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1年第4期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2011/6/23 10:44:26 浏览次数 5399  

马连鹏 ;满鹤楠 ;肖涛;陈丽霞
(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运用文献调研法、专家访谈法、调查访问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发展的意义、环境状况以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其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体育与城中村环境双边互动的发展思路,考虑从体育以外的社会环境“借力”以及利用体育手段服务社会健康文化环境建设两个方向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城中村;体育文化;文化整合;干预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则是一个普遍现象,城中村当中的社会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1]。加快城中村改造,从各方面促进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的社会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开展了“全民健身运动”,“阳光体育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一系列健身活动。“城中村”既有别于“城市”,也有别于“农村”,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其健身活动开展的如何,如何在“城中村”这一特殊区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用体育文化建设影响并提高“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达到城乡文化共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回顾及发展城中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西安市(即古长安城所在地)是中国古代十三朝都城,历史上这座城市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西安市的历史文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目前,西安市正在实施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建设,西安市的市区规模也在迅速扩展。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都看到了很多问题,其中城中村现象及问题在西安市的大量存在是比较突出的。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2][3]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从地域角度上讲,“城中村”属于城市的范畴;从社会性质的角度上说,仍保留了传统农村的因素。“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口杂乱,“城中村” 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4]
    由于城中村实行的是与城市脱节的农村管理模式,其本质为传统的农村社会聚落,外来流动人口众多,组成十分复杂,管理不到位,规划建设混乱,易滋生各种社会问题,成为违规犯罪场所。如成为:恶性社会治安事件的高发区,恶势力和黑势力的游击区,吸毒、贩毒人员的根据地,超生“游击队”的避风港,卖笑买欢男女的“大观园”,无牌游医的大本营,假冒伪劣产品的大作坊和大仓库等[5]。
    城中村在土地利用、景观风貌、社会结构、文化特征、规划建设及社区管理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与矛盾,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塌陷带”,严重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已引起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5]。社会各界都已认识到,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实施城中村居民生活的全面转型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城中村的文化植根于当地农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地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人口密度高,人口规模大,农居混杂,暂住人口超过村民,构成复杂,致使现代都市文化、外来文化大举进入,与原先存在的本地农村文化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形成特有的亚文化现象。[5]
    同时,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城中村人口向城市居民的转化在文化素养与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上需要有深刻的转变与提升,城中村社会生活生产方面的服务与管理有待改进提高,城中村文化生活组织、设施与投入需要得到重视与有效支持等。这些都是西安市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其中,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是世界公认的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帮助和提高郊区城市化社区的人口素质、身体素质、生活素质也是郊区城市化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城中村居民也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社会提供多种方便惬意的游乐园、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文化宫等场所,以便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提高城中村居民自身的生活质量。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部分,它对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竞争意识、拓展“开放”的视野、丰富充实情感生活、培养良好的素质以及培养良好的家庭和邻里关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它的发展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可以肯定的是,城中村的体育文化生活将在城中村城市化方面扮演着特殊而又重要的角色。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完善街区的组织管理功能,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在丰富村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城中村真正融入现代化大都市、城中村村民真正成为现代化都市人找到一个积极有效的切入点。
    城中村”的居民有市民,有村民,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如外出务工的,有学生等等,居民身份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城中村”的体育文化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加强“城中村”的体育文化建设,另外,可以促进“城中村”的和谐发展。
    我国在城市、农村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文化建设,但是对于城市夹缝的“城中村”这一特殊地域来说,由于其居民身份多样,来源复杂,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当然,在“城中村”开展体育文化建设会有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也会产生许多新困难。这些经验需要总结、升华,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因此,在体育社会学领域,研究和探讨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策略,是顺应西安市的城市发展需要,对于促进西安市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来看,急速的城市发展所形成的粗糙的郊区城市化社区,管理体制、观念、设施、生活方式的不足,造成了这些社区在群众体育及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一些困境。从西安市郊区城市化后的现实状况来看,正面临改造的城中村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农村管理模式,这与置身于城市郊区的村民所面临的新环境产生冲突,出现了从地域角度上讲已被纳入城市范畴的局部地区,其社会属性却仍属于传统“农”村社区的矛盾现象。在城中村里,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也相应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农村居民实际参加的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很有限,很多时候是被排除在城市社区健身生活之外;二是城市的社区体育管理组织极少主动渗透到郊区城市化社区,包括城市的健身场地、基础健身设施等等。加上城市社会体育管理组织能力本身较薄弱,因而造成郊区城市化社区体育组织“困境区”,成了城市全民健身工程中的盲点。
    目前西安市的城中村多为被动城市化的郊区农村社区,在文化观念、社会关系上都保持了村落社会的特点,社区人口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职业技能较弱,在从乡村型生活方式转入城市型生活方式进程中表现不适应状态,健康健身意识淡薄、健身知识严重缺乏,加上村落社区中传统、封闭固禁的观点,造成郊区城市化社区大多数的居民不习惯走出家门参与公开的健身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处于沉闷状态。还有一些城市化社区竞争力更差,又缺乏正确社会价值观,是一些带有深刻农村模式的落后社区,这些社区居民在不从事农业生产后并未真正地转化为市民,往往依靠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部分居民生活陷入贫困,无法激活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与健身行动,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未曾开展。
    郊区城市化社区在土地被征用后多用作建筑用地,由于政府管理力度不够,城市规划不到位,用地功能紊乱。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混杂一起,建筑杂乱无章;社区居民也乱搭建筑、乱拉线路、乱扔杂物,失去了以往农村本属清新的田园生活环境。社区居民没有安全完整的健康健身场所,社区群体体育活动无法开展。同时,这些社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多处于矛盾状态,无法配备完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规定社区必须有的基础健身设施也无法保证。 比较明显的是西安市“城中村”社区缺乏必要的健身场地与健康娱乐设施,严重阻碍了郊区城市化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另外,外来人口成份比较复杂,在给城中村带来丰厚的房屋租金收益的同时,也给城中村的治安和管理带来了严重问题,“黄赌毒”以及各类恶性事件屡禁不止。如何组织管理和引导外来人员能够接受和积极参与适当的体育文化活动而解除“黄赌毒”的庸俗娱乐活动,是城中村和谐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值得借鉴和重视的。
    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骨干队伍较少城中村居民居住分散,作息时间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人员组织管理,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就很难开展起来。城中村居委会中文体专职干部数量不多,同时城中村的体育骨干尤其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很少,这样就形成了上不能联系政府主管部门以获取信息和政策,下不能组织管理和指导西安市城中村地方街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不利局面,极大地制约了城中村体育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其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要求。此外,还存在缺少必要的体育经费投入、缺少必要的政府指导以及法制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

三、解决城中村体育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是西安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想方设法发展西安市城中村的体育文化,并在广大居民当中提倡和推广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于推动西安市的国际大都会城市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的现代西安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动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结合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发展的基本社会情况、现实问题来提出具体要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体育以外的社会环境以及体育内部的可操作手段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需要对西安市城中村的社会生活进行“文化整合”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不仅包括了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社会的进步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城市中的人是否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着,能否适应现代化城市的脚步。市民是现代社会中城市的主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形成往往与这个城市的市民的素质等因素成正比。然而往往人们只看到城市物质层面的发展,只关注于多少座高楼大厦在多长时间内拔地而起,新修了几座立交桥,交通是否改善了,城市的物价怎样,也只关心城市内的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情况等问题,但是对城市中的“市民”是否具备了符合现代城市的素质却相对认识不足。因此对于能否塑造符合现代城市的“市民”是改造城中村和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
    本质上,城中村是“市民城市社会中的农民村”,作为一种生活制度和社会关系网络,其终结过程要比作为职业身份的农民更加延迟和艰难。因此,城中村改造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而且也是包括村民生活方式和现代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社会改造。必须建立新机制,采用新模式,进行全方位的物质、制度和社会文化建设。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城中村的居民身份发生了变化,正是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角色冲突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角色冲突同时发生的还有文化冲突。 
    传统改造往往急功近利,期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城中村居民完成其自身的城市化,事实上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需要很长时间,绝非获得一个市民的身份就可以完成自身的城市化。同时在长期的二元制度下形成的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城中村存在现代都市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冲突,渗透在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化整合是解决文化冲突和角色冲突的关键。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对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整合。让城中村居民和居住人口成为现代市民,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健康街区社会生活。
    从制度文化的层面来看,由于户籍和体制的分割,城中村虽然身处于城市当中,却形成了与城市主流文化不同的亚文化,亚文化的主体就是城中村的村民和更多的“异地”流动农民。因此,人口规模达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并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地区,仍然是农村建制,不能完全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转化。所以,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畸形的社会制度首先要改革。推动城中村人口向现代社会市民转变。
    从精神文化来看,城中村在生活方式、心理认同、价值观念都和城市有很大差异。在生活方式上,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单调,重视情感生活,这与以业缘关系为主导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也正是从心理上无法认同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在价值观念上,城中村居民对于集体的认同感大大高于城市居民,其价值取向的集体性显得也颇为浓重,并且利益目光较为短浅,对于看得见的利益和眼前利益看得尤为重要。另外,由于传统的“土地情结”使得城中村居民形成了乐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格特征,这也与城市文化显得格格不入。 
    针对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的差异,需要对城中村居民进行城市文化宣传和学习,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就是做到移风易俗,使城中村的变化在文化软环节上也得到深刻改变。作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促进社区健康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和促进共建和谐城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西安城市历史的原因及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其城中村问题有其突出的特特殊。因此,在西安市城中村发展体育文化需要全面认识其中的基本情况,然后对症下药,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通过对一些已有方案的比较研究及分析,结合西安市的实际情况,如城中村的居民关系当中存在着众多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主间、客间、主客、校民、政民、商民、警民等关系,从中可以寻找到一些开展工作的切合点和思路。
    1、加强主间互动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完成移风易俗,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改变原有的村落文化主体意识为城市社区文化主体意识,改变固有生活方式。在促进城中村居民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加强共同参与,推进互动发展,让体育健身消费比例不断扩大惠及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大力提倡和鼓励各种居民健身互动模式的发展,拓展健身组织、协会、网点的发展,让积极健康的体育健身娱乐文化在居民间植根,并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起到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
    城中村人口之间的社会关系虽然比较复杂,但也有着其固有的社会凝聚力。特别是城中村本地居民之间,由于世世代代的生活环境的沉淀,传统的交往方式保证了人们以家庭为单位的沟通方式,比如村东离家有事村西张家必定会知道等,这是有别于城市社区中同栋住宅楼里各家互不认识的情况。在保持这种人际关系纽带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利用其为体育文化的拓展服务,以西安市南郊长延堡村为例,城市化改造之后,原有的居民间的人际关系依然存在,人们经常结伴来到当地的陕西师范大学校园里进行健身活动,篮球、游泳、羽毛球、足球、散步、健身操、太极拳等固定的成员,时而也有新成员介入。这种结伴而行去健身的现象不仅加强了身体锻炼,也有利于人们之间的生活文化的互动沟通,无疑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形式值得提倡。
     2、客间互动
    城中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也必须考虑到外来人口的因素,为其服务。促进外来人口形成以健康的体育健身文化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改善其生活娱乐环境,对于提升城中村的社会文化品质有着很好的作用。
    西安市的城中村外来人口的居住少则三两月,多则几年甚至上十年,因此,外来人口的生活习性及质量是西安市城中村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营造开放和谐的西安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如何考虑并保障这些外来人口的因素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情况。
    当然,外来人口居住当地也有很多规律性,一般情况下,外来人口总是根据老乡介绍而入住某城中村的,同村外来人口相互之间总有着一定的联系,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是一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在向城中村外来人口推广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客间互动”这一因素。要积极拓展服务于外来居民的体育文化活动,让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植根于城中村的外来居民,让其在健身娱乐的过程增进交往,互通业务,健康生活。目前,西安市城中村比较典型的体育娱乐场所有舞厅、桌球室、棋牌室等,确实还非常有限,而且层次比较低,其健身形式和心理与本地居民还有着很大的差异,着力于引导外来人口心理的本地化,让其认识到他们是西安市社会发展的基本成员,增强工作自尊心、提升生活信心和改善消费心态,远离“黄赌毒”等不良生活习性,这里面也需要外来居住人口之间形成一种自律的影响力、互相监督、互相帮抬,努力在人群中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
    3、主客互动
    当地居民应当改变原有的歧视外来人的态度,在当地举行和举办健康的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的时候,应以城中村社区为单位积极开展开放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使之成为城中村社区居民营造和谐社区生活氛围的良好形式和健康习惯。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健康社会生活片习惯的滋生空间。比如,房东经常邀请自己的方可参加篮球赛、桌球活动、健身舞蹈活动等,增进本地居民与“客家”人之间的互信互爱,以尊重人格平等和彼此守望相助,消除文化障碍与心理隔阂,努力打造外来居住人员在西安的精神家园,这对于城中村居住环境周围的健康生活环境的建设很有好处,对于社区的安定团结有好处,对于城中村社区的体育文化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4、校民互动
    学校具有举办友谊赛交流、体育健身指导帮助、场地共享、活动组织的规范化服务地方方面的众多优势。以南郊为例,南郊大学比较多,校园环境幽雅体育场地设施健全,可以积极推动校园体育设施向当地居民的开放。也可以当地政府做牵头,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的场地器材、专业人力资源和组织比赛的各种能力,积极开展各种面向城中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与地方的沟通,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生活环境的提升。
    前期,陕西师范大学在送体检下乡、送体育课程下乡、送体育表演下乡等方面就起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这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培养居民的体育健身热情,普及健身娱乐知识、培养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都起到了良好的典范作用。
    5、政民互动
     城中村村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村民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文化活动,是改善和促进城中村体育文化生活、繁荣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提高城中村村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和城中村居委会显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政策引导滞后是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提高村镇领导者的体育文化素质。组织人事部门应注意对村镇领导的培养,提高基层领导的素质与工作效率。很多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地对城中村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文化水平和管理素质是非常有效的举措。
    市政设施应及时配套。改造后的城中村村民应该享受和其他市民同样的待遇,其中体育健身娱乐场地设施等基础系统应同时纳入市政管理范围[6]。物业管理要切实保障城中村改造开发后的新社区的安定团结、干净整洁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正常进行,使原城中村的村民们真正享受到由“村民”向“市民”转化后在居住、生活方面的待遇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体育健身娱乐文化进行宣传。宣传健康的生活理念,树立居民高质量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宣传车等形式,或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村民中去,耐心宣传体育生活方式和健康投资的意义;建议通过大众传媒更多地展示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同时各村根据本村具体情况组织各种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举办友谊比赛,进行公益性培训和免费教育,组织公开的群众性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把对于外来居住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其中。
    6、商民互动
    推动城中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商业介入并提高质量,如扶持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健身娱乐服务项目在城中村的发展,让商家有利可图,让商业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活力。其中积极开展体育特色文化节活动、举行体育健身会馆推介会、体育产品商家促销展示和文体用品展销会、青少年攀岩大赛、传统游戏大赛、飞镖大赛、篮球定位投篮大赛、足球定位射门大赛、协力夹球跑比赛、趣味运动会等等,都是商民互动可以参照的办法。可以考虑到一些福利措施向城中村倾斜,如在西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可以想城中村居民发放一定数量的赠票进行观赏或进行免费的体育参与体验。
    商场也可以针对体育健身娱乐产品推出优惠活动,如举办社区大秀场之“我们爱运动”系列活动和文化体育用品展销会,参观券由组委会办公室印制并免费发放。展销会上可以设置综艺晚会,有歌曲、舞蹈、音乐剧、跑酷、说唱,集各种表演形式于一体,可以组织“爱心总动员”、“才艺总动员”、“玩具总动员”、“科普总动员”等活动,涉及动漫、跆拳道、轮滑等表演活动。让广大爱运动的居民可以在这样的展销会上感受体育、共享欢乐;还可在展销会上设置“爱心奠基未来”慈善竞拍活动,筹得的善款将会资助特困、低保、残疾家庭的儿童参与体育健身与娱乐。
    7、警民互动
    践行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警民互动活动,积极推介和引导居民参与健康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活动,这是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一种好思路、好方法,这对于改变“黄赌毒”三俗陋习,加强同警民沟通联系营造“警爱民、民拥警”的良好氛围,增进地方社会治安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关键在于积极主动、警民互动、争取感动,必须主动适应透明、开放、信息化的时代要求,牢固树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推动走访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在警民良性互动中密切警民关系。作为国家机关执行警务工作应积极转变意识,加强服务意识,转变强制为沟通,加强现场办公与沟通,在利用强制手段打击“黄赌毒”的同时,积极开展现场教育与引导,推荐城中村居民参与健康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增强居民对于不良社会生活习性和非法活动的抵制意识。
    可积极发动警种“唱戏”的创建活动,积极利用体育“搭台”,进行警务唱戏。创建活动中,社区民警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签名活动、宣传教育互动形式(如知识竞赛、联防比武),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学校师生代表以及民警家属,举办“警民一家亲”体育友谊比赛,可以通过篮球赛、乒乓球赛、摔跤等等友谊比赛,组织城中村居民群众和民警同台竞技,这样在积极拓展警民互动互信渠道和共增感情的同时,还有利于居民接受治安教育、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群防群治的自觉性。

(二) 要以人为本,从政策、经济、组织和行为上实施干预,使得城中村群众健身文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服务于城中村的居民生活
    1、加强重视和调研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城中村”人口杂乱,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太差。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其健身活动开展的如何,如何在“城中村”这一特殊区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用体育文化建设影响并提高“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达到城乡文化共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形成了许多传统文化,当代的城市化进程凸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许多矛盾,研究以西安市“城中村”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现状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体育文化发展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城中村”既有别于“城市”,也有别于“农村”,该特殊地区的居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随着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为了促进“城中村”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实际的考察与研究,摸清实际情况,寻找核心问题,为完善我国居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对于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发展方面进行研究必须着眼全局进行系统研究和跟踪研究。利用科学的方式调研,要对西安市“城中村”居民体育健身现状(包括“城中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经费来源、居民健身情况、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体育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体育竞赛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参与体育健身的人群分布、体育骨干队伍建设等)、“城中村”居民参与体育健身影响因素、“城中村”体育健身组织与制度建设、“城中村”的体育特色活动、开展“城中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特有的东西南北郊的区域性差异以及对策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如此才可以做到相对科学的认知西安市城中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具有科学意义的对策建议。
    2、加强城中村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促进体育文化在城中村的积极发展
    改革城中村体育文化生活的管理机制。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废弃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实行社区化管理模式,加大城中村各种保障制度建设,使得城中村居民能够在制度层面和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加强城中村居民城市文化认同感,以社区为主体,各种非政府组织作为辅助,努力改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认同城市文化,重塑城中村居民的价值观念,增加市民与城中村居民的互通,增强两种文化的互动,完成文化整合,实现人的城市化。同时,还需要加强部门间的管理协调,比如社区管委会、公安、工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应当协同作战,相互配合着将城中村改造成为设施制度健全的城市化社区。如果这些体育外的社会建制发生改变,将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城中村体育文化生活的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随着城中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与改革,变村队管理模式为街道社区管理模式,就可以有组织的鼓励街道办、妇联、老年联合会等积极开展文体娱乐活动。
    3、加强教育引导
    针对城中村的居住人口结构,人们的健康意识有待改善,健康投资教育还有待加强,利用多种多层次教育宣传形式推广人们对健身活动的认识,组织不同形式、不同趣味群众性体育活动。郊区城市化社区居民刚从农村村落转型入市,对其体育活动内容,可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居民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如秧歌舞、健身操、舞狮舞龙、龙舟比赛等项目,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鼓励其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竞争,培养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积极开展健身知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讲座,帮助居民提高健身意识、体育素质和文明程度,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度过余暇时间,增加对社区体育组织的信任感和凝聚力。扩大宣传,社会舆论和传播媒介则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宣传和社会舆论,可以缩短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加大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另一方面还能够形成一种社会化的体育心理和气氛,从而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朝着健康文明化的方向发展。
    再者,必须加强社区体育的法制化建设,这是保障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为此,应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地理区域特征,并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同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全民健身执法工作,完善执法监督和法律服务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居民的体育权利,另一方面也使城中村的社区体育文化管理纳入法治系统工程之中。
    4、加强制度供给
    在制度、场地设施、甚至经费方面还必须给予体育文化的发展以必要的支持。城中村的人口密度高,居住规模大,而且外来暂住人口的比例常远远高于本地人口,这些外来人员在来源、经历、文化素质和从业动机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有的人口构成使得城中村不可能按照一般城市社区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来规划和发展自己的体育事业,而应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来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使所有的人都能够从中受益。对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管理使用和维护这些场地设施,这是城中村体育活动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保证。体育经费是保证体育活动开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城中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条件,其集体经济相对来说是较为富有的,适当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应该不成问题。同时,应该充分挖掘各种潜在力量,寻求政府支持,寻求企业、个人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
    5、加强经济投入
    增加健身路径资金的来源渠道。从投资来源看,路径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体育公益金的提存部分,彩票发行情况越好,提存越大,用于实施路径工程的资金也越来越多。要积极筹措引导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体育彩票的资金不能承担全部经济责任。它是示范性的、导向性的,引导社会的投入。要尽量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因此路径工程的投资体质应该是由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走向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体育彩票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政府应当通过各个广播媒介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运动,吸引赞助商,为健身路径争取更多的赞助金。
    6、加强健身组织建设
    城中村也不乏出现一些群众自发性的健身组织,但有待引导和扩大。积极提昌和扶持郊区城市化社区群众自发、自主性群众体育活动,建立社区体育组织和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协调关系。对郊区城市化社区的体育活动中出现的自发性群众体育活动或晨练点,无论规模大小,城市社区体育组织都应给予积极的扶助和关心,尽可能提供物质与体育指导上的支援,帮助建立起固定的群众体育活动点和晨练点。  
    7、加强辅导队伍建设
    体育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城中村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的发展,对城中村体育文化生活的组织开展和顺利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或个案,在工作中定期、不定期对城中村居民进行体育生活方式的教育与培养,让“村民”以新的“市民”角色形成相应的现代社会市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模式,提升生活质量。这对西安城中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积极使用各类指导员来健身路径指导,为广大健身群众服务,有效利用体育人力资源,聘请在校体育教师、体育系毕业的学生以及体育系高年级学生来健身路径指导,也要重点培养好健身点管理所需的管理人员和器材保养维修人员[6]。
    8、促进健身活动的开展
    加强城中村体育文化生活的组织与开展 。利用多种形式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强调行为矫正和可操作性,改变城中村中大量存在的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生活方式现象,加强健康教育,并积极努力的促进体育生活坊的有效推广和深入民心。可以组织家庭对抗赛、各年龄段对抗赛等比赛形式,这样既宣传了全民健身运动又使参与的居民得到了体育锻炼,又可以促进社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朝着协调文明的方向健康发展。郊区城市化社区也可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体活动,如组织搬砖、挑沙等特色比赛等,加快群体活动的发展,将社区体育融入居民生活之中,彻底改变郊区城市化社区体育活动滞后的局面。
    开发健身娱乐场点(户内、户外都应有体现)。政府部门职能应给予郊区城市化社区足够重视,争取投资并建立起社区内必需的健身专用场地和设施。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在努力适应不同人群体育需求的同时,保障低收入人群有最基本的体育服务和区域体育的共同发展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城中村的规划建设中,应加大力度增加和改善如健身路径、体育场馆和文化广场等的体育设施建设,以保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体育活动的需要。由于城中村寸土寸金,扩建体育场馆设施无疑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可能地平衡这种利益冲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居民的长远利益,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城中村内和附近的学校以及少年文化宫等的各种体育设施资源,来满足居民群众对体育的多方面需求。目前城中村内大多数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平时通常都不对外开放,仅限于学校自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既能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课余活动,又能弥补城中村体育场地不足的缺陷,在理论及实践中都有待研究和解决。
    因时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项目根据西安市城中村的客观情况及其民风民俗,利用节假日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活动和比赛项目也应以居民喜闻乐见的项目为主,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龙舟、拔河、棋类等。在那些设施条件较好的城中村,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创造条件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可以鼓舞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体育活动的长期顺利开展。同时,在居委会建立健全专门的体育机构,任命专职的体育管理干部,建立街区体育中心,建立如龙灯会、狮子灯会、武术会、龙舟会等的体育会所,加强对城中村社区体育工作的领导,实施体质检测,推广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等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西安市城中村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而这些措施也都有待于在实践中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9、重视科学评价体育文化对于西安市城中村生活的影响作用
    城中村的改造是长期的任务,城市改造与和谐社会的建造的核心是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说到底是所在地人口素质、文化习性、生活方式的改变,目的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中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改变城中村人口的生活方式,提升其生活质量有着很好的作用,如何观察和评价其效果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对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的推广与促进进行合理的评估与跟踪,以利于继续开展工作。

四、结束语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大众体育主要目标是大众体育普及,全社会体育意识增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到占总人口的40%,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因此,推出有力对策积极开展西安市城中村的社区群体活动,调动城中村居民的健身积极性,建立起社区居民有认同感和情属感的群众体育生活,促进体育文化生活的积极健康发展,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是西安市城中村城市化改造过程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城中村体育文化开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注重的是从体育文化整体与城中村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始终认为,不可能奢望仅凭体育的单方面作用来完成城中村的改造;但是,如果在改造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快城中村的体育文化建设,普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村民的科学健身意识和健身热情,不断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生活习惯,使体育在城中村内涵式发展所产生的文化和意识的冲突中成为一个有效的连接点,这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毕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李玉军.“城中村”问题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3):68-72.
[2]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01).
[3] 我国“城中村”现状及形成原因[EB/OL].http://news.9ask.cn/fcjf/tuijian/201012/987812.shtml
[4] 张鹏程.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 2009 .
[5] 冯维波.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现象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3):100-103.
[5] 冯维波.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现象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3):100-103.
[5] 冯维波: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现象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3):100-103.
[6] 厉鼎禹,李习友,刘维清. 走中国式的发展农村体育之路[J]. 福建体育科技, 1996,(01) .
[7]  杨长明.长春市全民健身路径的设置及使用调查研究[D].吉林大学, 2010-05-01
[8] 于文忠. 小康社会下江苏金坛后阳镇农民体育消费与体育健身的研究[A].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
[9] 李娟. 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以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为例[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 .
[10] 蓝宇蕴.城中村:村落终结的最后一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6).
[11] 房庆方,等.城中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J].城市研究,1999(4).
[12] 蔡菊英,刘琦,赵淼. 农村体育健康发展的新思考[A]. 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 .
[13] 林青,林伟君.日本社区体育体制对我国社区体育建设的思考[J]. 巢湖学院学报,2006,(03) .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3370951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