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1年第5期
 
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9/15 17:20:33 浏览次数 3982  

王宝莹,张留杰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被进一步确定,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等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可以说,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理论方面带来了很多新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的建设。但是我们需要客观的评价和审视新课标所带来的理论层面上的创新和发展,一些旧的、新的问题和弊端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并与新课标指导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相结合,从这个角度讲不但没有促进教学的完善,反而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本文主要立足于实习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实践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较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 新课标;课堂教学;弊端;建议

引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等,从总体来看课程改革更多的强调是学生的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而没有更多的关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教学问题,过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和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于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缺少关注。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很多困扰着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仍然在制约着教学实践,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否可以实现;过多的强调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否有利于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技能的获得还是兴趣的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这些问题,并且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寻找最佳的解决途径。

一 体育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体育课堂教学“运动技能学习”与“学生兴趣培养”的争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强调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较为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可以理解为通过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学生运动兴趣的之间的关系问题争论颇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学校体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学生掌握更多运动技能,才会有对体育运动参与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他们同时认为学校体育更应该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只有掌握了运动技能,学生才会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地学习和生活态度,因此,他们强调学校体育培养的目标应该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不应该过度的关注学生的兴趣。另一种观点认为,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认为只有学生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他们同时认为,如果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会扼杀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从以上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还是尊重学生的体育兴趣,哪一个对于增进学生的健康更加重要,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更应该关注哪一方面成为争论的焦点。从这一争论中,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新课标在体育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的弊端。其实,我们更应该要从两个方面审视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因为,运动技能与体育兴趣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运动机能的学习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适当的掌握和较为熟练的运用几种运动技能,这同时又涉及到了兴趣的问题,因为学生如果没有参与的兴趣就不可能去学习运动技能,也就不可能增进身体健康。怎样做到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运动技能,是不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因为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缺乏对几乎所有运动项目的参与兴趣兴趣,新课标从较高的层面上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的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2. 新课标下,教师难以实现新的角色定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教书匠”的角色,适应新的课程模式对自身的要求,我们了解,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能力,人们希望教师不仅仅作为课程的传递者,还要能够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处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传统的“教书匠”变成新课程的制定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为我国现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教学能力不高,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教学思想之中,教师没有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因为在教学中,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教育目标也发生改变,师生关系和评价体系必将发生变化,这样改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阻碍因素较多,最重要的限制因素是教师工作量的增大。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习惯似的的称为“放羊式”,学生对体育有兴趣,但是,对体育课没兴趣,这一尴尬的局面至今仍然存在于很大一部分学校。如在大部分的学校,广播操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僵硬的动作,枯燥的重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排斥广播操,但是学生广播操的成绩却要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挂钩,所以,出现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要建立在扼杀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之上。教师怎样去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至关重要,怎么样转变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课程的传统观念,新课标中缺乏实践层面上的指导。学生对体育课堂缺乏足够的兴趣,新课改无法提高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已经实施的新课改,多数学生仍然持迷茫态度。素质教育以来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给学生娱乐身心的时间和机会,但是,我们客观的评价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十余年,学生至今学业繁重,很多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每天还要为繁重的作业担忧,从国内学校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来看,新课标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由于受素质教育的影响较大,学生对新课改缺乏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中小学教师本身对体育课改就已经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在实践中,他们更不可能去积极地配合,此外在体育课堂,新课标只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系统的讨论了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片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远远不足。

3. 女生群体与弱势群体远离体育运动。
    中小学体育课堂,对女生体育课堂的参与问题缺少关注。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大一部分女生远离体育运动,部分除了生理原因外,其他一部分女生缺乏对体育价值功能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中学是学生学业最为繁重的学习阶段,在体育课普遍不被重视的环境下,体育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对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教育,使学生很轻视体育,简单的认为体育只是简单的“玩”,在老师的误导下,很多学生,尤其是女同学会认为在学业的关键阶段,是不应该“玩”的,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在自由活动时间,男同学在把握难得有限的时间,参加运动,而女同学居然在树荫下背英语单词。除了对体育价值功能认识不足使部分女生远离运动外,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必须客观面对的是,大部分中小学校对体育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存在不足,很多体育项目不适合女生,如:足球、篮球等,甚至在教学实践中连最基本的三大球都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而对于弱势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我国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在笔者的教学实习中很明显,在很多学校,广播操比赛或者是校级运动会很多身体上或生理上有缺陷的同学,由于条件的限制远离体育运动,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扼杀了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关于问题解决的几点建议
1. 使学生具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机会
    相比我国学校体育课标,美国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笃守过去的单纯的一般发展,比较理想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依据不同的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给予的课程内容中有所选择,使学生自己学会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进行自我调节。
2.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分组,按每组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体育教学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时,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对小组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提供实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然地形成合作学习动机、自发地提出合作学习目标,自主地决定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调动女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
    加快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设计灵活性,是提高中小学女生体育兴趣的关键 灵活的课程。设计不是仅仅通过男女生不同的体育项目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 具有游戏性质的、符合中小学女生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以学生兴趣为指引,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将教学内容设计完整是提高中小学女生体育积极性的关键,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积极应用课程设计的灵活性这一原则,从广大女生的个人兴趣出发科学的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标准。
4 关注体育课堂存在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形式,大部分是与正常学生在一起进行自主活动,他们大多希望自己能和正常学生一样,融入活动中。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偶尔才加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弱势群体学生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偶尔参加体育活动,也有些为了改善或弥补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增加体能,这部分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主要是从在心理障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有自卑感、畏惧感,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体育课堂中必须引起教师的注意,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相应的团体与个人活动,尊重弱势群体的要求,让这些学生更好的融入班集体或团队中,更要注意在教学中维护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平衡。

小结:
    体育课改的制定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但是,如果课改总是从心理的角度,而不是把解决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这显然无法起到较大的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学设施不足、缺乏对弱势群体的观念等一系列的焦点问题仍然存在。新课标下,新产生的问题和原来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的障碍,噬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作松,季浏.论新体育课程的教师角色特征[J].福建体育科技,2003(5):45-47
[2]陈建明,谢军.终身体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114-115
[3]丁敬龙,程少金. 终身体育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改革初探[J]. 滁州学院学报,2006(5):124-125
[4]戴军,娄小平.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145-146
[5]吴艳玲.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J].师德师资,2009(5):10-11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6678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