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0期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

2009/10/12 11:20:32 浏览次数 5217  

杨志民  邓玉
合肥工业大学体育部 230009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新一轮体育课程全面展开后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探寻现阶段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各种积极与不利因素,为安徽省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 高等学校 体育课程  教学
    2002年,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正式颁布施行,随即安徽省各高校依照《纲要》要求,陆续开始采用渐进的方式对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边摸索、边改革。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三自主”教学逐步得以实现,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开始出现在体育课堂中,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各高校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安徽省体育课程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对目前安徽省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研究,为促进安徽省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的参考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分布在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3 所城市,十所本科起点高校为研究对象,包括理工、农、医、综合性大学等4 大类高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主要涉及的人群是这些学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高校体育教师,知名的专家和主管领导。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各被调查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国内期刊的相应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遵照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经过咨询专家和反复修改后,制订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两套问卷。
1.2.3专家访谈法:对安徽省高校知名专家、体育部负责人、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进行访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1.2.4实地考察法:深入高校现场看课,了解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1.2.5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3.0对回收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处理和非参数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安徽省各高校都对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了体育必修课,必修课又分为基础必修课和专项必修课,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对三、四年级及研究生开设了选修课。安徽10所高校中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基础课,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开设专项必修课的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一、二年级全部开设专项必修课的有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的是安徽中医学院;一、二年级分别设置普通体育课(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有安徽农业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的有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工学院,一、二年级采用俱乐部形式上课的有合肥学院。


    由表1可以看出,在安徽省10所高校中,仅有安徽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体育课时数符合2002《纲要》的要求,其他8所高校体育课时不足。为三、四年级以上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只有5所,其中安徽师范大学还未实施,为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的虽然已有四所,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所学校实施。
2.2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2.2.1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高校的体育教师和专家们还存在一定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高校体育的竞技性内容过多,应对竞技性内容进行改造,一些认为高校体育内容应该结合生活和同学未来的专业进行设计。对十所学校公体教学部负责人进行访谈,这些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以学生的需要,学校的客观条件以及教师开课要求这三个方面为依据的,个别学校也存在由主管领导意志所决定开设体育项目的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项目仍然是各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锻炼价值。网球这些年在安徽省各高校有了很大发展,调查的10所学校都开设了网球课。另外,一些体育场地设施较好的学校如合肥工业大学开设了攀岩,自行车、定向越野等新的体育项目,充实了学校体育技术教学的内容,扩大了学生选择的余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10所高校都开设有武术课,但在内容上多数学校局限于太极拳和长拳,少数学校开了导引和气功,其他的一些有锻炼价值的内容还未进入到体育教学中。游泳是积聚着锻炼价值和救生功能与一体的一项运动,可惜的是,在调查的10所高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开设游泳课,主要是因为天气和建造带有加温功能室内泳池代价太高。
2.2.2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态度
    虽然安徽省各高校在改革中尽量增加体育项目内容的数目,但从表3可以看出,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所属“211”大学的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学校,而同样是“211”大学的安徽大学学生的满意度要低许多,主要原因是安大正在建设中的大学城校区的各项体育场地设施还不完善,开设的体育项目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在选课过程中,安徽大学规定大学生进校就开始选课,而且选定后不允许再更改项目。


    有68.7%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27.1%的同学对技术课的喜好一般,仅有4.2%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技术课,说明高校大多数学生对上体育课持积极的态度,对于体育课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的对待理论课的态度与对待技术课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喜欢上理论课的人只占15.6%,对体育理论课喜好一般的占59.7%,而不喜欢的数量则上升至24.6%。这种态度上的极大差别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后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对学生仍然没有吸引力,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表6中反映学生对项目技战术理论、体育健康教育、体育保健知识三方面理论知识兴趣最大,三者所占比例分别是22.8%、45.8%,17.3%,总计比例占到了85.9%。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安徽省10所高校理论课是由教务部门安排采取集中某一周上,课时基本上是一学期一次课。
    在理论课内容选取上没有具体规定,没有理论课考试任务的年级,由任课教师自己在大纲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多数教师选择上奥林匹克运动),有理论课考试任务的年级任课教师主要是围绕着考试安排教学内容(主要是项目技战术理论)。学生渴望学习的内容得不到学习,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必须引起各高校的重视。
2.2.3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选用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基本的范形或范式,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模型、明确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稳定的课程组织结构以及一定的推广价值和派生功能。通过调查发现安徽十所高校所选用的教学模式主要由六种类型,具体见表7


    在归纳出的六种教学模式里,每一种教学模里也存在着不同。在A教学模式中,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都采取一学期基础,三学期选项的形式,合肥工大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修完体育,一年级下学期结束后,可以再进行一次专项的选择,实现了自主选择教师和项目,但是时间上需在教务部门安排的有限范围内,而中国科技大学学生可以在四年中任何一学期去学习体育,只要在四年中完成体育的必修学分,并且实现了“三自主”教学。在B教学模式中,三所学校在第一学年以球类、田径的综合课为主,到第二学年学生选项后再按照选项课上课,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建工学院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专项班进行教学,安徽工业大学按照选项学生的技能情况把各个专项班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进行教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安徽中医学院采用了C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两年综合课的形式进行上课,每学期选取4-5个不同项目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接触、学习到更多的体育项目。安徽农业大学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将体育必修课设为普通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两大类,普通体育课的对象是那些身体素质一般,无明显的体育特长且属于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专项体育课则适宜于在某一项目上有一定基础或是对此项目特别有兴趣的学生,专项体育课又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两大类。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兴趣爱好,在任一学期内的规定教学时段,选择任一类的体育课程,所选取课程在一学期内,不得更换,每学期限一学分。安徽医科大学和安徽大学两所学校采用两年选项课的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后,在军训这段时间进行考虑,选择在两年中所要学习的体育项目,按照项目进行分班教学,学生一旦选定项目后在两年中就不允许再更改。合肥学院采取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该校借鉴了深圳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派专人去深圳大学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以学生兴趣为依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项目的俱乐部、自己喜欢的俱乐部指导教师,从早晨8:00到晚上9:00的任一时段去俱乐部里学习,目前俱乐部模式在合肥学院已处于全面实施阶段。


2.2.4高校教师与学生对待不同教学模式的态度
    以教师和学生作为影响因素,对他们体育教学模式的取向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10可以看出在组间离差平方和是2.513,自由度为1,组间均方为2.513,组内均方为2.638 ,F 值是0.953,Sig值为0.329,学生教师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学生和教师在对体育教学模式的认同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结合以上表8、表9分析,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和教师的选择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表8中,学生选择六种教学模式比率分别是27.2%、26.3%、 4.7%、 15.5%、 25.3% 、和1.0%。表9中,教师选择六种教学模式比率分别对六种教学模式的比例人数分别是32.4% 、26.6%、 5.2% 、9.8%、 21.4%、 4.6%。在六种教学模式中,A,B,E教学模式选取的比率最高,在学生和教师的选取所占总计分别为78.8%和80.4%。
    学生对体育教学模式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即使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学生也会存在着不同。因此,学校应该扩大学生的选择余地,同一所学校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供学生选择,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2.2.5体育课程教学过程
2.2.5.1体育课的教学组织
    在所调查的10所高校之中,体育课程教学组织有传统的按自然班进行教学(安徽中医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第一学期的综合课教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工学院的第一学年综合课教学)和按照项目重新编班两种形式(除了安徽中医学院其他9所院校在选项课教学中均采用)。什么原因导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以后仍然被多数学校采用,按照运动项目分班的组织形式正在成为主流的趋势,但是却不可能彻底代替原由的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本人认为这恰好反映了《纲要》的精神,在学生刚入校对校园环境不熟悉、人际关系相对狭小以及进行综合体育课教学的情况下采用按照原班级建制进行上课能够促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增进同学间交流。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后,新生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生活,他们希望有接触更多的同学的机会,体育兴趣也会倾向于某一、两个项目,这个时候按照专项进行分班,可以使同学有接触更多别的系学生的机会,体育兴趣的相同有助于他们更积极的投入到体育实践中,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2.2.5.2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改革中的重点,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以教师、书本为中心,教学过程由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所组成的五个环节。改革后的体育教学方法过程应该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体验身心发展的过程,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心理,逐渐完成个体对社会共有的体育文化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接受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在设计相关设计教学方法的问题中,教师的回答,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在“您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的问题中,有48人选择同意,111人选择一般,选不同意的14人,说明在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们已经能够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但是111人选择了“一般”也说明这种“关注”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在“您的体育教学过程体现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行为的培养”问题中,42.8%的教师选择了同意,49.7%的教师选择了一般,仅有8.1%教师选择了不同意,说明在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在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这正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所要求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安徽省各高校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高校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存在差异。
3.1.2安徽省各高校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
3.1.3新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新的教学方法开始出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之中。
3.1.4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时数严重不足,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外活动呈现无组织的状态,无法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各高校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3.2建议
3.2.1建立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监督、反馈系统
课程教学方案进入实施阶段以后,为了有效促进各个学校真正在执行教学方案和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影响因素做出及时反馈,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建立安徽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监督、反馈系统是非常紧迫的。监督、反馈系统应在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主要成员应由安徽省在体育课程方面有影响力专家和各高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安徽省各高校所处区域位置分为南北两片,确定为南北两个子系统,子系统下则由各个学校建立自己内部的监督反馈系统。教育厅依靠行政力量在组织专家考证后,建立起具体的监督、反馈系统并要求各高校相应的建立起自己监督、反馈系统(将方案报教育厅备案)。在系统启动以后,应不定期组织专家团采用突检的方式对各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可采用与教师交流以及听取体育部负责人汇报等手段及时了解这个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2.2建立体育知识网络系统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体育理论课时少,学生不能通过课堂获得足够的以及符合自己需要体育理论知识的实际情况,安徽省应组织力量建立体育理论知识的网络系统。理论知识库应该符合《纲要》的精神,即全面又简洁,网络版面要有吸引力,增加咨询窗口,对一些同学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由专家在网上进行解答。这种以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为主兼与专家互动交流的方式会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促进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2.3完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斯坦豪斯坚信:“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我国长期的体育教育环境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流于形式上的学历补偿而忽视了具体的、真实的教育效果。所以,在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需要通过专业发展的过程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提升专业水准、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体艺[2005]4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1号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5] 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6] 钟启泉著. 现代课程论.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
[7] 曲宗湖主编.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1
[8] 施良方著.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 
[9] 邵伟德著. 体育教学模式论. [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1
[10] 杨明全著. 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 [M]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10
[11] 曲宗湖主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2] 陆宗芳.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多元性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02 76-77
[13] 袁建英. 关于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课程论思考.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14] 李重申. 诠释“健康素质”的创新理论. [J] 体育文化导刊2004/04 
[15] 李卫东等. 体育课程与理解. [J] 体育学刊 2003/05 66-68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9055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