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1年第2期
 
地方院校体育“轻公重专”问题的理性思考

2011/3/25 16:18:28 浏览次数 2918  

何小军;蒲西安
(四川民族学院 体育系 四川康定626001)


[摘  要]‘重智轻体’是个老问题,‘轻公重专’可以说是一个新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当前地方院校体育工作产生‘轻公重专’问题,使其部份地方院校体育工作主体地位发生暂时性错位,其症结在于部份地方院校尚不具备开办体育专业的实力所致。要解决‘轻公重专’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牢固树立以地方院校公共体育为中心、兼顾体育专业发展的思想。使公共体育真正成为我国地方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成为地方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保持地方院校体育工作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轻公重专’;地方院校;两种体育教育形态;问题

    近期诸多专家、学者在考究体育这个既特殊又存在争议的概念时,出现了一到性的观点。张峰、陆作生、熊文、任海分别在各自的论文中认为:体育实践活动的实践主体(人)“既是实践主体,又是实践客体”。其中张峰定义的体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的人体运动’[1];陆作生定义的体育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文化活动’,他认为:这个概念有着广阔的涵盖性和解释力[2]。熊文等则指出体育界定的若干维度与操作原则[3]。由此,只有不断地对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体育及其概念的理解,才能实现对本领域体育工作的深刻认识。‘大学体育’属于领域体育即学校中的体育。‘大学体育’的内容相当丰富,而原本的‘大学体育’并非包括专业体育。90年代以前对体育专业设置有国家制度的明文规定即体育专业一般存在于体育院校和师范大学。显然,体育课(历经体操课、军体课、体育课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沿革)要先于专业体育在‘大学’的生存。从我们探讨的对象来讲,则主要牵涉到地方院校中的(主要指地方新建本科学院、地方普通师范学院和高职高专)两种体育教育形态。两种体育教育形态[4]即理解为公共体育和专业体育两个方面。作为两种体育教育形态共存于地方院校中,两方面的学生都具有受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权力,两方面的教师也就必然具有承担公平教育的义务。由此,本文仅就当前地方院校轻视公共体育与重视专业体育的问题(简称‘轻公重专’)提出来并进行探讨,为使公共体育真正成为我国地方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和保持地方院校体育工作指向的正确性提供一些参考。

一、产生‘轻公重专’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产生‘轻公重专’问题的外因
    回顾中国体育的累累成果,也不能不看到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制度缺陷,导致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缺位与错位。究其缘由,与过度依赖短期的功利目标、模糊终极发展的理念有关[5]。就体育大环境、大背景下,专业体育无可非议地进入不同类型的地方院校(包括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地方师范类院校和高由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而成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使本并不完全具备开办体育专业的部份地方院校,在普遍存在诸如本、专科人才培养模式模糊、师资力量不强(数量、质量)、生源质量下降、办学经费不足、多校区管理等矛盾和问题的同时,产生‘轻公重专’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反映了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评估动态性机制执行率不强即“只上不下”的现实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工作发展,并形成诸如“打肿脸装胖子”和“一心二用”似的机会主义想法和作法。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构成地方院校体育工作产生‘轻公重专’问题的重要外因。
2.产生‘轻公重专’问题的内因 
    产生‘轻公重专’问题的内因大体可从管理结构与领导意向、教材更新换代滞后、科研光顾体育专业、两课量化评价差异等方面反映出来。
    (1)‘一套人马’是形成地方院校体育‘轻公重专’的重要原因
    地方院校体育发展如此之快,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仅就地方院校体育管理层来说,呈现出由过去的体育教研室(或归属某理科门类)扩大成为体育教学部;体育系;公共体育教学部、体育系;某某学院体育学院和某某体育独立学院。而对于既有公共体育,又有专业体育的地方院校体育管理结构的现阶段来说,其形成的是一、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之现状。其两套班子是指公共体育一套领导班子,体育专业一套领导班子;所谓一套领导班子是指两部门的统一领导。一套人马是指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绝大部份既要承担公共体育教学课,也要承担体育专业教学课的格局。无论是一套还是两套领导班子,都会导致体育管理层(领导)偏重于对体育专业的管理,而轻视公共体育的管理。因为,管理下的人马只有一套。就目前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和质量,使一套人马完全分离开来,绝大多数地方院校,特别是那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还难以做到。因此,‘一套人马’是形成地方院校体育‘轻公重专’的重要原因。
    (2)领导误导使‘轻公重专’问题更加突出
    仅就地方院校体育系的管理机制来说(含两种体育教育形态),一般是主任、书记分工协作的管理方式。主任统管组织事务(教学、科研、训练和人事等)运行,书记则主管组织(党、团、学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分管校级领导一般只是处于内外协调、保障和关心、爱护的地位。因此,地方院校体育系管理实际上体现为主任全面负责制而使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民主决策的一种机制。使其‘轻公重专’的领导意向表现为:首先,为保证学生的‘绝对安全’和解消领导应有责任的担忧,而中断常规公体活动。其次,作为地方院校一套领导班子的体育系,偏重于对系本部的管理,没有站在对全校体育工作负责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三,地方院校两种体育教育形态的存在,不仅使金费向专业体育倾斜,而且使学科骨干、骨干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场地、器材均向专业体育倾斜,首先得保证专业体育的教学需要成为目前地方院校加快体育专业发展的作法,几乎违背了‘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6]。其四,‘轻公重专’的领导意向,使其教师主观上也相对产生‘轻公重专’的表现,使公共体育处于无人问津的游离状态。错误的领导意向导致地方院校体育工作‘轻公重专’问题更加突出。
    (3)课程改革、教材更新换代滞后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它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7]。虽然,教材是国家宏观控制和地方院校自主管理的两种方式,但就地方院校教材的自主管理而言,因受‘轻公重专’问题的影响,教材的自主管理是一种缺交流、缺借鉴、缺研究创新的不利局面。不能辩证、发展的看待诸如国家与地方、校本与师本课程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把握教材的选择权和主动权的意识还很欠缺。在这方面,值得借鉴的是作为专科学校的四川阿坝师范已率先把‘藏彝锅庄’推广到体育与健康课中,成为除阿坝州以外的成都、西宁、深圳等地全民健身活动的项目,使独具魅力的现代‘藏彝锅庄’几乎成为了阿坝的一张文化名片[8]。由于地方院校体育工作‘轻公重专’问题,使地方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处于青黄不接的处境,特别是“隐性课程”所受影响甚大,因为,公共体育“隐性课程”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比试的优点,因其‘轻公重专’而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的那些非预期性的情感交流、行为规范、观念态度和磨砺价值很少获得,国家与个人利益得不到很好的兼顾。也就是说,公共体育教学的常规管理方式长期处于时而左、时而右;时而松、时而紧的模糊不清的状态之中。地方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教材更新换代滞后、教学发展举步维艰,学生反映出厌学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
    (4)科研光顾体育专业
    体育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更青睐和依赖于实践的特性,使其实践成为体育科研发展基本规律的“先天”优势。然而,客观的讲,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科研工作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特性,表现为地方院校中的绝大部份体育教师搞体育科研工作的“后天”弱势。地方院校‘轻公重专’表现在教研、科研方面的情况则是:具有实质性的规范化的教研活动形式难以持之以恒。即使是为数不多的实质性、规范化的教研活动往往也是体育专业教学管理内容多于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内容;在科研上,虽然从表面上看,对专业体育方面的研究突破较之公共体育要艰难得多,实则不然。从国家所要求和大学生所希望的普通院校公共体育来看,公共体育领域的研究难度并不比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教学也是如此)。因为,现阶段地方院校公共体育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如隐形的终身体育观的培养教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如何化解和正确面对体育健身快乐与艰苦性这对矛盾等等。公共体育实质上主要是反应学生在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式中的身体体验的效果,从而建立兴趣和养成习惯。相对于专业体育的动态变化性来说,公共体育要比专业体育的动态变化性要复杂得多,如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对双效体育类核心期刊(以九类为例)近三年来所发表的体育科研论文作比较后发现,除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主办的体育学刊外,其余期刊就高校体育中心工作方面的相关论文很少。其实,无论从上到下,长期以来,我们都清楚地方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是什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存在这种‘轻公重专’的思维惯性。其症结在于开办专业体育的实力还不足,仅从地方院校低级的体育科研氛围、意识、水平与能力就可以得知一、二,有实质性突破的公共体育运用研究还很不足。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离地方院校的需求显而易见。
    (5)两课量化评价出现差异
    首先:《纲要》通知指出,以30人左右为一个教学班为宜[9]。针对的是所有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公共体育课的类型,目前全国高校常采用:分层次型、三自主型和俱乐部型(地方院校采用三自主型的居多)。在这三类教学模式中,都集中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纲要》通知精神。因而在选项上,有的项目多则百人,在这种情况下,公共体育还得让位。其次:对体育专业理论课给予过高评价也是受扩招背景的影响。因为,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体育理论教学人才匮乏,而新进教师承担专业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还不够。其三、量化偏差误导了教师,使其教师也产生更多的功利性追求,而越来越多地失去了教师身上的蜡烛精神。对此现状,仅凭课的性质和人数来量化分配,是难以负众的。这三点是造成地方院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举步维艰的症结。使其体育管理层(领导)偏重于对体育专业的管理也就在情理之中,导致公共体育课与体育专业课的量化与分配出现差异也就不以为奇了。
3.‘轻公重专’造成的主要后果
    (1)地方院校“重专轻公”问题,尤如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的‘成就’一样,表里不一。若“轻公重专”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继续影响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将延缓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有碍于国家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2)有时有的教师私自把公共体育课交给体育专业班的学生上,不少学生因得不到优秀教师的教育与引导而产生怨言,导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态度更加极端,心理更加碎弱。
    (3)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在校原本就不高的地位,被再次分出的公体与专业之别,蒙上精神弱势群体的面纱,使从事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的工作态度更加消及,教书不教人的现象相当突出。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最终又会直接归结到承担公共体育的这部份教师身上。受损的最终还是学生。
    (4)课外活动几乎消失,而存在的则是某某社团和某某协会组织下的一些体育活动。而纯属非专业的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几乎被专业学生占据,非专业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几乎看不到应有的目标和希望。
    总之,“重专轻公”问题,无论从部门领导有意无意间,还是从实际教学、科研中教师们投入精力的多少来看,都表现出‘重专轻公’问题,其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两种体育教育形态几乎成为目前地方院校教育环境中的‘两张皮’了。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不能使地方院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悬在半空中的口号。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顾此失彼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地方院校公共体育的基本特点与地位
    作为地方院校体育工作,实际上长期受到外部‘重智轻体’这个带有普遍性的老问题和内部‘轻公重专’含有特殊性的新问题的双重困扰。但是,我们提出地方院校体育工作‘轻公重专’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指部份地方院校体育职能部门内部的组织管理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地方院校体育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作为部份地方院校体育职能部门的领导,对于认识和平衡二者关系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1.地方院校公共体育的基本特点
    ‘轻公重专’其本意主要是指地方院校公共体育中的《体育与健康课》和体育专业的《---课》之间的关系问题;公共体育的内容包括以体育与健康课为核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内外、校内体育文化生活。两种体育教育形态的本质区别在于:公共体育是以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为本,重在一个‘炼’字,这是作为当前公共体育的核心——体育与健康课的发展趋势;而专业体育则以全面学习和掌握体育实践技术、技能和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为本,重在一个‘学’字。简而言之:‘炼’是以身、心健康为目的;‘学’是以获得知识、技术为根本,或者说是获得指导他人锻炼身体的本领。“学炼”成为二者的结合点,彼此又有所侧重。也就是说:“学炼”过程同时具有获得增强身、心健康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公共体育更加贴近于体育新定义的范围。对于地方院校公共体育的特点来说,“健康第一”的服务思想人人皆知,它已不在是特点,而新的特点在于:其一,它是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为,社会文明进步使其体育生活实实在在地逐渐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体育及其体育文化正成为世界性的语言,体育精神和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我们没有理由轻视这一文化现象。地方院校公共体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体育文化和感悟体育精神内涵;其二,它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教育。因为,体育操作的特殊性保证了自身的健身功能。体育实践可以把知识、能力、情感、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公共体育及其课程天然地成为了实践教育的实验场与内容;其三,它是具有修正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和培养良道德,紧紧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相联系在一起的教育。
2.地方院校公共体育的基本现状与地位
    据有关资料报道:[10]有些西方大学虽然表面上没有体育课程,实际上却被良好的基础(中、小学已奠定了体育的基础)和形式广泛的培训机构所替代了。就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的体育行为是有差别的,经济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行业中不是有“谁能说服大学生自主坚持参与跑步,这才算是本事”的说法吗?也有诸如“也谈为什么12年体育课我们教不会学生什么”以及“体育课程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等此类的疑问与反思。我们学生的体育观念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且经济能力也还难以承受,那种“花钱买体育促健康”的观念还很淡薄。中国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基础的现实问题,使大学体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承担起“公平体育”的责任与使命,这是中国地方院校体育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而就在这特殊性和重要性的当口,参杂体育专业的重负,地方院校公共体育能发展得好吗?难怪当前大学生直截了当地回答我们的追问时说:‘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说明地方院校公共体育所处的尴尬境地与‘轻公重专’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也不排除‘重智轻体’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地方院校两种体育教育形态是极其鲜明的。如果能把公共体育的工作做到最好,就可能会有更多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体育生活的倡导者、生力军和楷模。专业体育的发展前景才会更有生机,反之。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体育实践人口的增加远比体育管理和体育服务型人才的需要会更加迫切。因为,前者面对健康问题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在体育(公共课)中,活动的主体和活动的对象都是人自身”[11];“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统一获得了它最真实、最完善的存在形式”[12]);而后者的客体是直指体育实践人口,它只能是一种落后于前者的被动姿态的职能配套工程而已。如果没有一支庞大的体育实践人口的存在,体育管理和体育服务型人才即这些‘配套工程’又有多大用处呢?从体育强国的角度讲,从事体育运动实践人口的多少要比从事体育管理和体育服务人口的多少更能说明问题。也就是说,学校公共体育真正所需要的是公共服务系统,其中体育设施、体育行为和体育意识即公共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社会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央7号文件[13]给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体育发展指南是重点抓学校体育。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正如胡小明先生在《体育发展新理念》一文中所言:‘我们要青少儿体育以学校体育为主干,却又不能等同于学校体育。一方面是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大批青少儿离开了学校;有相当部分不能进入各级学校的青少儿,属于更需要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体育权利缺失群体。另一方面,青少儿以学生为主,有不少体育活动是在校外和假期进行,学校难以包揽学生的全部体育活动’[5]。正因为如此,我们原本能搞好的地方院校体育工作反而出现‘轻公重专’问题是万万不该的。体育与健康课是地方院校各学科的基础,包括体育专业在类(比如体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也离不开学校公共体育活动),地方院校可以没有体育专业门类,但不能没有体育与健康课。只要有地方院校,就有体育与健康课;只要地方院校有体育与健康课,就能反映中国地方院校体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而体育专业在有些地方院校的继续,将构成对这些地方院校公共体育或是间接的,或是直接的负面影响。这是我国体育教育基础在各阶段表现非强势现状所决定的。因此,在地方院校体育工作中,公共体育地位应高于专业体育地位。

三、结语
    有时问题的提出比问题的解决还要重要。本文提出地方院校体育工作‘轻公重专’这样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地方院校体育职能部门的注意;我们提出公共体育是地方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并非反对体育专业在‘地方院校’中的存在。面对当前我国地方院校大学生体育基础、体育行为和体育观念等方面的不尽人意,正是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体育长期处于非专业化、非正规化教育教学的真实反映,急需热爱终身从事中小学体育工作的体育教育专业方面的合格人才,更需要体育学学科的建设发展。而地方院校两种体育教育形态同时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没有,如:地方院校专业体育为公共体育提供有效的技术和精神支持;而公共体育则为专业体育搭配较为理想的实习实践平台。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并牢固树立以地方院校公共体育为中心、兼顾体育专业发展的思想。使其公共体育的文化性和实践性特征得到充分发挥,努力实现公共体育课程娱乐性与艰苦性、健身性与终身性的统一,传颂公共体育课程艰苦性背后的人类理性追求。这是我国当前地方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得以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产生和形成地方院校体育工作朝着健康、和谐方向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张  峰 体育是什么:本体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百家论坛 2010年第5期
[2]陆作生 我国体育概念的界定[J]体育学刊 探索与争鸣 2010年12期
[3]熊  文 沈 韶 李荣芝 体育是什么?——关于体育界定的若干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年ll期
[4]彭庆文 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月
[5]胡小明体育发展新理念——“分享运动”的人文价值观与青少儿体育发展路径[J]体育学刊 探索与争鸣 2011年1期
[6]联合教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一条[K]1978年
[7]潘懋元 王伟廉 高等教育学[M]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7页
[8]庄春辉“藏羌锅庄”是阿坝的一张文化名片[J]西藏研究 2005年第2期
[9]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Z](2002年8
月6日)教体艺〔2002〕13号~通知中的第十八条
[10]彭庆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行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S]~洛阳“2005大学体育论坛”归来有感
[11]任  海 论体育现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 第23卷 第4 期278页
[12]惠  蜀 体育哲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2年62页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N]2007年5月7日(简称中央7号文件)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8396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