造的传统体育项目近200多项。
    近几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于这些硬件设施的改善,给大理农村地区提供了扩大经济和信息交流的广阔空间。大理州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可利用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的特点和优势来开发,而不必局限在竞技项目上。例如: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搞民族特色体育竞赛,如三月街的赛马、霸王鞭、赛龙舟;利用地理环境搞极限运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利用不同的生产方式特点搞各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特色劳动竞赛,如重物赛跑、抗旱提水保苗赛跑、插秧赛、抗洪搬沙包赛、搬挑粮食赛、原地抛秧苗赛等与农民运动会接轨的体育项目;利用不同地域的物产搞体育文化交流等。
3.7 以农村中小学为体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竞赛制度,建立农村、学校、家庭一体化体育发展模式
    大理州现有1161所小学、184所初中、35所普通高中、6所中专、17所职业高中、351所幼儿园、1所全日制大学,约73.6万名学生在校就读,其中有将近50万的农村学生 ,其中一部分是将来从事农村工作的学生,他们是大理州农村体育的未来和希望。
    农村中小学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体育,特别是农村社会体育来制定体育教育计划和目标。一方面,与农村体育相衔接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发展和培养学生自己及帮助他人在一生中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另一方面,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的开展,延伸到社会、家庭,并布置家庭作业,实现与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的连接和沟通。
重视和加快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农村中小学为体育基地,通过学生以及学校和农村共同开展的竞赛活动以影响和带动学校周边农村居民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形成以中小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构建农村(乡镇、村落)、中小学、农村家庭体育的一体化体育发展模式,形成一个人从家庭步入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这样一条健康道路。
3.8 发挥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作用,积极培养农村体育骨干
    在当前的条件下,村民委员会应该发挥基层管理的职能,贴近农民,把体育事业纳入行政村的规划之中,经常研究体育工作,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老年人体协等,由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与领导;建立文体站(或体育领导办公室)等机构,配备文体(体育)专干,关心、支持、督促他们的工作。
    目前,仅靠大理州各乡镇、村级少数兼职体育管理人员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应该有责任、有计划地帮助农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体育管理人才与骨干积极分子。有一定组织能力与业务水平的体育骨干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体育骨干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体育活动的宣传者、发动者。农村体育骨干主要对象可以是:复退军人、乡村干部、教师、学生或一部分富裕起来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以确保农村地区能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活动。体育骨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宣传体育知识,组织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倡导、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科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湛谕峰.新形式下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15(10): 75~77.
[2]王冬,李青山.“新农村”背景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1)17~20.
[3]卢兆振,杨洪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5):15~17.
[4]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5]徐海涛等.河北省村落家庭体育调查与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2~13.
[6]刘祥贵.浅析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2007,21(3):116~119.
[7]李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41~43.
[8]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7年大理州年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9]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
[10]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Z].2006-02-21.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0185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