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0期
 
乒乓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案设计──以发急球抢攻为例

2009/10/10 17:14:52 浏览次数 8704  

熊志超
(圣保罗男女中学 康乐协会,中国 香港)

摘     要:发球抢攻是乒乓球运动的核心技术,但长期以来发急球的使用率偏低,本文指出它与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有关。笔者为运动员练好发急球提高心理素质而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结合专项运动的目标设置、注意力、表象、应激控制、心理能量控制等技能训练方案。

关 键 词:乒乓球;发急球抢攻;心理素质;专项运动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案

1  发急球抢攻训练是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众所周知,发球抢攻是乒乓球运动的核心技术,但在比赛中,长期以来发急长球的使用率很低。遗憾的是,自乒乓球比赛改11分制及无遮挡发球后,发急长球的使用率仍偏低,这与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有关。一名运动员即使体力很强,技术再好,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在关键时刻往往无法发挥水平。所以我们在训练中就要找突破点,发急球受心理因素影响很大,技术难度高,我们就从发急球入手。如果通过心理技能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关键时刻就会敢于发急球,反过来它又会带动其它技术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来讲,发急球抢攻训练是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我们要把发急球与心理素质联系起来,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开局、比分落后及关键球”时,运动员敢不敢发急球是衡量其心理素质及一个队伍训练水平的试金石。邓亚萍说:“我在比赛中刚开始时发短的,但关键时刻我发长的”。所以,我们今后要特别重视发急球抢攻训练。

2  提高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案设计

    人们一直认为,只要运动员体格素质优异,技术、战术使用得当,就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如果失败,那一定是在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或战术训练方面出了问题。殊不知,真正的问题不一定是上述原因,而往往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在关键时刻压力一出现就无法发挥水平,主要是缺乏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1]。心理技能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和掌握心理、行为调控方法的步骤和要领,建立和巩固心-身联系,提高运用效果的教育过程[2]。心理技能主要包括目标控制、注意技能、表象技能、心理应激、心理能量等。
    乒乓球发急球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指望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熟练的发急球技术。因此教练员为运动员建立科学的目标设置很重要。根据乒乓球发急球训练的特点(击球位置和落台点要准确,才能确保命中率和质量高的球)和难点(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发急球,心理因素起着比技术还要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可把在压力下发急球设置为今后训练的“技术表现”目标,也是教练员为运动员设置现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也就是说,谁能解决好在比赛的“开局、比分落后及关键球”时敢于发急球这个难题,谁就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我们今后的发急球训练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全力以赴,最后练就关键时刻敢于发急球和敢于拼搏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下面是设置技术表现阶梯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教练员要让运动员接受测验,了解运动员目前在比赛的“开局、比分落后及关键球”时发急球的成功率是多少?如果平均值是30%,教练员要向运动员提出一年达到80%成功率的最终目标。一开始,运动员可能很难接受这个目标。这时,教练员要和运动员一起分析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并帮助队员将这个最终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分级的子目标,从而引导运动员形成明确而有效的追求成功的行为动机。
    其次,教练员应有意识地把心理技能训练作为运动员日常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贯彻到训练周期的始终。
    现在我们就把发急球训练按阶梯式由短期目标到中期目标及中长期目标再到长期目标,分成四个阶段来实现上述目标。

2.1  第一阶段:结合专项运动的注意技能训练

    运动员目前的能力和水平是30%的发急球成功率(低),属泛化阶段的水平 (阶梯一)。力争第一个月目标提高10%,达到40%的成功率;第二月再把目标提高10%,达到50%的成功率。第三个月進行隊內比賽,检验日常的训练水平,
    在比赛中,发急球除了受心理压力影响外,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运动员在没受过注意技能训练以前,发急球时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过程上,而是想结果过多或一上台想都不想就急着发球,结果不是击球位置过高影响发球质量,就是落点靠前导致球下网。这与注意力薄弱有关。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也是抵抗外界干扰不分心的能力。
    1) 注意力测验
    对于不知如何提升注意力的运动员,即便教练要他专心,也无法做到。因此教练首先要对运动员进行注意力测验。下面介绍日本运动心理学专家高畑好秀专着《一决胜负!金牌教练的55则带队心理学》中设计的注意力测验方案。下面的随机乱数表是00-99随机排列的表格。让运动员接受测验,只要用随机乱数表,就能知道自己的注意力在比赛中的起伏[3]


    我们在施加压力和身体负荷(如一分半钟多球极限练习)的情况下,通过运动员的意志努力来完成测验任务。
    测验方法:1外在压力(运动员在3分钟内从00开始依序寻找至99,如没有达标(50个)就得跑1000米)。
2 内在压力(告诉运动员以他们的年纪平均可以找到几个(50个/3分钟)。
3 外在噪音(在附近播放录音机,或对他们搭话)。
4 内在噪音(将测验时间订为2分30秒左右)。
5 身体的疲劳(施以运动负担,让运动员在疲累的状态下训练)。
    测验目的:了解运动员注意力的水平。
    经以上各种干扰条件来训练后,如果运动员的分数高于平均值(50个/3分钟),就是较能专心的时侯。
    2) 內在注意力
   这时教练员再安排運動員结合专项运动的注意技能训练,让运动员学习心理训练与发急球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心、技结合动作程序是利用“第二信號係統”(语言)來集中內在注意力的训练方法。让你不受杂念所扰,是心灵方面的专注。在提升专项运动的内在注意力时,可以想象动作程序:运动员在发急球前,心理反复默念并将心神集中在动作细节上,即“击球位置同网高→落台靠近端线位”。以下是提高发急球成功率与注意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有效训练方法:
    运用伊凡•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来进行注意技能训练。
    训练目的:训练发急球的技巧和注意技能。 
    训练方法:第一步:首先发球前默念动作程序,运动员用自己发球的习惯动作,例如:手握球在 台上近距离来回弹“两次”球后,抛球→手腕抖动击球→结果命中目标。刚开始发急球的质量要求不要高 ,成功率第一 。就是重复弹球与发急球这两个毫无关系的刺激,让心理产生“弹两次球等于发急球”的条件反射(球必到台) [4]。
    第二步:用另一个新的刺激,例如:手握球在台上近距离来回弹“三次”球后,发急球(注意动作程序) 。质量要求高 ,开始逐渐提高发球的质量,成功率第一 。这次仍然是重复弹球与发急球这两个毫无关系的刺激,让心理产生“弹三次球等于发急球”的条件反射(球必到台)。
    教学提示:发球前手握球在台上近距离来回弹球这个习惯动作对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和保持动作之间精确的定型关系有积极的作用,目的是让心理产生“弹球等于发急球”的条件反射[5]。
教学分析:在第一步的条件反射巩固的基础上,再通过重复弹球与发急球这两个毫无关系的新刺激,就能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叫第二级“条件反射”,从而达到逐渐提高发急球质量和成功率。
    “经典条件作用”是联想学习的一种形式,首先被俄 国心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首先论证。它适合初步技能掌握阶段,有严格的动作程序或固定套路的训练。
    教练员要时刻观察运动员实现目标的过程和行为表现,若发现运动员达到下一个目标有困难时,应把“阶梯目标”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阶梯[6]。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运动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无论目标设置多幺具体、明确,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所以,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成绩及时了解,有利于提高目标设置的有效性[7]。
    3) 外在注意力
    要提升外在注意力,可先看一个静止的物体。准备好一个乒乓球,将视线集中在球的商标上对其仔细观察几秒钟后闭上眼睛,努力回忆观察物体的形象。如果回忆的物体形象不太清晰,就睁开眼睛再看一遍,然后闭上眼睛回忆。如此重复多次,直到头脑中物体的形象清楚为止[8]。再看一个动态物体。如发球抢攻时,发斜线急球,把心神集中在球上,即眼睛盯着对方的斜线回球至高点(对方回斜线球的机率高于直线球),然后侧身正手冲直线。这个过程就是外在注意力。以下介绍另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运用斯金纳“操作式条件作用”原理以奖惩比赛法进一步训练注意技能。
    训练内容:練習发急球、发急球抢攻第三板或第五板上旋球;接抢急球及外在注意力。
    训练方法:全局发急球抢攻练习,发急球抢攻第三板(操作)成功,不管后面是输赢得一分(强化剂),如第三板直接得分再奖励1分(强化剂),假如第三板抢不到可过渡一板,即第五板必须抢(操作),否 则算输。抢攻第五板(操作)成功,不管后面是输赢得一分(强化剂),如第五板直接得分再奖励1分(强化剂)。接发球方同理(略)。
    发急球失误;发急球被对方接抢导致这球失分;发抢第三板或第五板失败,除应失1分外,还要罚1分。
    训练要求:把发急球、抢攻第三板或第五板上旋球的成功率记下来。这些数据能够帮助你发现问题(如第三板抢攻成功率低,说明你的发急球技术质量不高)和解决问题(注意发急球的旋转、落点要变化及提高近台反剃弧圈球能力)。
    训练目的:进一步训练和巩固发急球的技巧和注意技能。 
    教学分析: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员只要对运动员期望的发急球或发急球抢攻技术予以奖励这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使得将来发急球(行为)频率增高(操作式条件反射),给予惩罚就使得将来发急球(行为)频率减少(操作式条件反射)。所以当一个运动员在实施发急球(操作)后得到奖励的话,他以后还愿意再做;如果受到惩罚,这个运动员就不愿再做下去了。通过这样的训练手段来进一步提高
发急球及抢攻的质量和成功率,最后达到人球合一,要想到哪儿,球就发到哪儿。
    “操作式条件作用”是另一种学习过程,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发明。它适合技能较高阶段的训练。
    这种注意技能训练方法很管用,它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使技术动作更流畅。所以运动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学会编写心、技结合的动作程序。发急球时一定要想动作程序,不要想结果。这样运动员就能把视觉和触觉转移到发球的动作程序上来,使紧张的情绪得以平静;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找到发急球时正常的动作感觉和心理感受[9]。如果缺乏这种注意力,我们的头脑就会在比赛中涌现出许多杂念;就会内耗我们有限的心理能量(注意力是心理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就会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如果心、技结合动作程序从训练中有目的形成到实践中积极运用,是一个意志努力到习惯养成的过程。而习惯一旦形成,心理与技术的“合金”也就铸成。而合金又会产生高于原始成分品位的性能,有更强的实效性” [10]。

2.2  第二阶段:结合专项运动的表象技能训练

    运动员可达到分化阶段的水平(50%的发急球成功率)(阶梯二)。力争第一个月目标提高10%,达到60%的成功率;第二月再把目标提高10%,达到70%的成功率;第三个月参加一般级别的比赛来检验日常的训练水平。如果比赛成绩反映出来的数据(发急球成功率 )与前面两个月的日常训练水平相比较确有提高,即表明之前和该阶段可达到目标。它代表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中)。否则就反映出训练水平有问题,需找原因甚至要重新调整技术表现目标。
    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醒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丁雪琴、殷恒婵,1997)。表象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技战术的形成与巩固,而且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应激和心理能量水平的作用,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所以运动员应该深入领会此技能的训练方法,学习掌握好专项训练的表象脚本制定对运动员参赛成功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下面是以长短结合的组合发球抢攻战术为例:
    训练要点:将战术进行分解技术细节和编制动作程序,“发正手短球,抢反手空当”/“发反手底线急长球,抢正手空当”。
    表象内容:放松训练开始→发球前默念动作程序→手握球在台上近距离来回弹三次球(习惯动作)→抛球→发正手短球→侧身正手冲斜线 / 发反手底线急长球→正手冲直线。
    实际练习:立即在平常心态下用实际练习完成以上正确的表象内容,如果发球抢攻成功,再做表象一次,使记忆表象更为清晰。想象过程的意念要特别集中于技术动作上,以便形成每个技术环节有较清晰的表象。如果发球抢攻不成功,不必表象。再在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来完成以上的表象内容,想象自己打到决胜局,以10:8领先两个赛点且发球开始打比赛。这时规定用长短球的组合战术来发抢,如发第一个短球不奏效(10:9)比赛就进入到关键球,此时情绪必有波动(涌现出许多杂念),此时试想想上面练习成功的发球抢攻战术,象看电影一样表象演练一遍,这样就能有效排除杂念、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唤醒起发球抢攻的动作感觉打好这个发球抢攻战术:发反手底线急长球→正手冲直线(11:9)。
    教学提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发急球,是运动员最难迈过的心理关卡。所以教练员如何通过运用表象技能训练让运动员学会调节情绪,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中释放出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是关键。笔者认为教练员在平时的队内训练和比赛中就要细心观察运动员的表现,要及时捕捉住运动员完成每一个好的发球抢攻战术并要加以赞扬和让他表象一下刚才成功的发球抢攻战术,以便培养运动员今后使用表象的能力和意识:培养想练结合的良好习惯,并要求他们注意用语言描述动作的完成情况。这样,运动员就会逐渐学会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应用以自己最成功的发球抢攻战术为蓝本来表象演练,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
    训练目的:将表象技术与发急球技术动作相结合,以清晰的表象带动发急球抢攻动作。逐渐形成心、技结合的动作程序。最终达到动作感知→分解强化→清晰表象→巩固提高。
    训练要求:刚开始表象练习应以较单一的技术,先进行放松训练并在安静状态下来做,这样易于掌握。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要过渡到日常生活中来做(如:乘车时训练表象清晰度,可想象你家中自己的卧室里。用心灵的眼睛产生卧室画面:站在门坎往里看,四周颜色、地面、书桌、椅子、窗户、床上的一切……[11]。)随着表象技能的提高,可逐渐增加难度,练习一些较复杂发急球抢攻组合战术,最后达到在比赛中也能做到收放自如。运动员要每天进行日常练习1 ~ 2 次表象训练,每次8~ 12 min。

2.3  第三阶段:结合专项运动的认知应激控制技能训练

    运动员可达到巩固阶段的水平(70%的发急球成功率)(阶梯三)。力争第一个月目标提高10%,达到80%的成功率;第二、第三个月为参加较高级别的比赛做好准备。为了使目标设置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教练员应当测量、评价目标实现的情况。如:明确规定每次队内比赛的“开局、比分落后及关键球”时,一定要发急球并做好技术数据的统计工作,以便与原始的技术数据作比较及时给运动员提供回馈信息。回馈不仅能提供相应的信息,而且具有提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作用。
    因为过度的应激往往引起高度紧张和压力,甚至出现焦虑,从而使技术动作变形,所以,应激控制训练主要是对过度应激进行控制训练。
    训练目的:调节心理应激,保证技战术水平发挥。
    训练方法:运动员学会将消极思维调整为积极思维是应激控制技能训练的一种有方法。                 

    运动员在打关键球时,心理过度紧张,怕发急球失误。究其原因主要是消极思维充满了大脑,一到关键时刻负面的思想就会冒头,甚至占了上风。例如糟糕至极的想法:“输掉这场比赛我就不能进入好的学校”;绝对化要求的想法:“ 我必须赢得这场比赛,喜欢的女孩子今天在为我加油,可不能丢脸”;过分概括化的想法:“我上次比赛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先拿到两个赛点10:8)输掉了,这回也难逃一劫”。凡此种种都是负面的思维,如此过多考虑比赛结果和想赢怕输就会造成心理应激从而导致紧张,不敢发急球。因此,如何消除运动员头脑中的消极思维是关键。笔者认为:可用正面的思维把它盖过去。例子:如甲与乙双方打到第7局,到关键时刻,甲运动员先拿到两个赛点(10:8)且发球。这时最容易产生保守思想:往往用最容易、最简单、最拿手的发球。
    甲运动员:这可是我离胜利最近的一次比赛,太关键了,这个发球太重要了,发最拿手的短球吧,保险。对了,就发他反手位下旋短球。
    乙运动员:接好发球,对方一定求稳不敢发急球的,我要靠近球台进攻。果然不出我所料,对方发了个 短球,可是还是出了点台(他太紧张了)被我侧身冲直线成功(9:10)。
    此时甲运动员的教练叫了暂停。
    教练员:不行,你现在太紧张了,你不要想与比赛无关的事情,你要放松,多想想技战术就行了。
    甲运动员:我还是怕输,上次就是在这个鬼地方,在这个节骨眼上,输给这个人,我想这回也难逃一劫”。
    教练员:你说你那里比不过他,只要你打出水平,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环节,对付同一个对手,多难得的机会啊!这不正是你打翻身仗的好时机吗?
    运动员的思维就象旧的带子,而教练员的指导语就好比录上新的节目内容一样,重新盖过的画面才是最新的影像。通过对不合理信念的抛弃,并建立合理的信念,运动员的信心和勇气会被重新激发出来。这时他想:
    甲运动员:教练说得很有道理,这可是我报一箭之仇的好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时机,胆子要大点,重新振作起来。拼,我一定能赢!
    乙运动员:还差一分就追平了,接好发球,看他刚才紧张的样子,这发球一定很短,我还是象刚才一样接抢就行。
    甲运动员:瞧他站位这幺靠近球台,肯定是刚刚尝到了甜头判断我不敢发急球。这时我应该抓住对方分析判断情况思维定势较强的心理特点,一反常态,用逆反式心理战术:这次我就是不发短球,发个急长球让你感到意外。结果一个追身急长球把他打懵了,只招架了一下,就被我第三板冲死(11:9)。
    教学分析:可见在关键时刻就是要变,“变化是一种意识,它是乒乓球的灵魂”(李晓东)。这是一种正面的思维过程,这种想法一旦出现就会把负面的思维统统赶走,能起到降低应激的作用,此时发出高质量的急球自然就水到渠成。
    教练员还可在训练中设计一些结合实战的模拟比赛,例如开局、比分落后、关键时刻的比赛,让运动员接受测验和锻炼,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会调节并检测一下目标设置的总体情况。实战训练法有很多,以下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A大比分2:3落后于B,第六局6:9落后且发球(必须发急球)开始打比赛。规定发急球或发急球抢攻直接得分除应得1分外可嘉奖1分(比分跳到8:9);如发球失误或发球被对方抢攻直接得分,除应失1分外还需罚1分(比分跳到6:11)。也就是说这个发急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可想而知这个发球的压力有多大啊!
    比赛分析:第一种情况:A运动员如能4:3胜出,锻炼价值高(惊天大逆转) A得2分;B运动员得0分外还要罚1分。
    第二种情况: A运动员3:4输,则双方都有锻炼价值(A、B各得1分);
    第三种情况: A运动员2:4输,除得0分外,还要罚1分。
    通过这样的模拟比赛,教练员可以了解到队员在压力下的发急球心理状况,运动员可以体会到心理素质的重要,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技术水平的发挥。

2.4  第四阶段:结合专项运动的心理能量調控训练

    运动员可达到自动化阶段的水平(80%的发急球成功率)(阶梯四)。
    训练目的:调控心理能量,保证技战术水平发挥。
    如果关键时刻发急球失误,运动员情绪可能低落,这时运动员的心理能量往往偏低。教练员要在适当的时候叫暂停,与队员一起分析双方的实力,多鼓励运动员不要受刚才发急球失误的影响,该发的急球还是要继续发。例如:
    教练员:已经失误的发球是过去的事,不必想它。偶尔失误一个发球是正常的,想想动作程序发好下一个球。
    运动员:对,有道理。就像正手攻球也有失误的时候,我不会因为失误一球而不敢攻下一板球的道理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的“谈话法”把运动员心理能量调高就能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如果运动员还是不敢发急球,可进行如下的调整方法:釆取激将法。具体方法:用较激的语言来挑起他的自尊心。例如:
教练员:你的自信心和斗志哪去了,你看对方的眼神和表情多神气,好像要吃掉你啊!不对啊,这不像是你,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你连这个不成气候的家伙都打不过吗”?
    运动员听到这些话以后,往往能够唤起被屈辱了的自尊心,他马上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不服气,战胜怯懦,成功地控制自己。这时他想:
    运动员:看我怎幺收拾你这不成气候的家伙,我要拿出真本事来给教练看看,我不是个窝囊废。
    教学分析:这同样是一种正面的思维过程。事实上,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思维活动多以自我谈话形式出现。积极或消极自我谈话往往决定其行为的发展方向[12]。所以这种积极的想法会把负面的思维赶到九霄云外去。這時,可以预料,他又像换了个人似地要怎幺打就怎幺打,连最难的发急球他也能在关键时刻轻松自如地完成。
    这方法能将较低心理能量调整至较高的位置,一旦心理能量通过有效调整,运动员就能将其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比赛中。
    经过以上有针对性的心理技能训练,运动员建立了自信心,发急球技术和心理素质也随着提高,因而在比赛的“开局、比分落后及关键球”时已经不会心虚,能大胆地使用发急球技术。这时运动员才真正体会到:只有过硬的心理质素,才能真正发好急球。可见心理教育与技术训练相辅相成是很重要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使心理素质和乒乓球技术全面提高。最后还需要接受较高级别比赛的磨练,才能够真正达到终极的目标─80%的发急球成功率(高)。

3  教练员在发急球技术与心理技能相结合训练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各项的心理技能训练后,教练员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在压力下发急球抢攻的心理素质和比赛成绩。但心理技能训练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教练员在心理技能训练中应该起到如下的作用。
    首先,教练员要相信心理技能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并明确告知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科学根据的。教练员不要指望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好心理技能。如果指望赛前通过几次心理训练(临时抱佛脚)就能解决运动员的心理问题,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那些认为心理技能训练会浪费运动员的时间,甚至认为心理技能训练是可有可无的,试图存侥幸心理的教练员,势必在较高级别的比赛中栽跟头。
    其次,教练员在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进行。教练员应有意识地把心理技能训练作为运动员日常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贯彻到训练周期的始终。并根据队员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最后,教练员要善于学习和钻研心理学知识并把它与专项技术结合起来训练。这样,才能对训练过程的把握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 高等学校教材 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2008年重印)(177页)。
[2]体育心理学精品课程 心理技能训练 [OL].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教研室。
[3]﹝日﹞高畑好秀作;﹝台﹞高詹灿译. 一决胜负!金牌教练的55则带队心理学[M]台北:三悦文化图书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第32页)。
[4]﹝日﹞高畑好秀作;﹝台﹞高詹灿译. 一决胜负!金牌选手的55则带队心理学[M]台北:三悦文化图书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第66&70页)。
[5]蒋仲君,丁海勇.心理因素对大力跳发球运动员的影响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5年7月第12卷52。
[6]季浏主编 高等学校教材 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2008年重印)(第70页)。
[7]体育心理学精品课程 第九章 心理技能训练 [OL].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教研室。
[8]唐建军 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02页)
[9]蒋仲君,丁海勇.心理因素对大力跳发球运动员的影响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5年7月第12卷52 。
[10]刘淑慧 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46页)。
[11]刘淑慧 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 版(第228页)。
[12]刘淑慧 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53页)。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71875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