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超 (圣保罗男女中学 康乐协会,中国 香港)
摘 要:综观第51届世乒赛中国运动员展现出的各个技战术水平都是最强大无比的,但是从李晓霞决赛遭遇丁宁那个“超运气球”导致心理崩溃引發的心理問題来看,心理技能训练的确是目前中国教练员的薄弱环节,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對此作者导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面对“逆境应对”策略概念及教练员“专项技能与心理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 关建词:逆境应对;李曉霞;丁寧;专项技能与心理技能之间的关系
前言 荷兰鹿特丹第51届世乒赛已经降下帷幕,和赛前预料的结果一样,中国队没悬念地再次包揽所有五个单项(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及混合双打)的全部金、银牌,再次向世界展现出不可动摇的乒乓王国统治地位,可喜可贺! 本人看了电视现场转播的大部分比赛,感觉最深刻的比赛是李晓霞与丁宁那场生死之战,也看到了包括央视著名主持人和现场转播的嘉宾对这场比赛的点评和坊间对这场比赛的评论。不过令我感觉奇怪的是,他们对丁宁在第六局那个把李晓霞欲上演亚运惊天大逆转的好戏彻底粉碎的“超运气球”绝口不提,这运气球是丁宁制胜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导致李晓霞心理崩溃的导火线,是全场比赛的关键所在。按理记者们应大作文章才对啊!他们是不是回避了一个比赛中最棘手的如何面对逆境应对的心理问题。对此本人想谈点粗浅的看法。
1. 李曉霞上演惊天大逆转好戏未能如愿案例分析 其实李晓霞与丁宁这场生死战谁输谁赢都正常,丁宁的压力比李晓霞小,她是摆在拼的位置来打比赛的,所以前两局打得比李晓霞好。李晓霞包袱比丁宁重(如果这次能赢就是世乒赛冠军同时稳座一姐的宝坐;离奥运会女单冠军不远了,甚至是大满贯),所以她第二局10:6领先输了一点不奇怪,丁宁有一局不也8:3领先输了吗?要知道在大赛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双方都在高压力下比赛,双方都在不断出错的情况下,就看谁最后出错少谁就获胜。 李晓霞在大比分0:3落后时,没有放弃。她显然没有过多考虑过结果,而是如何打好当下比赛的过程。毕竟她有过去年亚运0:3落后于郭跃实现惊天大逆转的经验,结果连追回两局且第六局以5:0和6:1遥遥领先,她已逐渐调整好心态(心理能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技术动作比先前流畅(失误少了),即形势对她已经愈来愈有利的时候,丁寧在比分4:7時,救了一個看似必死無疑的球,這突如其来要命的“超运气球”不僅救了她的命,還扼杀了李晓霞逆转的美梦。这一球对双方的心理会影响很不一样。丁宁这个运气球对她的士气和信心是个很大鼓舞,比分逐渐追上,只要赢了这局就是世界冠军,心理优势有多大啊!而李晓霞第六局比分一直领先眼看就要到手并憧憬着上演亚运惊天大逆转好戏的大好形势下,被对方这个意想不到的“超运气球”把正常的心理防线给摧毁了。此时她的脑海里开始涌现出负面的思想,她自责(今天我的手气怎么那么臭)、后悔(如果这球我接好了就是8:4了)、怨恨(今儿我的运气也太差了,怎么老天爷不是眷顾着我呢?),甚至脑子里出现短暂的一片空白。此时此刻各种各样复杂的负面思想占了上风,其深层心理中各种不合理的信念都表现出來了。如 “ 我必须赢得这场比赛,才能拿世界冠;才能得到教练的信任;“输掉这场比赛我就不能成为一姐”;“我四年前和郭跃决赛输掉了比赛,难道这回也难逃一劫”?凡此种种都是负面的思维,如此过多考虑比赛结果和想赢怕输就会造成心理能量过高,同时导致过度的应激从而引起高度紧张和压力,甚至出现焦虑,使技术动作变形,根本无法正常发挥水平。 我相信李晓霞尝试过用正面的思维把负面的盖过去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可是没有成功。运动员在没经历过这种意外的环境中比赛,在短时间是很难转过弯来的。可见,双方的心理落差用差之千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种情况下,对任何级别的运动员都是致命的心理伤害 (“运气球”的制造者反过来亦然) ,其结果是超出了李晓霞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压力和应激状态下竟然1分未得(7:11)而屈居亚军。可见,逆境中比赛的心态多幺重要啊!本人认为这不能怪李晓霞无能(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正如我国学者姒刚彦教授(现任香港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主任)所指出的,“处在高压力竞赛情境中的运动员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决策, 并付之行动, 她/他的认知、动机, 甚至基本生理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通常受到了限制, 要期望她/他在如此复杂的应激情况下总是表现出最佳思维与最佳行为可能是夸大了人的 ‘完美’理性”[1]。反之, 从脚踏实地的逆境应对开始做起,可能更有说服力。
2.教练员“专项技能与心理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此本人斗胆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李晓霞的主管教练对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是否做得欠到位?有没有研究过或训练过决赛出现逆境时如何应对的问题?但凡搞体育的人都知道心理因素的确对技能影响很大,运动员的水平愈高影响就愈大,这就对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觉得我国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普遍是专项技能水平高,心理学水平较低,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啊!我们不能老是依靠心理学者、专家到国家队去蹲点呀!国外那里有专家学者到运动队蹲点的个案,都是教练员自己搞定。难怪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不认同中国教练水平是最高的,因为中国教练只是专项技能水平高,而国外的教练是身兼专项技能和心理技能及管理于一身。本人非常认同沙拉拉的见解。我们建议教练员要进修、学习和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 其实专项水平与心理学水平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就目前来看,差距肯定会有,只要不形成特长与特短的关系,尽快把它们之间的差距缩小,就能提高整体的业务水平,就能把运动队带好拿出成绩为国争光。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国家队教练员首先要解决好重专项业务能力而轻心理技能理论水平提高的问题。至于省、市专业队和业余体校的教练员也应该重视学习心理技能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届时,全国的水涨了,很自然国家队的船就高了。
3.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面对逆境的应对策略 本文评论李晓霞在决赛第六局被丁宁运气球影响心理机制的目的,主要是要导出“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面对逆境的应对策略”的概念。这里涉及到对理想竞技表现的理解。传统的运动心理学经典理论,例如“倒U形”假说指出,在“倒U形”曲线上升范围内,心理能量是积极的、正面的、驱动性的心理因素,比如出现坚强的意志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求胜欲望、必胜信心、专注的注意力,等等。在此范围内,随着心理能量的提升,运动成绩也会提高。心理能量处于过低或过高水平都会影响运动绩效。所以运动员要通过训练学会调整自身的心理能量水平,使自己在比赛中能够处于最佳心理状况,发挥自身的优势,展示自已的技术水平[2]。然而姒刚彦教授认为,这种理论在实践中都面临着操作上的困难,首先是如何找到最佳心理状态,其次是如何引发最佳心理状态,再次是如何保持最佳心理状态[3]。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上述传统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案受到挑战。 姒刚彦教授强调理想的竞技表现应是:在竞赛中对逆境的成功应对。即便运动员不是处在最佳心理状态上(指最佳心境、流畅状态),只要能合理应对逆境,有效补偿过失、调节自身,他/她仍有可能达至自身潜能的最好表现。他还认为不应探讨竞赛中运动员表现的最佳心理机制,而应追求高压力下运动行为的有限合理性(指在不同情况下的合适的应对方案),应探讨高压力下运动表现的适应性机制[4]。 以下是本人去年在香港教练培训委员会为教练员举办的持续进修课程上听姒刚彦教授讲课时记录下来的一个案例:他曾经为多支国家队提供过心理咨询服务,其中“为赢琼斯,罗雪娟大胆搏杀”一例最为令人称道。罗雪娟在2003年游泳世锦赛时依靠一个风险极大的心理战术战胜了澳大利亚蛙泳名将琼斯。“琼斯在100米蛙泳的预赛中游出了新的世界纪录,当时罗雪娟的压力很大,为了适应和改变这个逆境,罗雪娟入水后就全力冲刺,这让琼斯的战术被打乱。”琼斯如果跟随,最后20米的冲刺体能会出现问题;如果不跟,琼斯可能无法挽回差距。琼斯心理出现波动,最终只能遗憾地目睹罗雪娟夺冠。姒刚彦表示,之前,罗雪娟在训练中模拟过这样的环境,搏杀时,她对冲刺的体能问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作为教练员在备战重大比赛以前应该仔细考虑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为运动员设计在比赛中出现逆境时怎么应对的实景模拟比赛训练方案。让运动员明白在比赛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逆境是常有的事,当比赛真正遇到时运动员就会有心理准备,就能泰然处之。 結語 综上所述,任何高水平的比赛到关键时刻运动员往往不只是比技术了,而是比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综观第51届世乒赛中国运动员展现出的各个技战术水平都是最强大无比的,但是从李晓霞决赛遭遇丁宁那个超运气球导致心理崩溃引發的心理問題来看,心理技能训练的确是目前中国教练员的薄弱环节,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女团决赛新人承受不了压力而将冠军拱手相让于新加坡;2004年奥运会王皓在技术占有明显优势和被一致看好的情况下,决赛输给了韩国柳成敏; 2003年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王励勤在1/4決赛大比分3:2第6局10:6的大好形势下,因心理压力太大结果被施拉格逆转。 这些例子说明中国队如果不尽快加强和提高心理技能训练,就很容易被欧洲、日本或韩国队作为突破口。因为他们都知道中国队内竞争非常残酷,谁都输不起球,所以压力非常大,只要欧洲人、日本人或韩国人能进入决赛,就有大的机会战胜中国队。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在本次世乒赛后感言中国队强大的同时抱怨欧洲人不争气,他列举了施拉格这个例子,希望欧洲人能重整旗鼓。言下之意就是找到了中国队的这个致命弱点,中国队不是不可战胜的。难道我们中国队不应该居安思危吗?
參考文獻: [1]姒剛彥 青少年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练.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第3期185-186 [2]熊志超 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压力分析及其解决对策.[J]乒乓世界,2010年第4期98-99.页 。 [3]姒剛彥 青少年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练.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第3期185-186 [4]姒剛彥 青少年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练.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第3期185-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