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0期
 
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面临的困惑与对策——以福州大学城为例

2009/10/10 16:08:24 浏览次数 4388  

李春晓  香港教育学院 体育与健康系,香港 新界

摘 要:采用文献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就目前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面临困惑进行梳理归纳,结果表明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在其教学的起点、过程、结果中均面临着矛盾和问题。提出以人力、物力、知识、思想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为途径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特殊体育教育 课程资源 普通高校 开发 共享

    2003年开始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1]加快了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脚步,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学生有机会踏入大学校门。我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权利,这也使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和人文关怀理念顺利的渗入教育环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响应政策的号召,特殊体育领域的研究经历了由无人问津,凤毛麟角到如今的渐成系统。但是目前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众多棘手的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如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匮乏,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常人化”,“竞技化” [2]等等。笔者认为,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各类体育课程资源,是破除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目前病灶的强有力对症武器。
    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福州地区大学城的重要决策,目前福州大学城内共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州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正在筹建的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8所高校,“福州地区大学城规划的最大特色是摆脱‘小而全’的办校模式,打破校际界限,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让各所大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该规划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空间。

1  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面临的困惑
    特殊体育发展到现在,该领域专家不断的寻求和探索各种“路”以“破困”和“解惑”,但是困惑毕竟是一种状态,有其历史年轮,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会有所遗留。笔者利用文献法[4] [5] [6]和调查访问法,梳理归纳出目前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尚存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1.1  特殊体育教学的起点困惑
    笔者认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质性起点就在于教学大纲的定制,而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两者自身的矛盾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活跃于这个起点中的主要矛盾。目前高校特殊体育教学目标的定制主要是以身体健康水平以及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7],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领域目标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教材自身矛盾可以从高校特殊体育保健班的教学大纲凸显出来,目前普通高校的教材内容多为养生保健类课程,而特殊需要学生的特殊性却表现为个别化,因此该阶段绝大部分高校教材内容的安排并不能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化”特点及要求,有效的开展因材施教。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奔向体育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目标定制和教材内容选择之间的相径,使得二者之间不能合理的耦合,最终导致特殊体育在教学起点上面临困惑。
1.2  特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学生的困惑
    特殊群体学生的起点行为(如年龄、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经验背景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多数学生对参加保健班的学习比较满意,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体育学习经验近乎为零,他们的经验资源有限,在学习上会感到一定的不适,一些开设课程的也不符合他们的“口味”,这种经验和期望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他们对体育学习产生困惑。另外对于保健班的学生来说,进入这个班级就意味着毕业成绩单上“保健班”的烙印,这为许多学生所不能接受,以致许多隐性疾病类的学生“带伤上阵”情况时有发生,这将大大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究溯其源在于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偏差,而这种价值观偏差的主观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陷,而社会是否能用充满平等柔和、生命关怀的目光正视他们则是主要的客观因素。
    2)教师的困惑
    这里主要涉及“源”和“任”两个问题。“源”即师资问题,师资的匮乏早已达成共识,况且有了师资并不代表教师就能够很好的完成特殊体育教学任务,特殊体育教育毕竟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问题,表现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任”的标准就在于教师要“能当,会当,爱当”。能当是教师掌握了特殊体育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拿到“毕业证”仅仅是一个从教的大前提。教师“会当”,“爱当”,能够在实践中结合理论知识因材施教,充满爱心、耐心则更为的急切和重要。另外特殊体育教师本身在物质、政策等层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特殊体育教育是一份让人手心出汗的工作,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承受更多的压力,如果没有适宜的外部奖励作为刺激,教师从教的外部动机水平和兴趣将逐渐被削弱。
    3)教学环境的困惑
    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所有条件[8]。体育教学环境应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构成要素。硬环境主要是指教学的物质环境,如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教学周边地理环境、信息资源环境。软环境则包括人文环境、观念环境、心理环境。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关系正如水和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对体育教学活动产生增效的作用,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反之则减效。
    经费的不足和场地器材能否合理改造与开发是该困惑的根源。目前专门供特殊需要学生使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场地器材“常人化”“竞技化”严重,场地器材规格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致使运动项目多样性受到限制。当然在认真参照中国现有的国情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就目前看来过多的看重和依赖经费是行不通的。
    体育教学的软环境恰似一双无形的手,在不知不觉之中操控着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过程。领导的观念直接关系到特殊体育教学能否落到实处。从以下这个例子可以发现领导的观念环境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影响。调查发现[9]许多高校没有编写大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没有要求,有相当部分学校教学大纲中虽设置了保健体育课程,但实际却没有开设,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之需。
    心理环境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个体在认知方式、动机、兴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一致的,即学生的个性心理存在差异。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其对学生态度的优劣影响着特殊需要学生学习动机,情感及自尊,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往往是“一视同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老师教学生听,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空间,如此一来教学的心理环境将变得不和谐,学生厌学情绪也随之萌生。
1.3  教学结果的困惑
    教学的结果主要是指教学评价体系,目前教学评价明显有悖于先前制定的教学目标,表现为或过于强调技能目标或过于强调体能目标的终结性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定性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开展不够,而在结果评价中有失公平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笔者在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对于整个体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很好的打好“教学评价与目标”这套太极,达到“刚柔并济”境界,合情合理,值得深入探讨。

2  普通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国情实际是制约特殊体育事业的最大绊脚石,结合中国现有的国情实际,借鉴政治经济领域的“资源共享”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课程资源共享和开发的对策,将是揭开目前特殊体育教育领域困惑迷雾内的一些实质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2.1  物质资源的共享与开发
    1)人力资源。特殊体育教育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特殊体育系统内外一切可以推动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智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包括现实特殊体育人力资源、潜在特殊体育人力资源和闲置特殊体育人力资源。
    现实特殊体育人力资源是指正在投入劳动过程,并对特殊体育的发展产生贡献的劳动能力,如特殊体育教育的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针对目前特殊体育师资匮乏现象,首要应实现高校间的师资共享,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推进教师资源共享网络的建立,使各高校的人事部门和教务部门及时准确的了解其他学校的师资情况,从而为择优选师、及时补缺等工作打好基础。
潜在特殊体育人力资源是指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能直接参加特定的劳动,必须经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等过程才能形成的劳动能力。潜在的人力资源是特殊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力后盾,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一块“大蛋糕”。但之前并没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特长生,社会体育指导员,校医,学生社团联合会,志愿者,家庭以及其他群众,都是潜在的人力资源。
    目前福州大学城内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闽江学院都招收有体育特长生,福建师范大学设有社会体育专业,体育特长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存在无疑给特殊需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带来了福音。大学城内的社团联合会的开展更是红火,各个高校内都设有体育类社团和公益类社团,应及时促进个社团积极的联系和交流,接纳特殊需要学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校医提供的特殊需要学生的健康状况报告以及定时的医务监督,是保障特殊需要群体在享受过程平等的同时对他们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在开发特殊体育课程资源时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即安全性原则。
    福州大学城内主要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志愿者资源丰富。志愿者活动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价值早已在近年来的志愿者活动中得到证实,但是在特殊体育领域志愿者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志愿者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青年志愿者这一人群。要注意让志愿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让自愿者服务有的放矢。虽然资源者服务是一项非盈利性工作,但是适当的激励手段以及政策支持是必要的。特殊体育领域的志愿者的相较其他领域的风险性大,因此应该注意志愿者相关立法的保护。该领域志愿服务不同于奥运会的短期性,而是一种长期性的志愿服务,因此自愿者激励措施和管理对策应给予重视。
    2)物力(财力)资源。它是指保证体育课程实施的各种具体形态的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9]。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场地器材设施。福州大学城背倚旗山,溪源江穿流而过,自然地理资源丰富,利于开展定向越野,野营,拓展训练等新兴热门体育项目,特别是拓展训练对于特殊需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塑造意义极为深远。
    场地器材一直是制约体育运动开展的物质障碍,场地器材的发明和改造以适应特殊体育教育的需要早已迫在眉睫。福州大学城内的场馆设施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了资源共享战略,各高校在基本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健全的基础上,在福建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球类场馆和田径馆,而福州大学建设以游泳馆为重点,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大学城内的中心共享区已投入1.2个亿兴建体育场馆设施,大学城内的硬件条件正在逐步丰硕,但是各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共享尚浅,因此建议尽快建立大学城内的场地器材信息管理系统,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
    财力历来就是困扰体育工作者的难题,“有钱好办事”,资金短缺将使理想变成空想,高校体育教育历来就不温不火,有时甚至被冷落,而流放到特殊体育教育领域的基金更是少得可怜,毕竟政府和学校的财力有限,因此特殊体育工作者只能尽量的挤一点是一点,此时联合大学城内的各高校财力,积少成多,积源成流,共同利用这些财力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就显得非常关键。社会财力往往为我们所忽视,现在取之社会,回报社会的理念已经萌芽并开始盛行,很多企业家以及百姓都热衷于慈善事业,因此应该及时的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2.2  非物质资源的共享与开发
    1)思想资源。它是指存在于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各类人员头脑中的支配和指导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观念。从宏观层面来说,从前几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到近来实行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国家对特殊体育教育事业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从微观方面来看,指导思想并未很好的得到贯彻和落实,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立法监督不利,因此加快立法过程保证政策的强力实施,对各高校校行政领导施压,才能真正的做到“上行下效”,才能使特殊需要学生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文环境这一外因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作为大学城和个人,自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价值观的转变除了自身修养之外还有赖于整个和谐人文环境的营造。福州大学城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学生自身素质相对较高,人文环境的塑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教育则是实现该过程的最佳手段。人文环境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各级行政部门应达成共识,协调各个高校联合起来,文化和社团部门也应充分调动起来举办各种文化节,文化周乃至文化月。同时邀请各高校内的知名教授开办各种人文巡回讲座。各高校的广播电视、以及各类刊物可协调公共教育资源联合发挥传媒的魅力对各种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进行宣传教育,最终使得与福州大学城内特殊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进步的人文精神成为公众普遍意识,成为大学城人人伦日用的常道常识,为特殊需要群体送去人文关怀,为最终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最高境界提供支撑。
    2)知识资源。体育课程的知识资源以各种形式存在,既有纸质载体如体育教材、体育报刊杂志等,还有感光、磁性材料的幻灯片、光盘、录音带等载体 [10] 。信息资源是知识资源发展的产物,信息传递是知识资源得以共享的前提,通过文献信息资料,数据库的统一采购实现藏书与文献共建共享,以分担责任的手段来调控大学城内各图书馆之间的馆藏建设关系,以构成一个整体性的、有共同目的与功能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使大学城各图书馆之间馆藏的发展更有效,从而解决藏书的整体结构不合理,书刊短缺与闲置并存的现象。与此同时要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如“校本”课程、“城本”教材、教学大纲的研发与制定等,为特殊体育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
3) 经验资源。经验资源是指特殊体育教育系统内外的教师、管理者、研究者、工作人员和学生所具有的个人经历的总和[11]。其中体育教师的经验是起主导作用的经验资源,他们的经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人体育教学活动中,支配着课程活动的过程。而相较于普通大学生拥有的独特而充满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学习经验,特殊需要群体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近乎与体育课无缘,经验资源几乎为零,因此他们的经验资源显得珍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经验资源的存在,应切实加强经验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大学城内各高校体育教师应有意识有组织的定时交流体育活动经验以及运用体育知识、技能的经验,同时教师应注重与特殊需要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运动项目喜好,情绪状态,课外体育活动状态等等。
    跨领域的交流同样重要,特殊体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形成涉及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病理学、康复学、测量学、法律法规等等,大学城内不缺乏福建医科大学这样的专业医学院校和福建师范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运用好这个资源举办各种培训班,以及跨学科的咨询与交流将使特殊体育在量与质上实现腾飞。

3  结语
    立足当代中国国情,置身特殊体育教育困惑的迷雾,笔者认为借助特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途径,有效发挥大学城资源优势,是解决当前特殊体育面临的实质性困惑的合理对策。盖笔者能力有限,望更多人们能关注此领域并投身其中,以不断满足特殊体育教育需要理念的要求,让特殊需要学生拥有自己生命中的那片云彩,让社会更加的和谐美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卫生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2003-3-11.
[2] 何敏学,王佳.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252-254.
[3] 福州大学城今秋迎来万名学子[EB/OL].http://www.southcn.com/edu/xinwenbobao/200309081414.htm,2003.9.8
[4] 吴燕丹,黄汉升.论大学特殊体育教育中的生命关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90—94.
[5] 汪海平.普通师范院校特殊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13-17.
[6] 吴燕丹,黄汉升.我国高校特殊需要学生体育教育三种模式的分析与审视——基于生命关怀的理念[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16-20.
[7] 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27(1):41-50
[8]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49-651.
[9] 李龙正.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82-384.
[10] 赵吉峰,曹莉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84-86.
[11] 张慧斌,熊 飞,蒙小树。高校体育课程经验资源开发与利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2):63-65.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6160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