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3期
 
高校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攻击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实验研究

2010/4/8 15:49:16 浏览次数 4610  

宋玉红 ,李强,孙研红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摘 要:以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为实验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普通学生为对照组,采用再认测验与偏好测验匹配使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投射测验法,通过两个实验对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所有被试在外显社会认知上具有相同的再认能力,且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控力水平相同,外显自控力水平也相同,而两组的内隐自控力都显著高于外显自控力。
关键词:竞技水平;攻击行为;社会认知;自控力

    受内隐记忆研究热浪的强烈冲击,自1995年格林沃尔德(A.Greenwald)和巴纳吉(M.R.Banaji)等研究者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的概念后,社会心理研究由单纯的外显研究开始向内隐研究领域深化,对社会认知的研究也逐渐由一般社会认知转向了内隐社会认知。休莫•安德鲁•陈(S.A.Chen)、杨治良等于1996年采用内隐记忆研究的间接测量法,研究了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特征,并指出存在有人类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1993年,国内学者杨治良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探讨,指出攻击具有内隐性。虽然人类具有内隐的攻击性,但这种可能性却并没有在每个人身上都表露出来。而笔者认为克制力也就是自控力的强弱决定着个体在面临促发攻击行为诱因的时候是否采取攻击行为。基于前人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验方法以及内隐外显自控力的研究,本文拟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高校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征以及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 从而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内在心理特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指导,达到避免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1  实验一  攻击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分别从山东省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和中国矿业大学随机抽取高水平运动员为实验组,男女各30名,共60名;随机抽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对照组一,男女各30名,共60名;随机抽取非体育专业的普通学生为对照组二,男女各30名,共60名。
1.1.2 研究方法
    以信号检测论的击中率指标为因变量,采用拳击、搏击比赛的现场实况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再认测验与偏好测验匹配使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的内隐、外显社会认知特点。
1.2 实验设计 
    采用3×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A(被试间变量)是实验组与对照组,自变量B(被试内变量)是测验图片类型,即再认测验或偏好测验中的测验图片类型,自变量C(被试内变量)是被试性别,即男女性别。因变量为再认测验或偏好测验的击中率成绩。
1.3 实验程序
    学习阶段指导语:告知被试,这是一个有关注意的实验,每张图片上都有两个人物形象,一为攻击者,一为被攻击者,请大家先看20张图片,并记住图片上的人物形象,每张图片呈现2秒,提示大家集中注意力,然后开始进行学习。图片呈现完毕,立即进行再认测验,再认测验研究的是外显社会认知的特点。再认测验阶段:向被试呈现40张图片,每张图片上只有一个人物形象。其中20张图片为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旧图片人物形象(其中10张为攻击者,10张为被攻击者),另20张为学习阶段未呈现过的新图片人物形象(其中10张为攻击者,10张为被攻击者),40张图片随机排列。再认测验的指导语为:“现在开始进行记忆测验,下面将呈现给大家40张图片,每张图片上只有一个人物形象。其中有20张是我们刚才已经看过的,有20张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如果你认为图片是你刚才看过的,就请你在答题纸上打‘√’;如果你认为图片是你刚才没有看过的,请你在答题纸上打‘×’。答题时请集中注意力,每张图片都必须作答,答不出时可以猜,但不能空着。”然后向被试呈现再认测验用的图片。再认测验结束立即进行偏好测验,偏好测验研究的是内隐社会认知的特点。偏好测验阶段:向被试呈现20张图片,每张图片上只有一个人物形象,图片为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旧图片人物形象(其中10张为攻击者,10张为被攻击者)。要求被试对20张图片进行偏好回答。偏好测验的指导语为:“现在进行偏好测验,共有20张图片,每张图片上只有一个人物形象。在观看时,如果你喜欢或偏好这张图片就请在答题纸上打‘√’,不喜欢或不偏好就请在答题纸上打‘×’,每张图片都必须作答,不能空着。每张呈现2秒,请集中注意力。”
1.4 实验结果
1.4.1 实验条件下不同类型被试的外显社会认知水平比较


    经3(实验组、对照组一、对照组二)×2(再认攻击者、再认被攻击者)混合实验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类型(被试间A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F0.05(2,177)=3.06,P﹥0.05);再认图片攻击类型(被试内B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0.01(1,177)=6.76,P﹤0.01),全体被试的再认攻击者图片成绩明显高于再认被攻击者的图片成绩;被试类型与再认攻击类型(AB)的交互作用显著(F0.01(2,177)=4.71,P﹤0.01)。详见表1-2。


    进一步对AB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从图1-1可以看出,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通学生之间在再认攻击者成绩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高水平运动员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再认被攻击者成绩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再认被攻击者成绩上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高水平运动员的再认被攻击者成绩明显低于普通学生的再认被攻击者成绩,存在显著差异(F0.01(1,177)=6.76,P﹤0.01)。


1.4.2 实验条件下,不同类型被试的内隐社会认知水平比较
    经3(实验组、对照组一、对照组二)×2(偏好攻击者、偏好被攻击者)混合实验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类型(被试间A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F0.05(2,177)=3.06,P﹥0.05);偏好图片攻击类型(被试内B因素)有显著的主效应(F0.01(1,177)=6.76,P﹤0.01),全体被试的偏好攻击者图片成绩明显高于偏好被攻击者图片的成绩;被试类型与再认攻击类型(AB)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05(2,177)=3.06,P﹥0.05)。详见表1-3。


1.5 分析讨论
1.5.1 在实验条件下,所有被试几乎具有相同的再认能力和较强的内隐攻击性
    由表1-1,表1-2,可以看出,在实验条件下,三组被试在再认能力上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所有被试在外显社会认知上具有相同的再认能力;所有被试在再认攻击者类型方面,对攻击者的再认明显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再认,两者之间差异显著。由于外显社会认知与内隐社会认知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杨治良,1998年),是独立性与协调性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钢筋与水泥的关系。因而,在实验指导语的作用下,当被试对图片的意识提取发生障碍时,自动提取悄悄的起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从被试类型还是从性别来看,在所有被试的外显社会认知中,攻击者的形象更易于被储存和提取。
    由表1-1,表1-3可以看出,在实验条件下,三组被试在偏好倾向上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都明显偏好于攻击者,这说明所有被试在内隐社会认知上具有相同的偏好――即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

2 实验二:武术运动员内隐、外显自控力水平的实验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实验一中所用到的被试
2.1.2 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用投射测验法,来研究高校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自控力的深层心理特征。实验采用洛维奇-斯特里克兰(Nowicki-Strickland)成人内/外控量表,测验采用“是/否”式进行回答,此量表包含40个题目。
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实验组、对照组一、对照组二)×2(男、女)×2(内隐、外显自控力)混合实验设计,前两个变量为组间变量,后一个变量为组内变量。实验以测验的内隐、外显自控力得分为因变量。
2.3 实验程序
    答题之前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考察为人处事的小测验,不记名,请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据实回答。内外控题目随机呈现。
2.4 实验结果
    实验的主要结果详见表2-1。


    经3×2×2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被试类型(被试间A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F0.05(2,354)=4.68,P﹥0.05);自控力类型(被试内B因素)的主效应显著(F0.01(1,354)=6.72,P﹤0.01);男女性别(被试间C因素)的主效应不显著(F0.05(1,354)=3.87,P﹥0.05);被试类型×自控力类型(AB)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05(2,354)=3.03,P﹥0.05);被试类型×性别(AC)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0.05(2,354)=3.03,P﹥0.05);自控力类型×性别(BC)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05(2,354)=3.03,P﹥0.05);被试类型×自控力类型×性别(ABC)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详见表2-2。


2.5 分析讨论
2.5.1 所有被试具有相近的内隐、外显自控力水平
    由于内隐自控力是个体受过去经验影响而形成的、个体无法有意识地觉知但又自动地影响个体举止言行的控制力,属于可控因素。由投射测验所得到的测试结果更能反映个体的深层心理特征,自控力的内隐状态更能代表被试真实的自控力水平。本实验揭示出,作为成年大学生的所有被试,他们的内隐自控力均较高,外显自控力均较低,这说明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稳定的群体,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虽然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但是在内隐自控力的监控作用下很少表现出攻击行为。通过对被试自控力测验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内隐自控力成绩上不存在差异(P﹥0.05),在外显自控力成绩上也不存在差异(P﹥0.05)。从而说明所有被试具有相同的内隐、外显自控力。

3 小结
  当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更加强调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隐性和自动化特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意识和无意识不但具有独立性,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性。本文通过两个实验对高校中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和自控力水平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一、所有被试都存在有内隐的攻击倾向。在偏好测验中,得出了与前人一致的实验结果,即被试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然流露出对于攻击者图片的偏好,反映了被试的一种内隐心理特征。二、所有被试在内隐、外显自控力上均不存在差异,高水平运动员同样具有较强的内隐自控力,在较强内隐自控力的监控下,在攻击行为将要出现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
  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中攻击行为发生的诱因很多,但真正表现为攻击行为的却为少数。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受所学专业特点的影响,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内隐攻击性糅合了体育人所特有的品质在里面,就是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在学校教育、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下,受所学知识、竞赛精神、裁判原则的制约,使得他们具有与普通学生相同的内隐自控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受到各种外界刺激的时候,能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常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应付和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以保证自己的身心不受到伤害。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大大提高的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养了健康的人格,促使他们用积极、主动、愉快的心理去应付困难。

参考文献
[1] 休莫•安德鲁•陈,杨治良等.“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2:75-79.
[2] 高桦.内隐社会认知:攻击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1998.
[3] 杨治良,刘素珍等.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8,1:17-21.
[4] 李仲坤.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与控制[J].体育学刊.2001,8(4):40-44.
[5] 叶茂林.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 杨治良,高桦,郭力平. 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J].心理学报,1998,1:1-6.
[7] 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4):100-103.
[8] 叶茂林,杨治良.未成年人归因的内隐特征与攻击行为[J].心理科学.2004,27(4):821-823
[9] 谢国栋.视障人群的动作内隐认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 侯军.公安院校学生攻击性倾向心理的防范与矫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257-258.
[11] 朱观明.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教学与管理.2001,6:22-2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798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