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1年第4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风筝的保护

2011/6/23 11:49:00 浏览次数 5778  

张建明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南通  226500

摘要: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南通风筝文化及其生生不息的原因,论述了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必须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有规划的建立一些风筝放飞区域;加强对艺人的保护,注重对年青艺人的培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整合产业资源,尽早形成产业规模;更多的承办全国、国际风筝大赛的建议。促使南通风筝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体育性也逐渐成为了风筝的本质特性之一。风筝文化源于民间,风筝文化根在民间,是一种典型的“民俗体育文化”。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鹞北鸢”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哨口板鹞是“南鹞”的代表,她起源于北宋年间,有着悠久的历史。2004年7月,按照文化部“先行试点,分步实施”的工作要求,南通市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南通板鹞风筝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和2008年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又分别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江苏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南通风筝文化丰富
1.1 独具特色的外层物质文化
    文化的最外层是物质层,是指经过人类作用的第二自然物,是在自然物上打上的人类意志和活动的印记。 南通风筝作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其在物质层面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1.1.1 个头大
    南通风筝俗称“板鹞”,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大板鹞需多人拉放飞。鹞面上并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当地群众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传。
1.1.2 声音响
    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为全国绝无仅有,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据说哨口有30多种型号。“板鹞”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通常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放飞时,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婉似“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1.1.3 鹞面美
    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南通的造型风筝,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鹞面常用绸布缝制,上多绘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天女散花等工笔人物画,有的还相应的配有与画面相配的诗句。
1.1.4 工艺繁
    哨口板鹞可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工艺精湛,不仅是极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选择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绳收紧。扎时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尢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精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板鹞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绣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板鹞的两条尾子又称尾档,长度约为板鹞高度的十五倍左右,重量为装配哨口后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后质地松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细,左右均匀一致的草绳制作。尾档可分飘于板鹞下方两侧,互不缠绕,快速放线风筝后飘时,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惊蛇闪动。
1.2 较为完善的中层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文化的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精神文化决定了制度文化的产生与性质;制度文化为精神文化的扩展与升华提供了体制和法规层次上的保障。南通风筝的保存与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为了保护南通风筝,形成了从政府到民间自上而下的系统的组织结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对南通风筝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南通市风筝协会,各县镇也分别建有风筝协会,如刘桥风筝协会下设十个分会,300名会员正常活动,成为凝聚人心,构筑和谐的平台,固定每年三月初一为风筝节,而且承担了主办通州市首届风筝节的任务,为繁荣经济发挥了作用。在民间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如他们在风筝俱乐部,如闸西乡白龙庙村的陆宝如,自办的家庭风筝博物馆,近20只不同时代鹞子展示。并以这个载体成立了精英风筝俱乐部,定期活动,交流放飞技术,外出参赛,成为友谊的团体。
1.3 历史悠久的内层精神文化
    南通风筝文化能够传承千年不衰,而且越来越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其根源就在于她特有的内层精神文化。南通是一块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漫长的农耕文化积淀成南通风筝文化的独特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蕴。团结协作、志在高远、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人天和谐是南通风筝文化的精髓。风筝精神主要表现为:文化力,即驱动力:逆风而上,敢于拼搏;聚合力:集体制作(扎、画、雕、糊)多人放飞讲协调;亲和力: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前,南通放鹞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她不仅是一种民间的娱乐活动,更重的是人们通过这一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
放飞春天,这是第一习俗。清明节前后,放鹞子为最盛期,无论大人小孩,到空旷的田野中放鹞子,炼身心,寄托好运;在落后的农村体育环境下,放鹞子成为农民娱悦身心的主要习惯之一;几户拼份子扎大鹞子放放,成了凝聚一个地方人气的习俗。每个集居的圩塘、每个不同的庄园放鹞子成为团聚那里的人际的一个载体。放风筝也是家富的象征。即使几家穷人,也凑合份,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互助放风筝。家庭和睦是放鹞子活动的家庭基础。有的家庭家中人常把家里的鹞子如何是好作为自豪夸耀的语料。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健身、健心价值已逐步上升为南通风筝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放风筝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放飞的过程中需要奔跑、牵拉等运动,这些运动有益于强健人们的体魄,增进健康。放飞风筝通常需要多人的团结合作,讲究齐心协力,人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增进友谊,有利于社会和谐。

2  南通风筝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剖析
    南通风筝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是与其地域环境、经济基础、生活理念、生活习俗,有效保护等 “因子”分不开的。
2.1 独特的地理位置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地势比较低平,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黄淮平原。南通地处中纬度地带,滨江临海,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濒临江海的风量,年平均风速2.8~3.2m/s,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平衡性、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人们产生了外向、好动的性格。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变易观念。这种充满自由、竞争精神的文化个性,鼓励人们参与各种户外活动,放风筝这种户外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2.2 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理念与健康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活动来扩展交际空间,回归自然,放松劳累的身心。放风筝可以使人们走向户外,亲近自然,愉悦身心,使劳累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了现代人健康的追求。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从农村乡间到城市绿地,男女老幼都放风筝。过去,只是春季放飞,现在春夏秋冬,不管东西南北风,有风就放。
2.3 追根溯源,走进博物馆
    为了保护、传播和发展南通的风筝文化,南通建立了风筝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栩栩如生的再现了风筝的起源、历史传说,记载了文化名人寄托情结的美丽诗句;有以风筝升空原理为启迪的32项国内外科学发明,有强身健体的中医传说等等;更有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这里收藏了古今中外100余件风筝精品,并以南通特色——哨口板鹞为主。您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绘画、雕刻、扎、糊、绷技艺相融合的静态美,还可以欣赏到或浑厚、或清脆、或婉转等风筝升空时发出的美妙哨音及风筝升空后龙飞凤舞、多姿多彩的动态美。在此您可感悟到漫长农耕文化积淀成的南通风筝文化的独特风格、蕴涵着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蕴,以及团队协作、志在高远、勇于拼搏、人天和谐的风筝文化。
2.4 从娃娃抓起,走进校园
    孩子是文化的传承人,学校是传承文化的最为重要的基地。使风筝走进学校,从娃娃抓起,是南通 风筝保护与传承的又一有力举措。南通市教育局与南通电视台、江海晚报及风筝博物馆合作组织开展“弘扬南通风筝文化”的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开展风筝文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风筝绘画比赛、组织开展风筝征文比赛、组织开展作品展览和放飞活动。充分发挥南通风筝文化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进一步了解南通文化,塑造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风貌,激发建设南通、建设祖国的热情。同时,通过风筝的制作放飞,增强青少年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领悟逆风而上勇于拼搏的风筝精神,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南通市二中体育组把风筝制作放飞引进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在市中学系统上了公开教学课,培养学生劳技本领,开启智力,集体放飞,陶冶情操均取得良好效果。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学生风筝赛上荣获几个一等奖。南通大学师院数学系学生会,通过风筝文化节,举办大型风筝展,风筝知识讲座、风筝制作大赛、风筝节征文、集体放飞风筝、我与我追逐的梦等系列活动,对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激励自强精神,勤奋努力,立志成才。
2.5 合理开发,勇于创新
    进行开发性的保护是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南通风筝因其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独特,外观漂亮,集收藏性、体育性、艺术性、装饰性、礼品性、广告性与一身。对其加以开发,不仅可以进一步使南通风筝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对于风筝文化的保护是十分有利的。正缘于此,南通在刘桥、平潮、港闸一带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专业户,葫芦的种植户,画鹞的专业户。一批退休职工,尤其是木工、木模工成了雕“葫隆”的骨干。这些专业户制作的风筝远销国内外,使南通的风筝文化,走向了世界。南通人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还注意吸纳时代元素,创新工艺。如近年来南通人在制作风筝中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葫隆”可浇注制造、碳纤维竿取代竹条,收鹞子靠机械“收鹞机”,折叠式风筝,便携带好放飞。
2.6 办参赛事,促进发展
    南通于1989-1994年举办过四届全国风筝比赛和三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曾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风筝好手来参赛。此外,近二十年,约十多批几十人到日本、美国、法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国外参赛,到国内潍坊,贵阳、四川、广东阳江等地参赛的近百人,都连连获奖,誉满国内外。积极的举办与参与高水平的赛事,使南通的风筝文化得到了展示,同时也通过交流促进了南通风筝文化的发展。

3  南通风筝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放飞空间的缩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上空电网越来越密集,放飞风筝的空间越来越小。每年总会听到因放飞风筝而导致停电的事故。
3.1 制作艺人的减少
    对艺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掌握南通风筝制作工艺的艺人年龄偏大,年青艺人少之又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保护南通风筝文化工作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3 风筝产业规模还没有形成
南通风筝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与创新,但是大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产业规模还没有形成,经济效益有限。
3.4 政府支持力度还偏小
    南通市风筝协会、风筝俱乐部等民间体育组织虽已经建立,但是民间组织受自身力量的限制,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如在南通举办多届的风筝赛事,近年来已销声匿迹了,政府还需加大扶持力度。
4 南通风筝继续发展的策略
4.1 争取政府支持,有规划的建立一些风筝放飞区域。
4.2 加强对艺人的保护,注重对年青艺人的培养。可以利用南通优秀的教育资源在相关职业学校开设风筝制作专业。
4.3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整合产业资源,走合作经营的道路,发挥各自优势,尽早形成产业规模。
4.5 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更多的承办全国、国际风筝大赛,力争把大型的风筝比赛尤其是全国性、国际性大赛作为一项传统赛事每年连续举办,向全国、全世界展现南通风筝文化,促进为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吕树庭 刘德佩主编.《体育社会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09
[2]卢元镇编.《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
[3]黄振平.南通风筝翱翔马赛[J].中外文化交流,2005,(9)
[4]小熙.南通的板鹞风筝[J].江苏地方志,2004,(4)
[5]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193.htm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7910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