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1年第5期
 
深圳大运会迷思

2011/9/14 9:56:58 浏览次数 3529  

易剑东
江西财经大学

深圳大运会今晚九点半闭幕。
    客观地说,深圳向世人奉献了一届成功而圆满的大运会。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作为一个人口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城市,作为一个缺少国际大赛举办经验的城市,深圳取得的成绩令人敬佩。
    然而,如果我们站在更多的其他角度来看,就有可能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第一,深圳创造了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大运会历史纪录,但这个纪录并非完美无缺。
    查阅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官方网站,我们发现对于夏季大学生运动会项目的规定是12个大项,东道主可以增加3项[The Summer Universiade consists of 12 compulsory sports (Athletics - Basketball - Fencing - Football - Gymnastics - Judo - Swimming - Diving - Water Polo - Table Tennis - Tennis - Volleyball) and up to three optional sports chosen by the host country.来源:http://www.fisu.net/en/FISU-today-517.html]。深圳大运会设置了24项(Basketball,Judo,Weight lifting,Diving,Golf,Volleyball,Taekwondo,Tennis,Aerobics,Archery,Shooting,Athletics,Badminton,Swimming,Football,Table Tennis,Rhythmic Gymnastics,Fencing,Sailing,Artistic Gymnastics,Chess,Water Polo,Cycling,Beach Volleyball),而且大运会对于项目的称谓和奥运会不同,大运会的大项称Sports Programmes,奥运会的大项、分项、小项分别称为Sport、Discipline、Event。
    为什么深圳能超越国际大体联的规定多设项目,有关方面并未专门作出解释。但我们从大运会报道可以发现,个别项目参赛人数极少,甚至达不到8人的程度(女子小轮车3人参赛),而个别项目参赛人数太多(乒乓球项目出现135人争一块金牌的情形),说明大运会的设项和报名制度并非完美。
    在深圳大运会开始前的7月23日,媒体报道深将有180个国家和地区13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及随队工作人员参加,4月还有媒体报道参赛人数将超12000。而最后的结果是报名参赛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52个,比预期的180少了28个,也比最近10多年来的5届大运会参赛代表团少(1995福冈162个,2001北京169个,2003大邱172个,2005伊兹密尔170个,2007曼谷158个)。代表团数量不多,但参赛人数首次超过1万,也算是深圳大运会的一个成功吧。当然,参赛代表团数量有限,我们不能认为这是深圳大运会的组织有问题,但可以看出,大运会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所下降。
    一个可以佐证这一判断的事实是:笔者试图在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官方网站上查询一些大运会的历史资料,发现2001年以前举办的大运会已经基本无据可查,因为网站只提供2001年北京大运会以来的资料。这和国际奥委会以及绝大部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网站全面提供有史以来赛事信息形成了鲜明反差。
    第二,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再创新高,但留下的思考和探索空间很大。
    本届大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组成时,有关官员给代表团的成绩预期是保三争一,但最后的事实是我们获得的金牌数大大超越2001年北京大运会时的54块,金牌总数75块毫无悬念地超过第二名俄罗斯(42)和第三名韩国(28)的金牌数之和(70),而且金牌总数打破苏联人38年前创造的纪录,成为世界大运会历史上夺得金牌数最多的代表团。总是低调的我们最后总是带来惊人的**和超越,这已经成为作为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东道主的我们给人的惯常印象。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我们第一次组织国际性综合运动会,我们的运动员风卷残云一般获得183块金牌,占310块金牌总数的59%,几乎是第二名韩国(54块)和第三名日本(38块)金牌之和的两倍。2001年的北京大运会,同样作为东道主的我们夺得54块金牌,位列金牌榜首位,超过第二名美国(21块)、第三名俄罗斯(14块)、第四名日本(14名)的金牌数之和。
    去年的广州亚运会,我们的金牌总数高达199块,比第二到第八名的金牌数之和(200块)仅少1块。即便是北京奥运会,我们也空前地获得51块金牌,金牌数大大超过第二名美国代表团达15块之多。
    说这些并不是说我们不该拿第一,运动员不该努力夺金牌,而是想反思一个问题:公认世界上大学竞技体育水平最高的美国,也是大学生运动员夺得奥运会金牌数最多的美国,为什么自2001年第21届以来的历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金牌榜上的排名分别是2、8、5、8、5,本届大运会的金牌数也不足20块,仅列金牌榜第5位?
    国际上有学者认为: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有点像请客和过节,也就是东道主请客人来做客和娱乐。按照惯例,东道主自己的实力不能太差,这样在家门口会很没面子。但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理解,如果把客人请来吃饭,自己把好菜都吃了,显然不地道。把客人请来过节,光自己高兴,让客人不高兴,也有悖请人来过节的初衷。这样比喻不太恰当,但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
    第三,我们的“体教结合”推行20多年来成效不小,但持续效应和普遍效果仍面临着不少观念和体制障碍。
    前面我们谈到美国大学生的竞技水平高,但近10年来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的金牌数一直没有排在榜首,而1997和1999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金牌榜第一位的是美国。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是:很多拿奖学金的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并没有报名参赛。这里引出的一个问题是:派怎样的大学生参加世界大运会,其实大有讲究。
    一条值得注意的新闻是:大运会前的7月22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杨立国先生在深圳大运会筹备情况新闻发布会说,保证所有参赛运动员都具有中国国籍,都具有正式学籍。从中国大运会代表团的组成情况看,中国大运会代表团中存在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大学生两种参赛选手,具体比例不详。中国大运会代表团的一位副团长称我们代表团中有大约40%是运动员大学生。
     但媒体的一些报道告诉我们:我们取得金牌的运动员多数是运动员大学生,也就是那些主要在运动队训练而较少进行文化学习的运动员。央视的大运会闭幕式特别节目说这些运动员是“在大学校园里进修的世界冠军”。这些运动员具有高等院校的学籍,但他们的训练时间大大超过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员(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的两个多小时),即便是夺得女足冠军的中国女足也有5位前国脚或现役国脚。
    值得一提的是,属于标准的大学生运动员的王宇在深圳大运会男子跳高比赛中名列第四,跳出2.24米这个在国内田径顶级赛事中也有望夺冠的好成绩。继“眼镜飞人” 胡凯之后,王宇成为清华大学体教结合的一个杰出作品。我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选手我们有几个?
    郎平在大运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运动员以训练和比赛第一,学习第二,而美国的运动员正好相反。即便是国家队队员也必须把学业放在第一位,这并没有影响美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北京奥运会中美国的36块金牌中有25块是在校的大学生运动员获得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们的学生运动员能从业务阶段抓起,如果我们的运动员能将学业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的专业运动队体系能和学校对接,如果我们的运动员训练和管理能认识到整天封闭训练未必最好,如果高水平教练员和先进体育设施设备能出现在校园中,何愁没有大量的能夺得大运会乃至奥运会金牌的大学生运动员?
    如果这一天来到,我认为,就是中国的“体教结合”真正成功的标志。
    第四,深圳举办大运会取得了空前成功,但如何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仍是中国很多城市需要思考的课题。
    这几天有两条新闻比较引人注目。
    8月21日,深圳新闻网记者就深圳大运会开支问题采访财政委有关负责人,得到的答复是:“大运会开支情况究竟怎样,我们将在大运会结束后及时统计并公开发布,给公众交出一本明白账。”针对有人质疑大运会3000亿开支,这位负责人还十分专业地作出了更具体的解释:正确看待大运背景下的财政投入,应进行三个区分,一是区分一年投入和多年投入,二是区分经营性投入和财政投入,三是区分基础性投入与赛事投入。不能将多年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投入等一并算作大运会办会投入,贴上“3000亿打造大运会”的标签。
    回答自然是坦率和真诚的,但要让公众认可“节俭办大运”的事实,仅有口头回答是不够的。
    有意思的是,今天还传出上海有意申办2028年奥运会的消息,甚至有好事者把有关方面“上海为2028年奥运会预留地”的情况也作了具体说明,称场馆具体分布在大场机场、川沙、老港、东滩、淀山湖和滴水湖等地。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上海市方面尚未对此事作出正式的公开回应。但网络上已经有“八成人不赞成上海申办奥运会”的调查结果。
    就在大运会期间的8月16日,国家体育总局选出了2015年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举办城市——天津,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四省在长达一年的申办后未能如愿。
    引述这么多新闻,是想说明:一个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对于城市的发展自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但为此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香港放弃申半亚洲运动会、哈尔滨长春放弃申办冬季奥运会被舆论认为是成熟和冷静的选择,尤其是尊重民意的选择。
    近日还有消息称,我国正在规范综合性运动会,可能归并甚至取消少数综合性运动会(有关方面认为,目前13个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显然过多),而一些城市对于申办国际大型赛事的热情也可能在民众屡屡质疑庞大开支中逐步变得理性起来。
    笔者的观点是:运动会的数量多少不是关键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是组织者怎样办运动会。毋庸讳言,这些年我们有些运动会不计投入产出,不顾成本收益。有些地方采用政府找企业拉赞助、大量动有学生和军人、大肆花钱刷墙和移树等做法来筹办运动会,有些运动会的大型场馆赛后立即闲置,种种现象已经与科学发展观产生严重对立。
    在国际体育赛事东移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我们主办国际赛事的机会多了,难度小了,有实力承办全国综合运动会的城市也多了。但是,笔者以为:申办和举办国际大型赛事和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应该采取公共治理而不是传统的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放弃申办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显然没有遵循这样的理念,今后的赛事申办和举办,我们急需补上公共治理这一课!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1712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