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6期
 
中国体育将回归正常轨道

2013/3/19 15:42:38 浏览次数 2026  

胡小明


    认识竞技运动的非主流性质,才能完成制度变革。国家体育管理机构早晚要遭遇大部制。大型竞技比赛是体育头顶上的华丽皇冠,具有对人类最辉煌的身体文化进行强力标示和完美装饰的超级广告传播性质。由于竞技运动是体育活动中显示度最高的部分,是人类身体运动的王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又如同王冠上熠熠闪光的明珠,所以人们走入了把体育等同于竞技的误读区,甚至把奥运会视为体育的代名词。其实,从整体看人类体育事业发展或体育活动开展,竞技运动并非体育的主流,相对于教学和健身活动而言也不是体育的主体。很多人说过的一句调侃话“大多数需要锻炼的人在观众席上看极少数需要休息的选手疲于奔命”,不能反映体育的本质。政府机构如果只管竞赛表演,应该归文化部一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积淀了这样的畸形观念,认为现代体育就是运动场上的“更高、更快、更强”,进而把体育等同于竞技,竞技等同于奥林匹克,把体育健身置换为奖牌竞赛,把大众参与变成极少数运动精英的专享游戏。这种金牌的“保增长”意识已形成中国体育的简单化,而且助长“与人为敌”的潜意识仇恨情绪,与国家和平崛起共同发展的大政方针相悖,最后将导致“奉献”、“牺牲”的悲情僵化,使参与其中者遭遇与幸福生活背道而驰的尴尬,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中国体育的“国情”其实是一种畸形,即便不归并这个部那个部,也不可能再维系管办不分的体工队模式。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7180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