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0年第6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关系研究何小军

2010/9/28 15:43:04 浏览次数 4303  

摘    要:通过结合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科研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科研与体育教学互融关系的基本结论:科研和教学似汽车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是同步而行的辩证关系。最佳的互融关系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二者相辅相存。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和应用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系,必须清醒认识并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服务,为促进教师各自专业的发展服务,为地方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服务。
关 键 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科研与教学互融;本科教学;论文


    科研始于问题,基于理论,源于实践,体育亦如此。且体育与其它学科更青睐和依赖于实践的特性,使其实践成为体育科研发展基本规律的“先天”优势。然而,客观的讲,体育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特性,表现为体育教师搞体育科研工作的“后天”弱势。面对过去的科研状况和科研与教学互融形势,特别是面对当前体育本科教育起步阶段的种种困难,不能不急起我们深思。科研与教学的互融关系和相互渗透,是新办本科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双重环节。由此,我们搜集得到并试图运用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建系七年多来体育科研论文的主要成果分析,对全面了解体育系科研状况,认识和研究体育科研与体育教学的互融形势与关系,特别是对于指导2010级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和未来新建民族体育本科专业[1]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等方面有所帮助。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与教学互融关系的深入与研究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以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教师2003年(建系)至2010年5月体育科研论文发表状况为对象。
    调查方法:借助三大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等调查方法。认为检索准确,文献资料可靠,数理统计无误,可信度符合并达到本研究要求。

2  体育科研方面的结果与分析
2. 1调查结果:
    截止2010年5月,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在各级各类正刊上发表的体育类论文共41篇[各级各类增刊除外]。其中在地区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省级期刊发表论文14篇[论文集(康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07SA026])收录3篇],中文核期刊发表论文3篇。[由于篇幅有限,收录41篇论文——标题、作者(独、合著)刊名、发表时间和引频次数,地区级期刊 略]
2. 2 科研状况对比分析
2. 2. 1基本分析
    建系7年来,在各级各类正刊上发表论文41篇。其中有19篇论文发表在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见表1


2. 2. 2科研对比分析
    根据提供的资料,兄弟学校阿坝师专体育系 [2]、四川文理学院仅中文系,体育系有100多篇论文发表[3]、乐山师范体育学院 [4]的科研状况(如表)。与具有本院特色中地特色的藏文系更无法相比的,他们有参与编写国家级大型专著5门。当然,这些科研数量与成果,与学院体育系,甚至与整个学院科研总量也是无法相比的。见表2


2. 2. 3师资对比分析
    兄弟学校有突出的科研成绩与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是分不开的。乐山师范体育学院自称省内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第一阵容 [4]。而目前学院体育系专职教师20人中,中职称人员分别为13人,初级职称人员3人,分别占专职教师人数的0.65%和0.15%。副教授4人,占专职教师人数的0.20%,暂无正高级职称。承担教学任务在27-39岁的教师有14名,一方面,青年教师人数占专职教师人数的0.70%,另一方面,这些年青教师主要来自于成都有体育学院,形成师资结构单一的现象。见表3、4


2. 2. 4科研促训分析
    在科研与运动队训练比赛相结合方面做得不够。我们可以联系四川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2006年由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四川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来加以说明,两届性质完全不同运动会,分别获得了民族体育单项4块金牌和田径单项3块金牌。就7块沉淀淀的金牌背后,运动员应当是惊人地支撑起了来自于肉体和精神上的磨砺,而教练员应当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然而,在本调查中,没有一篇论文来自于民族体育项目的科研论文(高脚竞速),也没有一篇论文来自于田径等项目的科研论文(跳高)。由此,体育实践经验、技术成果转化为体育理论成果工作滞后。实现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相互渗透、互补与转化,才是提高训练水平、质量的科学方法,也是形成和创造良好外部形像、环境的有益途径。
2. 2. 5 科研与地方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分析
    体育系曾在2007年暑期对康巴地区作过民族体育的实地走访调查。由于调研活动重视了一个调字,而忽视了一个研字,加之调研活动的过程管理中分工合作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拖拉而搁置或夭折。对民族体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地方民族体育的研究工作应作为体育系科研工作的突破口,虽然过去有过对地方民族体育的研究,但,应用价值不高。随着体育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专业间竞争日益激烈,按照学院有关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体育人才要求,在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应积极探索与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构成民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民族体育专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研究民族体育时,必须与民族体育专业建设与教学相互结合起来,发挥天时、地理、人和的优势,突破陈旧发展模式,力求形成学院体育系特色核心竞争力,为学院体育系体育专业发展与科研注入新鲜血液。

3. 科研与教学互融关系分析
3. 1科研状况与教学基本形势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可以把我们的科研现状概括为:数量(项目)少;合作研究意识淡薄。参与面狭窄;质量差;科研、学术活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学术氛围不浓。缺乏高职称、高水平研究型人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民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共同问题。当然,形成本系科研、学术工作长期停滞不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无论在体育专业教学、体育与健康课选项教学,还是在课外、校外活动领域中,有关学校体育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与考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教学经验、体会、总结类文章不多。大众健美操都是课内外最耀眼、最规范的喜闻乐见活动形式之一,且是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专业师资结构的优势,这些领域内的科研内容有待开发与利用。在调查中还发现本专业教师,所发表的论文脱离了对本专业研究范围的比例较大,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如果随意的发挥,就谈不上科研与教学的互融问题。基于体育本科教育与体育专科教育的区别而言(培养目标和年限、专业模块、知识结构、师资要求、教学方法、办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区别),是一种失职。回顾体育系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应当说在科研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投入的科研经费、设备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然而,就体育系目前的科研现状,无从谈起体育科研与体育教学的互融问题,对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格局来说,还相差甚远。
    上述对川民院体育系科研状况的调查,基本反映了现阶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科研及其体育科研与体育教学互融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
3. 2 科研与教学互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体育教师搞体育科学研究,是否有些畏难,因为,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天性就是好动和要动,年青教师尤其如此;而要安静地坐下来,还得坐得下去,是否要有点“全能”的素质才行。客观地讲,体育教师的文字功底、逻辑性表达能力相对于其它领域的专业教师还存在一定差距,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已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的当务之急。从师资年龄结构对比分析可知,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专职教师一般是由年轻的队伍构成,对于体育系工作的特殊性,即对于实践部份的教学工作来说是有利的,或者说,对于专科层次的办学模式来说是适宜的。反之,这种特殊性,对本科教育就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一般而言,精力充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的优势。然而,长年繁重的教学、训练及其它任务,重压在他们身上,加之习以为常的专科教学模式——讲解、示范、学练、纠正……就难免较快进入本科教学佳境和把握本科教学方法,会不由自主地限入传统专科教学模式的泥潭中。如此这般,就难以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甚至把科研工作当成包袱,这样也就谈不上科研与教学良性互融发展。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3. 3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同素质的教师
    由于个人在兴趣、经历、天赋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教师擅长于科研,有的教师更擅长于教学,还有的教师则擅长于运动训练,由此,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明显的事实是教学与科研也确实需要不同素质的教师。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需要有耐心和善于和学生容洽、沟通的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搞科研的人并不是最重要的素质,而是科研者能“受得了寂寞”,能对某一问题进行长久的反来复去的关注与研究,“做别人不想做和不做别人想做的事”则是搞科研工作应有的素质。对于地方新建本科学院体育系来说,同样需要不同素质的教师,给予合理定位与分工,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系、部急待解决的问题。
3. 4 体育科研与职称评定关系的思考
    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科研与职称评定关系方面有几种情形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种是当需要职称评定、晋级的时候,才把科研、学术工作当成要事、急事,而平时确把它看成是很神秘,高不可攀的事。这种现象在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表现较突出。据统计,90%以上的论文与职称评定有关。这点可以从学院体育系三年论文发表增减值及职称申报论文发表频率比较表中得到(见:附图1)。


    另一种是一些教师凭一篇思辨性的理论文章,或凭一篇观点有争议的关于社会体育热点问题的论文(论文的超越性、创造性、社会效益暂且不论),就获得了过多的荣誉和职称晋级。
    第三种是为提升教师职称的不合理结构,宽范晋升要求,即仅凭借在运动会上创造了优异成绩就破格的;也有仅凭在核心增刊上发表了论文就得到晋升的。
    第四种是第一作者随意添加和更替第二、三作者的。些作者本人和他者对劳动成果的认识还处于相当低级的状态。
    另外,职称评定部门对论文的级别和数量上的要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频繁调整等现象的存在,以及那种仅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就破格晋级的不公平性而未能转化为科研成果的作法也应当纠正。
以上科研评价的价值导向,造成一些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较大的精力的事时有发生。至少可以认为是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科研领域的不正之风。象这样的话,几乎失去了科研原本的初衷,如果搞科研影响了教学质量,或者将科研和教学弄成“两层皮”的话,还不如不搞科研[6]。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存的关系,从事体育科研也就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和严肃作风。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科研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3. 5 正确处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教学的需求能够拉动科研的发展,而科研过程及其成果的转化能够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可以说,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明确其主导地位,是每一所高校的“本分”[5]。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的体育系,首先应抓教师的学习,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理论素养;其次,抓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规范教、科研流程,科研与教研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三、课题研究与教研相结合,用科研指导教学;其四、课题研究与教师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目标,从而提高学术氛围。与此同时,把教师的研究成果,力争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结合本科教学,把研究成果中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向学生进行介绍,教师结合研究讲课,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入,并且能了解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法。尽可能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内容。使其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为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答辩,以及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打基础、作准备。
    在未来的体育本科教学中,体育系必须以科研为先导,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确立科研首先必须为教学实践服务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4  结论
    通过结合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科研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可得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科研与体育教学互融关系的基本结论:科研和教学似汽车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是同步而行的辩证关系。最佳的互融关系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应为研究提供实践资料,研究推动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二者相辅相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袁旦认为:体育学作为试图以理性把握人类体育整体的学科,因其目的和对象的非实体性,它应是一门人文教育理论学科,这是体育学存在价值和现代意义之所在。并指出作为人文学科的体育学,其研究和学习本身就是检验道德和锻炼、发展人性的过程[7]——宽泛了体育的内容、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提高了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的信心、决心和意义。由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和应用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系,必须清醒认识并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服务,为促进教师各自专业的发展服务,为地方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能武 建设民族希望工程 凝练本科办学理念——康定师专申办本科学院回顾与展望《康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07SA026] [M] 2008年8月
[2] 阿坝师专体育系 网站http://abtc.sc.cn/ 发布时间:200年11月9日
[3] 张更生 从软功夫论康定师专升《康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07SA026] [M] 2008年8月
[4] 乐山师范学院网站http://www.lstc.edu.cn/发布时间:2009年4月8日
[5] 杨淑欣 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互动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6月
[6] 王世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探讨[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7月
[7] 袁  旦 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 第25卷 第1期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4694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