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1年第4期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强国的关系

2011/6/23 11:52:05 浏览次数 4567  

张留杰 


摘要: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对体育提出的时代要求,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宏伟目标。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学科发展、课程体系、文化传承、产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跨时代意义,为中国由建设体育强国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民族     传统体育    体育强国     战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此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这是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纲领性文件。在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体育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丰富,对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更加凸显,要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建设体育强国战略中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增强各族人民体质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对加快推进体育强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的作用。中国要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既要尊重国际上通行的体育价值规范,无疑还要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体育传统体育。因此,如何科学的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使它规范和便于竞技与表演,如何适应全民体育健身、娱乐、文化、经济发展、旅游等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如何保持少数民族的特色等问题是中国体育强国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中地位,让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构建体育强国的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体育强国的内涵
    体育强国涉及到体育事业和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与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而且还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紧紧相关、密切交融、相互作用。包括群众体育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体育产业领域、体育文化领域、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等等,是一个全方位的要求,是一个综合体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国的很多理论研究者和教材误导了在关于体育强国内涵,比如:《体育概论》“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的第210页,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所谓体育强国,是指在世界重大综合性比赛的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即以竞技水平为最鲜明、最主要的标志。其实,一个国家是否成为体育强国,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其体育人口的多少,国民体质的健康状况如何,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

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
    (一)、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基本发展概况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第三次经济浪潮涌现出来的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新设本科专业之一,将原来单一的武术方向扩展为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3个专业方向。当目前共有37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设有相关的专业课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术队伍大多集中在武术理论与方法上,缺乏从人文社科的角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在目前高校30余名体育学博导中,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仅有5人,且全部集中在武术理论与方法上。而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队伍中,研究内容涉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也是寥寥无几。现有的训练理论与学校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传统西方体育理论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冲击与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开展情况
    1953年、1982年、1986年、1991年、1995年、1999年、2003年和2007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传统体育推向高潮。目前,中华武术体系渐成规模,龙舟竞赛走向世界,民族运动会定期举办,中国民族体育在实践中走向空前发展的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不断增多,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群众基础广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爱好者队伍不断扩大。
    (三)、 民族传统体育科研的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一直是整个中国体育研究领域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研究机制,很多研究也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没有形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特色。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研究方向单一、研究方法不合理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科研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学科研究方向上看: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没有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在研究内容上仅以中国传统体育,甚至中国武术为主。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数的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靠报刊文献,亲自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甚少,对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解不透,运用不熟。没有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用文化学等相对成熟的方法论对各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现实形态进行比较,因而难以得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国际化的研究成果,限制了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多功能的发挥。
    (四)、信息化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技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关系日益密切
民族传统体育在科学研究、教学训练、技战术发展、项目开发、文化传播等领域中,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使用。同时,一些新的研究技术成果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领域得到了使用,例如:现代训练理论在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中的运用;新兴电子技术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中得到广泛使用;现代体育传播媒体在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利用多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实践进行教学等。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现阶段和以后很长时期内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三、 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关系分析
    (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体育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丰富,对传承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更加凸显,要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建设体育强国战略中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发展。中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教学、竞技活动、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在整个强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的国情是一致的
    建设体育强国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的基础。增强全民族体质,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筑体育强国基础的气候已经形成。只要我们大胆改革现行体育体制中的不合理成分,切实加强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技术水平,我们国家建成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三)、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在增强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
     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动力来自民族的忧患意识,而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加之中国现代体育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极大的震撼了民族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社会冲动的结晶,无论在奥运会夺取奖牌,还是在挖掘和继承民族遗产,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
    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情况是评价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强国的标准之一。作为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民族传统体育以个体活动方式为主,兼有集体性项目的优势,在整个全民的体育活动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同一些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男女同乐等特点,符合全民健身的基本要求更具有作为全民健身手段的优势。因此,中国将与中华民族有着密切关系的传统健身体育形式推广、应用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略,是切实可行的。“全民健身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结合”这一具有创新的发展模式,对于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具有很高借鉴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目标,扶持和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容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一个重要基础,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民族传统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基础地位,广泛深入开展的全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扩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在世界体育多元文化交融的大潮中,积极参与竞争,构成新时代的世界共同文化,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新的时代得到全面振兴,以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化为基调的中国群众体育将会更加蓬勃发展,为建设中国体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志冲.民族传统体育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17-20. 
[2]  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41. 
[3]  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21(5):19-20.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66.
[5] 刘雪松.论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及其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27(4):32-33.
[6]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72-373.
[7]  李桦.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1999,19(4):25-27.
[8] 李鹏,韩佐生.论现代体育运动人才的地理分布[J].体育科学,1998,18(1):45-46.
[9] 胡小明,胡英涛,刘靖南.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7855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