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2年第5期
 
答《全体育》杂志问

2012/9/10 10:01:11 浏览次数 2728  

按语:奥运期间《全体育》杂志社发来四部分几十个问题,征求我的答案,本人择其要,则其会,回答了一部分,现发去前两部分,供大家批判。

答《全体育》杂志问

卢元镇

一、论“体育体制”
1、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是否预测到了中国代表团在伦敦的成绩?
 本人从来不参与这类“游戏”。我以为预测奥运会的金牌,是媒体吸引看客的一种噱头,是官员宣扬政绩的一种把戏而已。

2、伦敦奥运会,您最关注的是哪几个方面?
 关注竞赛中精彩的镜头,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运动员的。
 关注运动员的道德精神,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
 关注奥运会宣扬的世界文化,不管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
 关注国际奥委会主席对一届奥运会的最终评价,因为这具有引领世界体育运动发展方向的价值。

3、北京奥运会后,**主席就指出体育的发展方向: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从竞技体育转向群众体育。如果说4年前因为北京奥运将改革进行延后,但4年后伦敦奥运,改革的迹象并不明显,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为什么?
 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尚需从多方面补课,如体育人口的数量、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群众参与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体育场地设施、业余训练的条件、奥运会核心运动项目的成绩、运动员队伍素质低下等等。先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吧,否则侈谈体育强国,无异于孤芳自赏。
 人们期望2008北京奥运会可以成为中国体育分水岭,其缘由是北京奥运会后有四年时间中国体育的改革会将轻装重新走上征程。然而,2001年申奥成功后,体育改革就此搁浅,2008年前完全停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更加依赖政府,而远离市场的倾向,体育改革的滞后性问题越来越凸显。北京奥运会后,山东全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江西城运会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体育改革全然落空,继之而来的还有伦敦奥运会、沈阳全运会、南京青奥会,体育改革无法提上议事日程,让全社会十分失望。 周而复始、花样繁多的运动会,使体育部门无暇思考体育的改革、体育的发展战略、体育的法制化建设,于是短期行为长期化,急功近利常态化成为体育工作的特点。保金牌,就成为拒绝改革的借口。

4、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体育作为强国符合,而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而对于普通老百姓,体育究竟是什么?
 这是我国体育价值观长期被扭曲的结果,体育对于民众而言是一种权利,一种不容剥夺的获取文化、教育、健康与休闲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一位电视机前的看客。中国的体育价值观,并不遵从体育文化理论建设的结果,而是跟着传播媒体的好恶而行。而传播媒体服从于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广告效益等经济指标,这就使体育价值观往往偏离正常轨迹,屈从于传播媒体对精英竞技的偏好。

5、中国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中,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肥胖儿;甚至青少年的体质要落后于近邻日本……竞技体育高歌猛进,但人民体制却在下降,这是不是一种讽刺?应如何改善?
 由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将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完全割裂开来,竞技体育最终发展为“精英竞技”、“金牌竞技”,国家将大量的优质体育资源用于竞技体育的高端,进行顶层修补和外墙装修,造成了上述失衡。当然这些非传染形流行病的低龄化、普遍化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体育的不协调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已经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拿出争金牌的力气来搞好学校体育不是做不到的事情。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对体育教育联同标点符号只有110个字,而且都是老生常谈,显然没有把学校体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

6、举国体制是个老生长谈的问题,关于利与弊的讨论众多。为什么体育改革却一直拖延、迟缓?
 举国体制的本质特征是政府办体育,即实现对竞技体育的行政垄断。我们国家已经实行市场经济,政府正在逐步推行管办分离,国家正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将许多事务交给社会来办。显而易见,举国体制是与这一大的历史潮流相违逆的。我曾经多次讲体育改革不存在不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关键在于举国体制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否愿意让出利益来。

7、地方参赛名额争议历来存在,而本届奥运会更加集中体现。如何才能既保证地方输送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又体现公平、公正?
 由于将奥运会金牌与全运会金牌做成了体育官员的政绩工程,于是国家的奥运战略与地方的全运战略始终存在摩擦,分配金牌就是减少摩擦的润滑剂。最终的解决办法是逐步减少国家队,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由一种最接近公平、公正的竞赛方法来选拔人才,而尽量减少人为的、钦定的成分。

8、奥运成绩与全运会成绩挂钩,消极性越来越明显。应如何调整奥运成绩与全运会成绩之间的关系?
 由于将奥运会的金牌加倍带进全运会,就把上述摩擦带进了奥运会,把分配金牌的事情带进了奥运会,并带进了国际社会,实在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奥运会就是奥运会,全运会就是全运会,这种作法表面上鼓励了奥运金牌选手的作法,其实是使全运会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挫伤了不少地方办竞技体育积极性。本届奥运会上某省出了两个游泳金牌运动员,加倍统计进全运会金牌榜后,该省的名次立即上升多名,其结果可喜也可忧。

12、改革如果造成金牌数的大幅下滑,公众是否无法接受?当年一位体育总局的领导说我不能做历史的罪人,而所谓的历史罪人就是担心改革导致金牌数减少,无法交代。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一个人的利益得失不应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兴败的先决条件。这正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正是邓小平同志不怕承担历史罪人的“恶名”,义无反顾地提出转入市场经济,拯救了中国。难道还有比这更可怕的责任吗?难道不应该有更高的接受历史检验的目光吗?
 当然,中国官员的任期责任制确实限制了他们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发展气度,常使他们人变得很保守:一届四年、五年,只要不出事,平安过去,成为普遍的为官心态。

15、有专家建议,从下届亚运会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这是否具有可行性?
 这个问题我早在20年前就提出过。如果在全运会上,全国大学生体联能竖起一面大旗,全国的专业体工队就会逐步化解到大学里去,中小学体育也就此带动了起来,运动员的来源出路都可以完满解决,与国家、个人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但是遭到了省市自治区体育官员们的强烈抵制。为什么?不言自明。

16、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革的时间表,首先从哪里改起?
 这个问题应该去问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二、论“国人看奥运”
1、与4年前北京奥运会相比,如今中国人看奥运的方式发生了怎样明显的变化?
 有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来:“最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天十分关心金牌榜的人群中,我们的长辈是主要力量,他们大多数是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那个年代,或许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感促使他们改变不了几十年来的观念,唯金牌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相反,年轻一代已经没那么在乎金牌的得失,他们只在乎比赛的观赏性,这是好现象”。我也注意到的这一变化。现在民众对奥运金牌的态度是必须有,不能无,多更好,少不介意,轻金牌数量,重金牌的含金量。这是我们的社会走向成熟理性的表现。

2、如今普通民众观看奥运会时,主要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我相信三大球决赛阶段的电视收视率一定很高,尤其是男篮美国与西班牙的决赛。虽然这些比赛已与中国运动员无关,但是因为精彩,因为有文化内涵,人们不仅喜欢观看,还在赛后如数家珍。人们已不大关心球赛的输赢,特别是中国运动员的输赢,不一定是因为冷漠的缘故,而是人们不再相信背后的政治说教。

3、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网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对普通民众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应该鼓励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即使其中可能有错误的、不准确的,但毕竟比单一的、直线的要更全面、更不会走弯路。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可不必恐惧。如果体育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倒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4、对于媒体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民众不再一味盲从,而是进行有力反击,这是否意味着公众的独立精神和意识更强?
 哪种媒体、哪家媒体更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民众心里很清楚,自然会做出选择,要相信民众判断力。一个国家公众的独立精神和意识不能得到顺畅的表达,其实是一件很痛苦很悲哀的事情。社会主义是很讲人民性的,中国应该在这方面为世界做出表率。

6、经过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唯金论”不再是唯一的语境,公众更关注不拿金牌的运动员。而刘翔再次因伤退赛,大多数中国公众仍报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这是意味着公众的人文意识更强?
 中华民族本是一个很知宽容和感恩的民族。唯金牌论曾把我们的心态搞得很残忍很不平衡。成王败寇的思想确实很要不得。竞技体育毕竟是一种文化,不是商战,更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千万不要搞得那么功利,那么血腥。

7、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竞技体育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能否转换为实际的全民健身?
 几次国际大赛后的社会调查均表明居民的体育态度与行为受奥运会、亚运会的影响甚小。我想这是因为中国的运动精英们与普通民众的体育生活距离太远,高不可攀,因此不具有社会示范作用。

9、陈若琳收获中国代表团历史上第200枚金牌,从第151金到底200金,只用了1453天,北京奥运会期间,仅用16天拿下50金,夺金效率越来越高,这是否也预示着金牌含金量的降低?
 这是唯金牌论的又一种新的说头。媒体总是会想出一些新的点子来涂脂抹粉。奥运会的金牌总数基本是恒定的,不像GDP是可以一直上升的,而且每届奥运会的金牌分布状况是由世界各国运动员共同竞争后的结果,不是一个国家可以说了算的。继续按这个公式推算下去,早晚会十分尴尬。

10、海外兵团曾经被民众斥责为“叛徒”,而如今中国海外兵团也创历史之最,在国外代表团中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出现,而民众也大多宽容、理性对待,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将世界文化交流也纳入狭隘民族主义范畴来评价是十分可笑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民众出国旅游、定居,以致加入外国国籍,已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担心外国运动员因此夺走中国的金牌,实在太“小心眼儿”了。我不大同意“养狼计划”的说法,第一,很不雅,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反感,第二,似乎我们站在一个文化高势位,有藐视他人之嫌。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都不可取。倒是应该好好反思中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为什么大量外流的问题,他们的一技之长为什么不能在国内发挥作用,我看不仅仅是一个待遇问题。
三、论“项目发展”
1、伦敦奥运会中国夺金项目与北京奥运会相比,有何异同?
 相同点:我们依然在奥运会的非核心项目上大放异彩。相异点:我们在奥运动会的核心项目上严重下滑。

(2~15题涉及具体运动项目金牌得失,与偶然性、内幕操作都有关系,局外人不便议论,且本人不是唯金牌论者,更无意多谈)

16、下一届里约奥运会,奥运项目重新回归到28个大项,在高尔夫和7人制橄榄球项目,中国队的前景如何?
 中国不能再让国际奥委会牵着鼻子走。这样下去,我们将永远被动下去,而且对中国自身体育的发展不利。一个国家对开展运动项目的选择不能以奥运会设项为唯一标准,要把民众的需求、国家的能力放在第一位。体育高度发展的美国也没有面面俱到地应对国际奥委会,有些项目他们相应不理,有些非奥运会项目却搞得轰轰烈烈,如美式橄榄球、棒球。近现代竞技体育是中国从西方引进的一件“舶来品”。在运动项目上,实现了“全盘西化”,甚至不惜在全运会以全部取消中国本土的项目(除武术)作为代价。这是不智之举。

四、论“世界看中国”
1、叶诗文夺冠后,BBC资深评论员克莱尔•鲍德温的一番刻薄评论,为叶诗文贴上了作弊的标签,并随后引起轩然大波。由此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西方人仍然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体育?
 中国游泳运动确实有过一段不光彩的滥用兴奋剂的历史,但90年代后中国对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采取了断然的严厉措施,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叶是否作弊,叶说了不算,BBC说了不算,《自然》杂志说了也不算,最终由查禁兴奋剂的国际组织说了才算。

2、伦敦奥运会,中国羽毛球队双打队员于洋、王晓理因消极比赛被取消参赛资格,当规则遇到体育道德,究竟是谁该受罚?如何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竞技比赛有两条底线,一条是规则,一条是道德。符合规则的未必遵守道德,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遵守规则是天经地义的,而符合道德原则,要靠他的自制、自信和自尊。

3、自行车赛场,中国队到手的金牌被剥夺,而英国人则合理利用规则获得冠军。规则与成绩,到底孰是孰非,为什么两国的处理方式却如此不同,仅仅因为是东道主效应吗?
 其实,奥运会上各运动项目的组织与裁判都是由国际体育单项组织管理的,东道主是插不上手的。东道主只能在其它方面做些小动作。

4、英国《每日镜报》报道称中国运动员像是从一个令人发指的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机器人。而戴利也声称:他击败得了中国运动员,但却难以击败中国的体育体制。对于这些评价,我们应该如看待并回应?
 虽然是一个失败者的哀叹,但也说出了一些道理。很多国家的体育界人士十分羡慕中国获取金牌的成功经验,有的拿印度始终不能与中国同日而语相比较,有的用俄罗斯的日渐衰退与中国的日进斗金相对比,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说说而已,因为举国体制背后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是他们不能效仿的。确实任何一个个人是无法与一个GDP世界第二的政府实力相抗衡的。

5、伦敦奥运赛场,张文秀铜牌被改判、陈一冰痛失金牌,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源于运动员的表现失常,还是国际话语权的缺失?
 中国在北京得51枚金牌时,为什么没人提出这类问题?有的国际体育组织确实很黑,确实有自己的非体育目的,有自己的潜规则,我们即使有了国际话语权能改变这种局面吗?正确与失误、光芒与黑子都属于奥林匹克。

6、这些现象是否可以归结为:中国缺乏体育外教人才,而无法参与规则的制定?
 如果世界各国都怀着对本国运动员有利于的心态来修改规则,还能叫规则吗?还能比赛下去吗?

7、中国的体育体制一直被国外媒体和运动员所诟病,在国际赛场,中国应当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真心诚意的接受作为普世价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和体育精神,并践行之,是最重要的。回归教育与文化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正途。

8、国际体育赛场,中国运动员应当从如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要注重当好文化交流的使者。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实现世界文化交流的最好机会,是交朋友的最好机会。听说我们有些运动队嫌奥运村的伙食不对口味,搬出了奥运村,自我孤立起来,这很不好。

9、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媒体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最大的赢家,这次又挣了个盆满钵满。因此,它一定是推波助澜者。海外媒体与中国媒体多少有些不同,海外媒体更敢说话,尤其对一些丑恶现象。

10、如何评价本届伦敦奥运会?
 快乐而荣耀的一届奥运会,同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这一评价。它给全世界带来了快乐,给所有运动员(得奖的和未得奖的,除了使用了违禁药物的)、给伦敦市,也给所有真正热爱奥林匹克运动的人带来了荣耀。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6056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