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9年第12期
 
无缝隙理论视角下我国篮球联赛体制新论

2009/12/2 16:57:00 浏览次数 5340  

董成文 邵凯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辽宁 沈阳 110102

摘要:篮球运动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1896年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我国。经过百年发展,我国篮球历经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参与到成为主流的过程。我国篮球联赛始于1995年,在历经14载的发展中,逐渐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在这条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篮球联赛现行体制逐渐显现出不适应现实的矛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依托我国篮球联赛现状,以公共管理学中的无缝隙理论为视角,创新性的提出了我国篮球联赛无缝隙新体制。
关键词:无缝隙;篮球联赛;体制;新论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无缝隙理论
    无缝隙理论源于公共管理学。无缝隙组织是可以用流动、灵活、完整、透明、连贯的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它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用户而言,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无缝隙政府相对于传统的政府组织形式,在工作上强调工作内容的广泛性,依靠具有多种技能的团队,注重通才的培养;在绩效测评上以结果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基础;在组织结构上要求建立完整、统一的工作团队,以便能根据顾客需要及时地提供服务,同时对组织中的授权问题予以充分的注意;在组织时间敏感度上关注终极顾客和结果,以迅速反应为组织的首要因素,以提供快捷及时的服务为追求;在组织内部角色区分上,广泛建立各种跨职能的团队,同时注重发挥组织的顾客——公众的作用;在服务方式上强调顾客导向,致力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高的投入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以企业管理模式应用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无缝隙理论就是指在职能部门间建立无缝隙的管理空间与形态,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用。这种无缝隙的管理有效的平衡部门间的职能空白。
1.2 篮球联赛
    我国的篮球联赛制度是在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采用的全国篮球联赛基础上,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为适应国际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我国体育机制改革及职业体育的发展形势发展起来的。从1956年施行全国篮球联赛并采用升降级制度以来一直到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开始至今,我国篮球联赛体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正逐步沿着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
经过近一个甲子轮回,中国篮球联赛逐步呈现出层次明显、等级分明、职业水平较高、人才基础较好的联赛状况。形成了以CBA为主的职业篮球联赛、以CUBA、大超联赛为主的大学生篮球联赛和以各学校为主体的中学篮球联赛。

2.我国篮球联赛概述
2.1以CBA为主的职业篮球联赛
    中国篮球联赛从1955年以赛会形式开始到2005改为取消升降级赛季制的职业联赛,在50年间历经11次改革,主体皆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篮球赛事。
    CBA联赛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由有关省市体育局或各参赛俱乐部承办;每年的11月份开始到次年的4月份结束;举办的城市由各参赛的俱乐部选定,报经中国篮协审定批准;当前参赛的球队有广东宏远、八一双鹿、辽宁盼盼等18支球队;坚持常规赛南北分区,决赛采用七战四胜制;商业运作由“中篮盈方”全权负责:安踏公司买断2004——2010年CBA的赞助权。CBA联赛已基本实现商业化运作,数字化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愈发激烈、全球化进程加快,以CBA联赛为主体的我国最高水平篮球赛事走入了职业化进程。在职业化的过程中,赛事组织越来越国际化、市场化;赛事营销水平越来越高;联赛观赏场面越来越精彩;联赛内外援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篮球水平在国际上稳中有升。
2.2以CUBA、大超联赛为主的大学生篮球联赛
    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大学生篮球联赛的举办有效的弥补了以职业联赛为主的高水平人才匮乏及联赛单一的矛盾局面。
    CUBA是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China 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英文缩写。自1996年由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与杭州恒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推出的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这一举措在推动我国高校社会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下实现提高高校篮球竞技水平、推动高校竞技运动的普及、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扩大高校声誉、净化赛场道德风尚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也为探索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和补充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体制及形式奠定了基础。
    CUBA坚持“竞技体育不能脱离教育,素质教育不能脱离体育”,从学校体育的功能出发,发展并丰富了传统的篮球人才观,提出篮球人才应当包括“五种人才”,即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从事与篮球相关工作的人员和球迷。
    大超联赛全称为“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它是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篮球协会主办有关省市学生体育协会和高校承办的又一崭新的篮球赛事。大超联赛是在我国传统的“市体校—省体校—国家队”的篮球人才培养模式日益萎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与以往大学生联赛的主要区别是允许取得学籍的入学年龄不超过22岁,参赛年龄不超过26岁职业队队员参加。
2.3 以各学校为主体的中学篮球联赛
    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以中学生联赛为主。中学生篮球联赛分国家级和各省市级别,参赛队伍以各个学校为主。截止到2009年8月我国共举办全国性质的中学生篮球联赛十届。作为我国篮球联赛的基础,篮球人才的后备基地,中学生篮球联赛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性作用。

3.无缝隙篮球联赛体制内涵分析
3.1新型篮球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仍以“三级训练网”式的传统培养为主。这种特殊时期产生的特殊训练方法及模式对于今天高度市场化的体育发展现状极不匹配。
    市体校——省篮球队、俱乐部队——国家队这一篮球人才模式是我国自建国以来以“三级训练网”为雏形衍生的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与我国的篮球发展水平和国家人才培养方式和特定的历史特征决定的。这种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非常有效与实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国与美国NBA职业联赛的沟通愈发紧密,加之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孙悦等国际级篮球明星的影响力加深,我国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优势逐步显现。同时,王治郅、姚明、易建联甚至薛玉洋等人在与国外篮球俱乐部签署合同时必须协调省市体协、俱乐部、国家队等繁琐的非正常性条款导致在这些篮球明星走进更高水平的篮球殿堂道路上愈发坎坷。这种篮球培养模式也在新形势下显得与时代和市场不甚和谐!新型的适合篮球市场发展的有利于篮球人才合理培养的模式亟待创建。
    无缝隙的篮球联赛主要是指在以联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联赛制度,即:职业联赛——大学生联赛——未成年联赛(中小学联赛)的模式。在联赛的衔接上,有效的保证了运动员的成长及锻炼,有效的平衡了运动训练与运动员学习间的矛盾。篮球运动员在这种新型模式下成长,能够在不破坏正常的学习进程下提高运动技能。我国运动员在赛场上较之国外运动员出现的一些低级礼仪及规则性错误均体现出了文化素养不高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传统人才选拔模式没有估计到运动员本身的理论水平提高。新型的无缝隙篮球联赛体制更好的解决了这一隐形缺失。
3.2 有效发挥各级职能部门的基本职责
    目前我国主管篮球的职能部门是中国篮球管理中心(下称:篮管中心)。篮管中心之所以成为中国职业篮球的所有者,依靠的是其行政权利、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沿革下来的权威、以及作为中国职业篮球的发起者的身份。所有这些资本都属于无形资产,并不只有物质资本的属性。但同时,篮球管理中心与各俱乐部之间的产权又是一种不健全的产权。中国各职业篮球俱乐部拥有对自己俱乐部的控制权,但其收益权却是与中国篮球管理中心共同分享,而中国篮球管理中心对各俱乐部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却通过赛事推广等方式获得了部分收益权。这种不健全的产权也必然会影响我国职业联赛的效率。而联赛效率水平高低是反映了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现有的联赛体制下,职能部门的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平衡篮管中心与各俱乐部利益关系、平衡国家队与地方队关系、注重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平衡全国篮协与各省市体协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导致了职能效率较低,部门工作不明确的问题出现。同时,也在体制上限制了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
    无缝隙联赛体制的出现有效的平衡了这一问题。在篮管中心的领导下,建立层次明确的联赛制度,即:职业联赛——大学生联赛——未成年联赛(中小学联赛)。联赛间确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保证人才培养、运动训练、理论学习的多方发展。职能部门间有效的负责本联赛的运营与建设,保证所管辖联赛主体的健康发展,确立了各联赛的正确位置。具体职能关系如图1。


3.3联赛组织形式性质的根本性转变
    目前我国篮球联赛体制从形态上说是静态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我国现行的联赛模式关系密切。国家篮管中心负责全面篮球管理工作,对于职业联赛、大学生联赛以及中学生联赛的开展进行评估和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而主管部门的高高在上使得不能有效及时的对联赛和各级别运动队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进行调整和监管,造成了如年龄门事件、球员注册问题、裁判问题等。造成了我国篮球运动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提高幅度下降。
    新型的无缝隙联赛模式能够有效的把职能部门分开,使得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态监管。各级联赛在积极开展自身联赛的同时,能顺利的对本部门联赛所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监督,同时,作为职能部门也能够在掌握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方针条款以保障各联赛顺利开展。而这种动态管理的方式从宏观整体上看本身就是无缝隙的管理模式。

4.建立篮球联赛无缝隙长效机制
4.1模式链接
    我国篮球职业联赛水平与欧美国家高水平联赛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从我国篮球联赛发展的模式链接上看,我国篮球不同联赛间连续性不足,不能有机的将各个联赛衔接,导致篮球竞技水平提高受限。各个联赛目标定位不同、职能部门间联系过隙,致使各篮球联赛间面临着孤立发展,各自为营的局面。CBA中的职业篮球运动员,除了竞技水平较高的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大部分一线队员只能在CBA的赛场上得以锻炼。部分二线队员在球场上,成了板凳球员和垃圾时间的替代品,无法得到更多的练习。CUBA发展的目标主要针对于大学生,而非专业运动员。联赛水平虽很高,但达不到篮球人才培养的目的。大学生超级联赛,采取“体—教”的发展路径,拓宽了篮球人才培养的路径。但中国篮球联赛间,缺乏有效的、持续的链接。
    以我们国家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联赛对参赛运动员的要求上看,我国的篮球联赛整体表现为联赛间的联系性不足、发展空间受限。导致中国职业篮球的发展出现瓶颈。很难取得突破性提高。建立完整的、统一的监管部门,加强各系统间的联系,整合各系统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迫在眉睫。
从职业篮球发展的角度分析,将我国篮球整体水平看做一个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中包括:组织管理系统、篮球环境系统、篮球人才系统三部分。如图2分析如下:



4.1.1组织管理系统
    从我国篮球运动组织管理系统的管理机构、部门设置、管理权限、管理范围、管理从属关系出发,明确篮球运动管理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关系,找出完善无缝隙体系的关键因素。建立与国家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相对应的地方篮球管理部门。从组织形式上看,有利于在纵向管理上保持一致,从而在篮球管理上做到职权分明、分工明确。管理组织部门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地区实际发展的方案,有利于在横向管理上保持灵活、多变的组织。充分发挥篮球管理部门对我国篮球发展的政策性扶持。
4.1.2篮球环境系统
    我国篮球整体水平的提升是通过篮球联赛水平与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作为直接体现的。同时,作为隐性的表现,国家篮球文化氛围更是决定一国篮球整体水平的软实力。建立无缝隙的篮球环境系统,是以提高我国篮球整体水平为直接目的这个内核,通过建立良好的篮球联赛制度,培育丰富健康的篮球文化氛围,以使围绕篮球建立的新型联赛制度能够更加有效的形成无缝隙式的环境系统。
4.1.3篮球人才系统
    篮球人才系统是指一个篮球运动员从培育、成长、最后走向成熟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为影响因素。它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其他相关人员。所以篮球人才的培养,除重视篮球运动员的发展外,还应注重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其他相关人员的培养。在无缝隙篮球联赛体制中,注重篮球相关人才培养,建立篮球人才系统是整个体制的根本所在,是无缝隙篮球联赛的前提,是新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4.2 人才链接
4.2.1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人力资源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基础。从篮球职业角度上说,它应包括职业篮球运动员、篮球的后备人才队伍、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以及一切从事职业篮球运作的相关人员。在人力资源方面,它不仅要求数量,更应注重质量。在篮球人才培养上应开拓视野,注重对篮球人才培养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发挥更大的整合效益。加强篮球人才培养梯度、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以及一切从事职业篮球运作的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用较少的投资,培养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方法一直依托于“体校—省队—国家队”这一模式。这一培养模式下,队员可较早的接受专业训练和充裕的运动时间,加之教练员科学、系统的培养,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显著。此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病是运动员过早的进入体校训练,对文化课学习的忽视,导致知识学习不系统,影响运动员全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下,篮球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需要。这种由“体校—省队—国家队”的培养模式,导致中国篮球后备力量匮乏,发展原动力不足,拉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高水平运动队的差距。篮球人才后备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篮球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篮球人才培养呈现由大学、篮球学校、市体校、省队、俱乐部多元化培养方式,但“体校—省队—国家队”依然是我们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大学生超级联赛、CUBA开展的如日中天,但优秀运动员,远不能满足当今篮球高水平运动队的需要。我国现行篮球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

4.2.2篮球人力资源培养链接
4.2.2.1职业篮球人才链接
    中国大学生超级联赛走的是“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体协和篮协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超级联赛于2004年开展联赛以来,允许专业青年运动员参赛以及优秀教练员的加盟,大学生超级联赛成为中国职业篮坛上继CBA之后的又一高水平联赛。在大学生超级联赛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应仅限于大学,应该在纵向上加以延展。将大超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延伸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培养。这不同于美国的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从我国现有的发展状况上分析,我国还不适合美国的篮球人才培养模式。
    时代的进步,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审视现有的培养模式是否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不改变原有的、主流的培养模式前提下,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联系,如中学—大学、中学—体校、体校—职业联赛间的联系,实现共同培养,这有利于篮球人才的全面发展和输送;有利增大篮球运动员人口基数;有利于促进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水平提高。如图4。


    加大学校和体校的合作力度,采取学校,体校共同培养,明确培养目的,建立规范手册。运动员既可系统的学习文化理论,又可接受到正规的专业指导。制定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和学习时间,让“体—教”结合的路,有章可依。中小学是篮球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一梯度人口基数的增多,将更加有利于后期的人才选拔。
3.2.2.2篮球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链接
    加大各联赛系统间的篮球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交流,引进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裁判员到各个联赛中去,有利于提高各系统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超级联赛因优秀退役教练员、运动员的加盟,提高了联赛的整体水平。建立篮球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交流平台,让“中学—体校”、“大学—省队”、“省队—俱乐部”、“大学—俱乐部”之间形成结对互助的团队发展模式。
3.3政策与相关法规的保证
    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体育方针政策,统一组织、指导全国篮球运动项目的发展,推动项目的普及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运动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随着篮球职业联赛产业化、市场化、职业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原有的管理体制与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出现滞后的不适应性。而无缝隙视角下的篮球联赛新体制的提出从新视野解决了这一制约我国篮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是联赛间的磨合,联赛间无缝隙的保证,联赛间俱乐部的市场运营与运动员的保障都是新型体制中的保障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加完好的建立无缝隙的联赛模式,能够充分保障无缝隙篮球联赛的正常运营,也能够促使我国篮球发展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4.结束语
    从无缝隙视角下看我国篮球联赛发展,把篮球联赛以一种整体的而非各自为政的方式向大众提供服务。无缝隙理论就是指在职能部门间建立无缝隙的管理空间与形态,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用。我们将原有孤立的、局部的职能管理,通过规范职能、加强管理部门间的纵向联系、不同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适合我国篮球职业发展的无缝隙篮球联赛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钧 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3:56-67
[2]胡肄军 CUBA与“大超”联赛的比较研究[D] 武汉体育大学 2006:23-24
[3]师灿斌 NBA强势进入对CBA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2:13-14
[4]李国忠 篮球运动员涉外交流现象对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CBA)的影响[D] 2004:15-17
[5]王郓 中国职业篮球竞赛市场运行机制研究[J] 体育科学 2006.8:85-86
[6]於莉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6.4:44-47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3916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