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5期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蹬摆关系的辩证分析

2010/7/12 15:20:03 浏览次数 5234  

 肖和伟   吕乙林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广东广州  邮编:510500


摘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的基础上,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后认为,好的起跳技术是摆动腿支撑、摆动技术和起跳腿摆动、支撑技术以及摆动腿和起跳腿的蹬摆配合技术在时空上的巧妙配合;最后—步摆动腿支撑蹬伸及起跳腿支撑蹬分别为起跳的开始和结束;支撑和摆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高摆动的速度和幅度及支撑腿的能力是提高跳高运动员成绩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跳高技术     支撑动力     摆动动力 

    跳高曾是我国田径运动优势项目之一,有三人五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辉煌历史,目前我国跳高成绩与世界纪录的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跳高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没有引起田径理论界的足够重视,没有能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人们对跳高基本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跳高训练方法和手段选择上的错误和落后,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跳高助跑速度及快速助跑与起跳结合是背越式跳高的重难点,支撑与摆动技术是背越式起跳阶段的核心。因此,如何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如何辩证的去看待背越式的蹬摆关系是当前背越式跳高技术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背越跳高起跳阶段蹬摆的辩证关系。为不断丰富和完善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理论提供参考。

1  问题的提出
    1975年美国田径队访华,跳高教练坦斯利随队来华,并到上海讲学,他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背越式跳高技术,在分析跳高技术时,他提出“摆动腿的摆动作用在起跳中占60%”的说法。波列特(美国著名运动学专家)曾对跳高踏跳力量进行测定,表明:60%的踏跳力量来自摆动腿,20%来自双臂的摆动,20%才是起跳腿本身的力量。国内许多的跳高专家和教练也认为60%的踏跳力量来自摆动腿。人们似乎过分强调摆动腿的重要作用,片面地认为是人体腾起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摆动腿,反而忽略量了起跳腿的研究。甚至很多的教练员在训练的时候将蹬与摆人为的分割开来,使得辛勤的训练效果甚微,没能够辩证的认识跳高蹬摆关系。
    1980年坦斯利第二次访华在上海讲学,中国跳高教练员请他就1975年访华讲学时提出的背越式跳高起跳时,摆动腿的摆动作用占60%的说法做进一步分析说明时,他说:“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起跳腿蹬伸作用是主要的,应该占80%,摆动动作的作用占20%,其中摆动腿摆动占60%,两臂摆动占40%。”由此可见,坦斯利谈到的摆动腿作用占60%的说法,是当时现场翻译的错误⑵。很显然,坦斯利认为摆动动作的作用占20%,其中摆动腿摆动占60%,两臂摆动占40%与波列特(美国著名运动学专家) 认为“摆动腿的摆动作用效果在起跳中占60%的结论出入很大。
    由于当时我们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理解不深,生物力学分析等专业不成熟,无法对该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仅仅因为翻译的错误导致我们对跳高核心技术的理解产生了如此大的偏差。技术理解的错误直接导致我们训练时指导思想偏离训练实际。然而就组织训练而言,指导思想是一个纲,它是制订训练方案和实施计划的依据,是在深刻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实质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和监控训练过程。对训练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辩证统一的看待背越式跳高跳阶段蹬与摆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支撑和摆动在背越式起跳阶段动力作用及所占效果的比例,对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跳高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2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的认识
    跳高最明显的运动学特征就是人体由水平位移运动,改变为向高抛射运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起跳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快地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使之与水平面成某种角度向高抛射出去。迄今为止,对起跳过程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美国鲍勃.迈尔斯认为,起跳是一个将动跑获得的水平动量转为垂直速度的动作,这个转换是在倒数第二步身体姿势降低,然后最后一步由起跳腿快速向上蹬伸完成的。苏斌等研究表明,背越式跳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和垂直速度的变化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时刻开始的。起跳腿的迈出以及身体姿势的保持等一系列动作的形成与调整,都是通过摆动腿的积极着地、滚动缓冲、牢固支撑和快速蹬摆而实现的。起跳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腿支撑人体重心达到垂直部位瞬间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

3  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摆动动力的认识
    中国上海体科所关于摆动动作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模拟动作的摆动反作用力(减去体重)垂直分力可达114千克。众所周知功率=力×速度,摆动力量越大,摆腿速度越快产生的功率也就越大。首先,提高摆腿速度能有效地提高缓冲及蹬伸速度,缩短支撑时间,其次,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高度相关。最后,缓冲期加快摆动腿的摆动速度能有效地加快身体重心的前移速度,摆动腿的快速前摆,带动髋部的快前移。有人把摆动腿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作用提升到用“摆动腿来起跳”这一高度,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起跳动作的实质。可见,摆动在起跳中的重要作用。支撑腿的前支撑和后支撑过程中,摆动腿经历了加速靠近支点(脚的支撑点)的运动、加速远离支点的运动和减速远离支点运动3个过程。在摆动腿向下加速靠近支撑点时,摆动反作用力向上,对支撑点(起跳脚)有减压的动作效应,减轻了地面给起跳腿的冲击反作用力;在超越支撑点摆动向上加速时,摆动反作用力向下, 对支撑点产生加压作用,增大了起跳腿蹬伸产生的反作用力;摆动腿继续向上制动减速时摆动反作用力向上,减轻了起跳腿的压力,有利于提高蹬伸速度;在腿臂上摆制动时,由于动量的转移,加快了身体重心的运动速度和起跳腿的蹬伸速度。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速度对提高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和身体重心的高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步摆动腿支撑蹬伸阶段是起跳的开始和发动部分。

4  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支撑动力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起跳是从起跳腿着地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起跳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是在起跳腿支撑阶段工作肌完成退让(着地缓冲) 着地缓冲阶段工作肌群有髋、膝关节弯屈,足躁关节背屈,此时,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等完成退止性工作。克制(蹬伸)蹬伸阶段髋、膝、躁关节伸直。此刻,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趾长和拇直长屈肌等完成向心收缩,也叫克制收缩工作。认为起跳腿支撑阶段是获得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的唯一起跳动力。坦斯利说:“背越式跳高起跳时,起跳腿蹬伸作用是主要的,应该占80%。起跳时起跳腿支撑阶段是跳高获得所需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及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转变、获得垂直速度的主要获得阶段。起跳腿着地瞬间人体通过着地缓冲实现了与外界能量转换过程,通过增大地面支撑反作用力,以实现能量的快速转换过程,转换过程越快,能量释放就越迅速和充分。增大地面支撑反作用力能够实现重心水平速度的提高及起跳效果。因此,起跳阶段起跳腿迈步出腿送髋和摆动腿“扒蹬送摆”动作技术环节充分发挥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能够很好增大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充分发挥支撑腿在起跳中的动力作用。如果在训练中起跳腿在快速助跑起跳迈步出腿时,出腿放脚不到位,出腿速度慢,屈髋、屈膝,起跳腿肌肉关节着地支撑、缓冲以及快速蹬伸能力弱,肌肉关节就不能负荷较大的冲击,就不能形成好的支撑用力动作结构,使得支撑腿支撑动力发挥不出来。

5  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蹬摆关系的辩证分析
    通过对摆动动力及支撑动力的认识:我们知道摆动与支撑在背越式跳高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以蹬为主”和“以摆为主”都是不科学的。根据牛顿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在腾空时摆动腿(后腿)的前摆可使支撑腿(前腿)后摆、两腿做相向运动;在支撑腿着地后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上方之前的前支撑阶段,由于此时支撑腿已“固定”于地面,两腿的相向运动实际上已不存在了,那么此时摆动腿向前的摆动只能使髋部相对向后运动;只有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上方进入蹬伸阶段时,由于此时有了后支撑,摆动腿前摆而作用于髋部的力可转移到支撑腿上成为给支撑腿施加的压力,而正是这种压力会使支撑腿的有关肌群在收缩时产生更大的作用于地面的力,由此产生相应的支撑反作用力来提高起跳效果⑽。这对我们理解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蹬摆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背越式跳高起跳阶蹬和摆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蹬的摆,也没有脱离摆的蹬,谁都不会把蹬与摆两者分开进行。蹬和摆是相互作用的:摆动腿前摆所产生的惯性作用力可加大支撑腿蹬的作用力;蹬又是前摆的基础,如果摆动腿前摆时支撑腿没有强有力的蹬,那么摆动腿就不可能快速摆向前上方。在身体重心向前移过支撑垂直上方之后,蹬和摆是互为条件的。如何使摆动腿支撑、摆动技术和起跳腿摆动、支撑技术以及摆动腿和起跳腿的蹬摆配合技术在时空上巧妙配合是理解背越式技术的核心。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蹬摆在起跳效果中各自占有的比例,而应同等的看待起跳阶段蹬与摆对提高起跳效果的重要意义。

6  提高起跳的速度和幅度是提高成绩决定因素。
    对项目特征的认识是提高成绩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学与训练的根本。对背越式跳高项目特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地深入的过程。研究发现: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保持者索托马约尔助跑倒数第二步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高达8.93/秒。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跳2.37米时仅用5步就达到了全程最高速度8.73米/秒,后四步助跑的平均速度也接近8.5米/秒,起跳前速度为8.19米/秒。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跳高教练员胡鸿飞就提出了“以速度为中心”的跳高训练理念,这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教练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训练原则。只有快速才能获得更大的牵张反射的力量,增加摆动力量;同时也才能提供大的摆动空间,使起跳时的早摆、高摆腿成为可能。起跳速度表现出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的特点,表现出明显得垂直加速特征;起跳的幅度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起跳水平幅度(水平工作距离) ,二是起跳垂直幅度(垂直工作距离)⑿。速度与幅度结合最好根据运动员不同时期的个人技术特点来掌握。少年时期以提高起跳速度为主,青年时期保证起跳速度不减的情况下增加起跳幅度,成年时期在不断提高起跳速度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起跳幅度,要抓好快速助跑下的起跳腿着地支撑技术和退让(缓冲)、克制(蹬伸)能力;摆动腿的支撑、摆动技术和能力;起跳腿与摆动腿、摆动臂的蹬摆配合协调用力的技术和能力。发展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内收肌群的力量, 加强伸髋肌群力量的训练,强化伸髋意识和摆动腿的“摆动”及支撑腿后蹬动作中伸髋的速度和幅度以提高摆动腿摆动效果。强调以摆促蹬和蹬摆技术的合理配合。

参考文献:
[1] 董广新. 短跑技术中支撑与摆动的辨证关系[J].体育学刊,2003年5月10卷第3期.
[2]张春合,尹小波. 对背越式跳高部分技术和原理的审视[J]. 体育科学研究, 2008,12 (1):69-70.
[3]李明.“合三为一”与“摆跳”现代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动力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101-104.
[4]孙守正,徐良颜.跳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 (美)鲍勃.迈尔斯.跳高运动机制[J].田径情报资料1989,(1-2): 41-43.
[6]杨津森,杨志敏,黄素珍.论跳高技术原理新体系—4H体系[J].体育科学, 1999, 19(3):55-58.
[7]杨津森.跳高中H4与H3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体育科技, 2002,38(7): 21-22.
[8]吴劲松,王志明,王新国.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技术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1(5):52-54.
[9]苏文革,李保安.摆动技术对背越式跳高成绩影响因素的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2):74-76.
[10]张青.指导短跑训练两个问题的辫证思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1):94-97
[11]周成之,王保成.人体起跳机制和起跳效果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5,(4):1-11.
[12]苏斌,吕乙林,张利军.背越式跳高“两步”起跳的初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104-108.
[13]林益茂.背越式跳高助跑倒数第二步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1995. (50):13-14.
[14]朱咏贤,徐昌豹.朱建华跳高的动作结构和技术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2,(1):65-69.
[15]徐细根.对背越式跳高起跳腿落地缓冲技术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0. (2):34-37.
[16]钱竞光,蔡国钧,戴玉生,等.第11届亚运会田径跳高生物力学测试报告及其我国参赛选手技术诊断[J].体育与科学,1992,(3):14-19.
[17] (美)贾萨斯•戴佩纳.背越式跳高的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1989, (1):52-67.
[18]王倩,左斌,邵惠秋,等.女子背越式跳高人体腾空阶段的时空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9,20(4):15-18.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682406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