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9期
 
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与民族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2009/9/4 17:03:34 浏览次数 4001  

蒋 宁,许 莉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玉林,530007)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与民族体育互动发展的研究,认为两者的互动发展是民族体育科学、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的需要,是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过程。
关键词: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民族体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生存、发展方面的严峻挑战。伴随着向现代化转轨,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特别是在体育领域,以现代奥运会和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组织的比赛为核心,体育竞赛全球化已呈现出一个比经济等领域更为国际化的态势,由此改变了各民族传统体育原有的生存环境,使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1]。民族体育与竞技体育相比发展显得滞后。农村中小学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在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师资等办学条件上存在着种种困难, 导致这些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难以开展起来。但农村体育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的水平,所以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本文以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和民族体育互动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两者共同发展的可行性,为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少数民族体育有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与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
1.1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现状
    自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广西农村中小学实施,以及教育部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基”检查。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各方面情况较以前有所好转:体育课的开课率基本得到了保障,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所好转,体育教师配备得到了补充,体育经费的投入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着问题:(1)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与农村学校实际相符教学内容。广西农村由于地理和经济原因,学生对新事物、新运动项目接触的机会相对于城市的学生要少,新课标中的新兴体育项目不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仍以竞技体育教材内容为主,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没有创新,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2)学校体育经费少,场地、器材短缺。广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一些学校领导由于各种原因,常常把体育经费挪为他用,使体育经费得不到落实,导致学校体育场地得不到扩建和修整,体育运动器材设备得不到补充,严重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3)体育指导思想狭窄。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多年,农村体育工作者没有把学校体育的功能理解透彻。一直把学校体育的功能固定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素质”层面上,而忽视了学校体育在传承和弘扬社会文化的作用。其实,现代体育大多数项目都是通过继承与弘扬民族或地域文化而发展起来的,而学校体育即是许多现代体育项目由雏形不断发展完善的温床[2]。学校体育以教育的形式客观地起到了吸收、凝炼、规范、实验、宣传、提高,最后向社会广泛普及作用。
1.2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
    社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 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从社会发展变化来说,我国的社会转型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却在社会发展中举步维艰[3]。广西少数民族每当社会发生较大变化,村民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依附于社会土壤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没有在社会变迁中找到新的结合点,而是彻底消失,或呈现出衰退的局面。如打扁担活动,这种原始意义是驱赶野兽,提高村民生存安全的活动,却随着村民生存能力的增强而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并从村民的生活中消失。
    在整个大环境下,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首先是挖掘和拯救民族体育文化的问题;据课题在广西的调查统计,45.6%青少年学生对本地民族体育文化了解不多,25.8%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失传,有一部分项目下濒临挫的边缘。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是阻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大原因。作为高效率的信息传载工具, 电视、广播、电信、互连网等将大大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看法。相对于现代传媒, 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微弱而落后的。如何立足于这个信息社会是当今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最大严峻的考验。其次是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广西的民族体育多数起源于宗教祭祀和喜庆节日的表演。改革开放西方文化进入,影响着年青一代的思想,一些年青人崇拜西方文化,过西方节日。民族传统的宗教活动和节日减少,意味着民族体育传播活动减少。这些年来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在市场经济及变迁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广西民族体育出现了多元性发展的趋势;如有学者主张把民族体育的开发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现实中广西的许多旅游景点把民族体育的表演作为旅游的一个项目,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不失为传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途径之一。但旅游业能不能把民族体育发扬光大,能不能规范地、系统地、广泛地传播民族体育文化,是不是民族体育传承的唯一途径,这值得我们思考。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如何培育、扶植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寻找更有力的传承途径。

2  广西中小学体育与民族体育互动发展的意义
2.1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民族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它不仅可以发展经济、强身健体、娱乐身心,而且还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广西位于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广西各地。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 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少数民族体育。如抛绣球、抢花炮、拉鼓、踩石轮等。据初步调查统计,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约有280多个项目,有的正在挖掘整理当中,其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且常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除具有很高的健身、娱乐价值外,还体现出强烈的观赏价值[4]。并具有以非竞技性项目为主,娱乐性和健身性强,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有较强的传播性等特点。有较多的项目符合当地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如果将当地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把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 对广西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当地民族体育的系统传承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
2.2  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需要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学校体育引入的前苏联的劳卫制体育思想和竞技体育教学模式,80 年代学校体育引入的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从体育课程的构建以及教材理论体系上看,是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没有从课程内容结构上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地域特征,建立具有鲜明个性的理论体系,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体育中,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都是一味的现代的竞技体育内容,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广大的体育教师的心目中,体育就是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健身操等。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技巧性、难度性、场馆条件具备性,在中国学校人多、条件差的情况下,不易开展更多的现代竞技体育[5]。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现代竞技体育更是难上加难。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新的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体育课程实施三级管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取消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为地方和学校创造了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条件。
    广西是我国较贫困省份之一,经济基础较薄弱。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是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的主要特征。政府和教育部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农村学校体育中来,农村学校有限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学生多、投入少的情况下显示出捉襟见肘的局面。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许多特质都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这些项目根植于广西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土壤, 群众基础广泛, 参与性强,竞技性弱, 且不受场地器材及性别限制,易于开展。如果把这些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当中, 既可使教育经费短缺, 体育器材、场地匮乏等问题得到缓解, 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3  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地方,是教育的正规场所,学校所开展的一切活动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学校体育是学校组成的重要部分。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非常重视,从体育课程开设、体育课的课时安排到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体育场地规格都有的规定。民族体育进入学校可以说是找到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另一角度审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和民族文化教育作用,它在广西农村群众基础深厚,开展起来对运动场地要求不高,投入经费少。这些优点正好弥补了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的不足,广西民族体育进入农村中小学,填补了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空白,自身也找到科学规范发展的途径。所以,广西民族体育与农村中小学体育的互动发展是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过程。

3.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与民族体育互动发展的途径
3.1让民族体育进入农村中小学校
3.1.1 以校本教材形式进入体育课课堂
    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十分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方学校在省级教学方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校本教材。这对于充分挖掘和优化体育课程内容,突出地方体育课程特色以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弘扬地方体育文化乃至民族体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6]。广西各地农村中小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运动兴趣,对当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开发,选择一些锻炼价值高,教育性、趣味性、安全性较强的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学校校本教材,进入体育课堂。如小学可以选择滚铁圈、打陀螺等项目,中学可以选择竹竿舞、抛绣球、板鞋竞走等项目。在2008年广西全区中小学体育优质课竞赛活动中,各地农村中小学体育老师在竞赛中展示了民族体育教材的特色成果,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巴马瑶族自治县位处山区,在体育课上打起了陀螺。这陀螺,只需用一块质地优良的坚硬木头制作而成,再加一根麻绳,便可以随地玩耍击打,非常适合山区农村学生。在体育课上,老师带着一班学生击打陀螺,相互竞技,场面热闹有趣。竹竿舞这项广西少数民族运动项目,“体育器械”制作简单,几根竹子,砍头去尾就能用来跳竹竿舞,能够团体参与,可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广西马山中学的一节《绣球韵律操》体育课,更是把民族体育和现代体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广西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参加2008年全国中小学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都是民族体育以教材形式进入学校的成功案例。
3.1.2 以游戏或课余竞赛形式进入课余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活动是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主要形式,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不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等方面发生极大的作用。体育游戏和课余体育竞赛是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民族体育有许多游戏类和表演类项目,对此类项目在规则或器材和组织形式上加以改造,变成学生喜欢游戏活动,学生可以在大课间活动时间、活动课、班级体育活动开展此类活动。甚至学校的运动会可以在内容上改变一贯传统的现代竞技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民族体育项目,或干脆就举行学校民族体育运动会。如广西蒙山夏宜乡在2008年就举行首届中小学瑶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绣球穿圈、滚竹环竞速、骑竹马竞速、“大象拔河”……这些传统的民族体育比赛项目让许多人感到新奇,趣味性浓厚的运动会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这一举措既保护和挖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以民族体育运动会为平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瑶乡教育特色。通过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可以丰富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活跃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气氛,营造校园多元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起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1.3 以建立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基地的形式走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对民族体育的发展极为重视,先后举行了多届民族体育运动会,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民族体育走向世界而努力。通过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亦由冷门而转为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应抓住机遇,把民族传统体育当中的一些更具竞技、表演性的特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训练当中去。这些参赛的项目相对于一般的民族体育项目, 竞技性更强, 技巧与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 从事这样的项目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这种训练就应该从学校抓起, 为民运会培养后备人才, 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精髓的认同与理解, 从而加固这些项目的传承渠道。
    广西有参加全国农民运会的历史,花炮队还得过全国冠军。在农村中小学校建立民族体育运动基地,让少数民族体育深入学校,是增强少数民族体育群众基础,提高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学校中建立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基地,有许多便利条件,所起的作用也比较大。比如训练时间、训练水平有保障,训练经费也相对宽松,有了成绩后,容易巩固。同时,它可以培养出一大批骨干,毕业后到社会中去,能起到种子的作用。广西在这方面已初见成效,政府体育部门选择了一些体育基础较好,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中小学校,把民族体育比赛项目引进学校,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由学校负责训练运动员,代表地方参与比赛。如都安瑶族中学高脚马基地,武鸣民族中学是绣球基地,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民族体育的训练水平,为广西民族体育运动会培养后备人才,同时也让民族体育和农村中小学体育的互动发展有了更广泛的示范点。
3.2 校内外体育相结合,加大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力度
    民族体育的互动发展不应该是单向民族体育进入学校,而是双向的互相交流,才能起到互动发展的作用。所以学校在接纳民族体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把校内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学校体育的内涵延伸到社会,为社会服务;把自己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成果向社会展示,回报社会。如学校积极参加各级民族体育运动会,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或民间举办的民族节日活动、民族庆典活动,与社会联办民族体育节等,加大民族体育与中小学体育互动的力度。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增添新的活力,为推动当地全民健身运动出力。这样不但能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宣传和传播力度。同时对学校教育也是很好的宣传,还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3 建 议
3.3.1科学地继承与发展民族体育
    广西民族体育项目虽然很多,但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作用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反映的是特定历史环境条件下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特点,不同民族的具体存在方式和独自的发展道路。形成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带着人类特定时期活动的痕迹并代代流传下来,显露出粗糙、简单、不规范等缺点,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的广源性和封闭性,使其部分项目带有原始的、落后的、不科学的、不健康的迷信的成分。对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其继承与发展。传统的民族体育,是民族精神的窗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把继承民族传统体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应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各民族的精神生活内容,提高各民族的整体素质。
作为课程内容进入中小学校民族体育项目要进行甄别,科学地选择,必须符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身体锻炼性原则,体育文化性原则,适量性原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6]。项目的选择既要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也要符合学校场地器材要求,要因地、因人、因时地选择。
3.3.2 创新改选民族体育项目
    广西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可折射出各民族发展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任何艺术形式代替不了的,是研究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只因沿袭传统,不加以改革是没有发展出路的。因此,在立足传统,继承历史的基础上,要大胆地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开拓,积极挖掘整理推广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的传统体育。
    民族体育项目的改选是指对原有的活动项目进行适当改变、包装、重组,以适宜教学对象或教学场所的需要。它包括器材的改造、组织形式的改造、竞赛规则的改造[7]。通过对民族体育加工、改造、包装,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成为学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源。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大多来源于日常的劳动生活,许多项目用的器材是生活中的实物;如抓活鸭赛,就是农民在池塘里抓活的鸭子比赛。用在课程内容时,就必须进行改造,画个圆圈比作池塘,学生在圆圈中跑动代表活鸭。
3.3.3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其传统文化特色,不论其价值、功能还是作用都是以传统文化特色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特色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根本。农村学校在选择和改选民族体育项目时,必须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不要失去其民族文化精神和体育本质。
3.3.4 注重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文化的冲突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冲突的结果是导致文化的分化和整合,对于具体文化而言,分化意味着衰亡,整合意味着新生”[8]。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体现着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受一定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两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实际上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下的继承和发扬。
    民族体育进入学校只是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补充,而不是学校体育的全部。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时,不能脱离现代体育搞民族体育,而是两者兼容,有机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但在农村中小学发展民族体育不能完全照搬现代体育的模式,不能照搬东部的模式,应有一个结合广西农村学校特点,结合广西民族自身特点来学习现代体育经验从而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霍 红,孙淑惠.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1-4
[2] 刘万斌.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与西部学校体育课程互动式发展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24(10):453-456
[3] 郑国华,丁世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类型———以广西富禄村、平安村为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32(6):61-66
[4]何林.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体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3):72-74
[5]赵忠伟,栾桂芝.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农村学校体育的探析——以东北地区为个案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 28(1):95-97
[6]毛振明,赖得天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下)——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J].体育学刊,2007, 14(4): 1-5
[7]孟峰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4(3):111-11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29829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