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和伟,杨洁,黄好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 广东高州 邮编:525200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代大专院校学生休闲体育的实施途径及保障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努力开拓大专院校休闲体育的实施途径是大专院校休闲体育发展的源泉所在,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休闲体育的保障系统是大专院校休闲体育发展的坚固后盾。实施途径与保障系统双管齐下为大专院校休闲体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大专院校 途径 保障系统
前言:休闲体育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普遍流行,对于社会体育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21 世纪,人类进入了休闲的时代,休闲便成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就更加关注身心的健康和休闲方式的选择。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及其社会价值、功能和作用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样,休闲体育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学生体育生活的重要活动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大专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相对统招的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面临着大学生活期间学习内容多、学习基础整体上比较薄弱,在毕业找工作时,由于学历偏低,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都给大专院校学生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影响。大专院校开展休闲体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用显著,学校和社会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各种开展休闲体育的软硬条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进入大专院校以后,将进行专业的学习,在坚持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将休闲体育融入学习生活中,使其相结合,让学生的发展更加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来审视我国现行大专院校体育课程, 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运动爱好、专长和习惯的形成; 教学手段和方法相对陈旧,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学习评价简单化, 过分注重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的接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专院校学生青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及更好的开展大专院校休闲体育运动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研究大专院校休闲体育功能的概念、实施途径与保障系统, 以期找到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为不断完善我国大专院校学生休闲体育生活提供参考。
一.如何理解休闲体育 汉语中的休闲, 在英语中可用 leisure( 闲暇) 或 recreation( 娱乐) 表示。但两词在英语中的确切含义却不尽相同。Recreation 常指个体在闲暇时间(leisure time)所自愿参与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 它是人们闲暇时间的体验, 强调的是一种被社会所接受的、有益的休闲活动(leisure activity) , 其参与活动的方式和结果由参与者个人自由决定。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借助体育活动的形式所表现的一种休闲生活行为方式以及这种休闲生活行为方式中各种体育现象的总称。现代休闲体育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育形态,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体育生活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现代性、教育性、世俗性、娱乐性、大众性、自主性、娱乐性、创造性、新奇性和群体性等。参加休闲体育有以下几个条件:(1)有时间。运动休闲的前提是时间,时间是生命的载体,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大专院校学生休闲时间相对较少。但是,每周约56个小时(每天休息7小时,上课学习6小时,吃饭等3小时,休闲时间8小时),照这样计算,比较充足的休闲时间可以为学生运动休闲提供时间基础。(2)有钱。客观上制约大学生参与运动休闲的是经济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每大学生而言,他们得到家庭的雄厚经济支持保证了学生出去生活必须开支外,还有节余经费从事运动休闲活动。(3)有精神需求。大专院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对运动休闲的影响人的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它可分为积极性、中性和消极性三个层面。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往往受到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有些学生无暇顾及健身娱乐,使其休闲时段容易在盲目、自流的消极生活方式中流失和度过,如上网、赌博、上街闲逛等,这就使大专院校学生的生活无规律,并缺少实际意义,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大专院校学生参加休闲娱乐体育的时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积极引导,又增加了大专院校学生参加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的动机。
二 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在制定或参与某些活动中,对活动的目的或希望作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男女学生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被调查学生中对轻松、愉快且富有美感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交谊舞等有较强的倾向性,占79%;对于无直接接触但竞争较为激烈的项目如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有一定选择性的占45.6%;她们对于竞争激烈并有直接的接触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负荷比较大的基础项目表现出冷淡态度。男生喜欢竞争项目的居多。 休闲体育价值观念集中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1)健身健美价值观 休闲体育是美,不仅体育活动本身给人以力量美、节奏美、速度美,而且参与者的强壮美、体态美、体型美等更会令人神往。尤其是体育运动能消除多余脂肪,保持体型美的特点更是女学生追求的目标。这是她们从自身出发对体育价值判断的根本观点之一。一个大专生应具有匀称的体形、坚实的肌肉、强壮的身体这样一个外部健美的形象。近年来,学生体质 和欧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男生尤甚),外加一副眼镜,给人以强烈的“纤纤细手”、“文弱书生”的印象。因此,抓紧大专阶段身体定型前的促进体格发育、增强肌肉力量的锻炼,是刻不容缓的。 (2)合作观 休闲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具有团队精神,具体来说它包括团队合作意识、服务和付出精神、互惠共赢意识与技巧、同理心等等。当我们的学生这些精神和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时,就会在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时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技巧。社会生存的技巧主要是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外向性的提高等。调查发现大专院校的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在心理合作精神及意识上稍差。休闲体育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既可以真实地反映自己,又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大家的充分沟通与困难问题解决的愉快。 (3)和谐校园文化观 首先,休闲体育能够释放学生压力,转移学生不良注意力,减少学校突发事件促进校园和谐。其次,休闲文化是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 休闲体育又是休闲文化的主要部分, 而文化活动的质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休闲体育之所以受到社会的推崇, 与它讲究文化享受有很大关系, 休闲体育不是简单的消磨时光, 而是一种丰富生活, 创造生活的手段,也是维护校园安定的重要条件。 (4)娱乐价值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已将体育列为享受生活和擅度余暇的活动内容之一。通过休闲体育运动使身体在和谐的韵律中获得精神快感,使学习中造成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和紊乱的情绪得到调节,最终获得“净化”感情和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 (5) 交际交友价值观 信息社会需要人们具有渊博的知识、相互沟通依存,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可以增进友谊,增加了解,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社会知识和发展信息,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在体育活动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娱乐,而且可以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大多数学生认为凭借体育建立的朋友关系是纯洁的,没有丝毫附加条件的。 (6) 消费价值观 多数学生认为休息体育就是消费,他们乐意花钱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交谊舞、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她们懂得“花钱买健康”的道理,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需付学费,已逐渐成为她们的共识。
三 影响学生休闲体育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动机因素分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从而产生消极倦怠心理。(2) 个人体质因素分析:素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差或先天性不足,身体条件差,对完成较大的难度或有一定危险的项目确实有困难而引起的。(3) 体育心理情感因素分析:对于爱面子,担心同学讥笑,尤其是一些虚荣心较强的学生,担心动作失败在同学面前丢脸,致使自信心下降而产生自卑紧张心理。部分学生表示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这个运动项目上自己“技不如人”。进一步了解其动因发现,一是由于要考试,不再课外加以练习,对通过体育考试没有把握;二是由于同学的影响,自己不提高运动水平,就没有办法和好朋友一起活动。可见,“技不如人”对大专院校学生参加闲暇体育锻炼既是一个消极的阻碍因素,又是一个促使学生参加锻炼的外在诱因。另外,有些学生曾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动作失败或自己他人出现受伤情况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引起恐惧心理状态。同时,学生自身神经类型,气质特点等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4)运动项目本身因素分析:由于运动技术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或复杂性,容易造成失误或受伤而引起紧张心理。(5)体育环境因素分析:在宏观层面上,学生在学校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闲暇体育锻炼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供应及其使用收费情况,对学生的课外锻炼参与有直接的影响。(6)组织与管理因素分析:组织管理形式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到健全的学校休闲体育管理机制的形成,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学校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专院校在休闲体育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7) 教师自身因素分析: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 58% 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不负责,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有时上课、有时不上课,有些教师虽然去上课,但时间只能保持在20~30分钟,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徒手操,达标内容或教师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样的教学态度,不仅学生学不到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还给学生在思想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许多的教师思想行为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给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
四 大专院校休闲体育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大专院校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发与指导 休闲体育的特性决定休闲体育教育内容要丰富、新颖、时尚、刺激、好玩。据调查,休闲体育既包括郊游、营、登山、游泳、滑雪、放风筝、徒步旅行、骑自行车、定向运动,气功、跑步、散步、健美操、徒手操等运动休闲活动,又包括赛车、登山、攀崖、高尔夫、保龄球、摩托艇、滑翔、热气球等新潮体育。另外,从运动场地的不同又可以把休闲体育分为户内运动和户外运动。近些年来,户外运动作为一种更加自由、随意的运动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户外休闲运动有攀岩、登山、射箭、山地自行车、滑雪、滑冰、沙滩排球、水球、游泳、钓鱼、划船、帆板、冲浪等。这些项目如果有能力,都可以尝试着进行相关的教育指导。通过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实现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炼,汲取大自然的精神与力量,激发热爱人生的信心与勇气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校园休闲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现象的一个分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独树一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机地架起了连接体育课与休闲活动的桥梁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而且还可以构成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文化活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自主选择的天地。学生们置身于这一环境中,从欣赏体育文化到参与体育运动,无不在他们接受体育文化熏陶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育。学校可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活动,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体育。通过丰富活动内容、拓展休闲体育活动空间和时间、改变活动的功能,融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 [11]。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时较长,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休闲体育锻炼氛围。建议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项目的空间,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扩大直接参赛人数,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参与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体育教育的大环境即是一个育人的最佳环境。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时,首先要加强休闲教育的宣传和休闲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更新观念,树立健康的指导思想。另外,学校有关体育部门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组织好各种休闲体育项目 (三)重视体育教师休闲体育能力的培养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学校休闲体育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因为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人格素质对大学生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休闲体育作为新型事物,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这方面的观念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指导休闲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不仅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愉悦健康的休闲体育活动。休闲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活动紧密相连,不是搞另一个活动。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高尚的品格修养、过硬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应是一个身兼说、教、做,能够一专多能,一才多用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教师应深入钻研理论知识,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 (四)体育部门作好安排、指导和培养工作的同时,要健全学生休闲体育活动运行机制 学校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教学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机制。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和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的转化。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在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休闲时间。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各类休闲体育社团的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在大专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借助休闲体育协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9]。它增强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缓解压力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体意识,即自己选择、自主锻炼、自我评价。成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兴趣一体的多元化课外体育教育的另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大专院校休闲体育社团已成为学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和延续,对推动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实施,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休闲体育社团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同时,学生体育社团要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体育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活动,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为社会塑造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服务。 (五)利用休闲体育部的优势,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专业特点及身体特点进行休闲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体育俱乐部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事物,是一种符合当前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已成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体育俱乐部具有活动开展的业余性、项目选择的自主性和活动指导的专业性、组织工作管理的规范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自由、选择自主,活动有序,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实现教学双方优势的互补,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培养学生休闲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利用体育俱乐部的优势。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同时还应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于国家、民族和对于自己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 保障系统 1组织领导体系,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层层落实 各院校领导必须重视体育教学, 改进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 认真惯彻和实施国家体委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 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余暇体育文化氛围。另外各级领导小组要建立起相关的监督和评价考核机构,把推荐大专院校休闲体育运动的成果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保证“休闲体育运动”顺利开展。我国大专学校目前的余暇体育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学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体育学院或部门领导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校团委或学生会具体实施的思路加以组织构建从而展开工作的,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利用现有的学生休闲体育组织结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理论咨询体系 体育信息媒介是提高人们认知水平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理论咨询体系对大大专院校学生休闲服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体育与健康的理论课程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在体质测定和参与休闲体育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的咨询,了解自身身体的健康状况,并根据不同的个体状况由专家开出与之相适应的休闲体育方式与运动负荷[17]。同时,本部门也应定期与测评系统人员一道组成小组,对会员进行健康评价,研究与开发新的健身方法与手段,并与医疗保健人员一道研究对不同学生群体更为适应的运动处方。 3 活动指导体系 科学的指导是获得良好的休闲体育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必须首先肩负起指导学生善度余暇,开展休闲体育的任务,在大学生中形成休闲体育的概念,让他们走出休闲的认识误区[17]。体系组织的活动内容也不是单一的运动锻炼,它同时还包括理论讲座与研讨、实际操作、体育比赛、观看与点评体育比赛、体育节目等等内容,让学生既了解休闲体育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又具备科学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能力,并能通过接受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掌握休闲体育的技巧,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养成健康的理念。该体系主要由健身活动、竞赛活动、欣赏活动三部分组成。 4 信息更新体系, 在“不利用学校公共服务”的原因调查中显示,更多学生表示对这些服务没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信息的发放也是影响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因此,可用一个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休闲体育个性化网页来宣传休闲体育文化,必须随时为学生提供学校现有休闲体育的信息以及世界上其他各国休闲体育的新理念、新取向等,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休闲意识和休闲体育旨趣。 5 教研体系。 为适应学生们千差万别的要求,一个反应快捷的组织,应能与学生们保持持久的联系,并能及时处理他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和要求,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休闲体育服务的教研体系,该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休闲时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学生中某些特殊人群有哪些休闲需求、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等等。
六 结语 随着“有闲”社会的到来,休闲体育是大专院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学生可以通过轻松、愉悦、自由的休闲体育达到调节身心、强身健体、锻炼意志、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适应社会生活和竞争的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运动休闲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休闲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运动。休闲体育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体育工作者继续努力探究。因此,开展休闲体育运动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体育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时俱进,教书育人,不仅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和休闲体育的意识[13]。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学校也要把休闲体育工作纳入学校体育运动体系,并且要把休闲体育运动成果作为检查各职能部门开展体育工作的成效,各学生管理部门也要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更多、更好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设施,放开眼界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抓好学生休闲体育锻炼。总之,开展休闲体育运动,必须群策群力、协同配合、拓宽思路、真抓实干,发挥各部门以及学生组织的作用,才能使广大学生真正的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让大专院校的学生快快乐乐地成长,健健康康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杨立丰.高等体育教学运动创伤的预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6. [2]金东建.全民运动———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J].社会科学资讯,2007,12. [3]田欣.高等院校体育运动教学现状分析[J]..体育学报,2008,1. [4]赵光武.现代体育休闲运动的开展[J].体育时代,2007,3. [5]王薇.全民健身———民族健康水平的提升[J].体育资讯,2007,6. [6] 孙德龙. 高校体育活动开展 [J]. 体育教育,2008,12. [7]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 [8]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9]陈华.体育休闲服务的管理[J].体育学刊,2004(9):135-137. [10]彭文革.国内外高校对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4(7):27-29. [11]田祖国.大学生休闲体育与时尚追求的聚合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14-16. [12]吴贻刚.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8):39-43. [13]彭文革.普通高校开展休闲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 :82-85. [14]曲进.大学生余暇体育发展趋势的社会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8):80,84. [15]陈融.休闲体育兴起的文化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2(2):16-18. [16]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3):15-16. [17]陈小蓉,邓星华.学校学生余暇体育管理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0(3):50-51. [18] 刘媛粒.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