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超 王洪 (圣保罗男女中学 康乐协会 中国香港)
摘 要:每一个高水平运动员,都必须经过启蒙训练。可以说没有启蒙教练的辛勤劳动,就没有高水平的运动员。本文把启蒙训练的路径介绍给大家,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培养一颗乒乓幼苗是多么不容易,还能领略到笔者与众不同的训练理念:依据世界优秀选手的“规范动作”来教初学者,把“以身教法”的错误观念扭转过来。 关键词:乒乓球启蒙训练;乒乓球的良好习惯和意识;以身教法是个误区;运动技能负迁移
前言 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经过启蒙阶段基础训练、技术提高阶段训练、技术攀登阶段训练三个阶段,才能攀登世界乒坛的高峰。其中最重要、最困难的莫过于第一阶段的启蒙训练了,所谓“万事开头难”,培养乒乓球运动员犹如“人才生产线”,是由一连串艰难困苦的工序组成的“流水线”。每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在其成长的道路上都必须经历启蒙训练这一阶段,都离不开启蒙教练的辛勤栽培。运动员在启蒙阶段根基打得坚实与否,其日后向高水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启蒙的第一步--球性与球感训练 乒乓球训练的启蒙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初步掌握技术。因此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及乒乓球训练的规律,教练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引导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掌握适宜的训练方法是很重要的。 1.1启蒙选才 小孩对体育运动感不感兴趣,好不好动,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怎么样,反应快不快,学习态度认真与否,是否肯吃苦耐劳等素质。这些都是选才的基本条件,符合这样条件的小孩就可以参加乒乓球训练。 1.2掌握正确的握拍方法 乒乓球握拍方法与击球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每个运动员的技术特点。目前,世界上的握拍法基本上有两大类,一是直握拍,二是横握拍;不同的握拍法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握拍应注意三个问题: 1、握拍应是灵活性与稳定的统一,直拍握拍食指不能过深,拇指不能过浅;横拍虎口过大过小,握得太深太浅,都会影响灵活性、发力和成功率,要根据个人和打法特点,来掌握尺度,以有利于技术发展为准 ; 2、握拍要自然,不要过分用力,但要保持适度的紧张; 3、握拍一经确定后不要经常变动,哪怕有微小的变动也会造成不适,将会影响击球的动作。 1.3熟悉球性与球感 (1)原地托球 一手持球拍于胸前,一手把球从高于球拍二十公分的高度下落,待球下落在一定高度时,另一手轻轻向上托球,使球弹至头部高度,注意拍面要平,体会板托球的感觉,熟练以后可慢慢过渡到行进间将球连续颠动起来。 (2)走动中托球 把球拍平稳地放在胸前,再轻轻将乒乓球置于球拍上,尽量不让球掉下来,看谁能持续的时间久。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球感后,让他们参加持球平衡的各种接力赛,在走或跑的过程中体会球与球拍之间的摩擦及控制平衡的感觉。 (3)对墙击球 面对墙站立,用球拍将球击在墙上,球从墙上反弹回来后再次将球击出,不使球落地。也可以将球击到墙上后,待球落地弹起时,再击球至墙上,反复练习。 (4)台面托球 可以在任何桌面上进行。可以是抬一次再让球下落一次后继续,也可以抬两次后下落一次,主要是了解球与木质台面之间的关系。 (5)双人对练 练习者两人相距两米左右,持拍向前上方击球对练。熟练后可采用持拍接到对方击来的球后,在自己的球拍上颠数下后再击向对方的方法来加大难度。 一般来说,通过以上五个项目的练习,小孩对乒乓球的球性、球感就会有了一个基本的感觉。当持拍连续颠球达到几十至百次左右,启蒙的第一步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行乒乓球的徒手辅助练习了。 1.4站位与徒手的辅助练习 在做徒手练习之前必须要有稳健的站位(准备姿势),它就像功夫中的马步。这是启蒙训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它是手法与步法训练的基础,对运动员日后能否向高水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站位(准备姿势)是基本功,在体校运动员的站位是由教练员严格把关给逼出来的。所用时间视具体情况稍长一些(每天都要做,每次训练课要多次重复,直到习惯成自然),未达到要求决不进入下一个训练阶段。业余界常常忽略这一环节,因为现在的训练班都是商业化的,它不可能把时间都耗费在这个环节上。因此站位这个重要环节就成为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如果你是专业训练,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行乒乓球的模仿练习了;如果你是业余训练,也可进行模仿练习,但往后的训练效果肯定逊色很多。道理很简单,即使身体条件再好的儿童,都不能自然而然地超越站位和重心交换及球感和球性这道门槛,尤其是前者。它是步法的基础,因为步法快捷,能及时到位,能抢好击球点,有助于击球准确,有利于发力击球,能保持正确击球姿势。步法不好,会影响到手法。步法不到位,动作就会变形。对击球的准确性、爆发力、连续进攻(相持能力)以及贯彻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抢先发力的战术意图等有直接关系。所以教练员要特别重视站位、重心交换这些技术环节的训练。 (1) 站位(准备姿势):左脚与右脚同肩宽或比肩稍宽且左脚比右脚前不到半个脚掌的站位姿势,前脚掌内侧着地,脚后跟微离地面,上体略前倾并含胸收腹、两膝微屈并稍内扣、两眼注视来球。口诀: “立足肩宽微提踵 屈膝弯腰莫挺胸 拍置腹前眼注视 准备移动体放松” [1] (2) 在站位的基础上以重心交换来做正手攻徒手练习:用徒手做登右腿转腰大臂带动前臂手腕击球动作,与此同时重心转移至左脚。击球后重心还原准备下一板的回击。 1.5模仿动作练习 模仿练习的目的是建立动作概念,形成表象,培养肌肉感觉。在启蒙训练中,教会小孩掌握正确、合理的技术是首要的训练任务。根据儿童模仿能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训练中采用直观教学是以心理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也就是说,着重教小孩“应该怎么做”,而不着重讲“为什么这么做”。例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在训练课上教练员多做示范动作等,让小孩先看、后想、再做。经过多次的重复,使小孩在头脑中对正确动作的模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小孩能一边想,一边练,力争在做模仿动作时,头脑中可重现所学动作的图像,这样有利于小孩尽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当对技术动作讲解示范后,小孩在教练的带领下,做持拍模仿动作练习,要求逐步熟练。 当动作模仿逐步达到规范标准时,再进行单一的步法(拼步)模仿练习,将徒手动作和步法结合起来做(此方法仍可长期作为辅助练习的手段。进行徒手练习时,头脑中要有“球”的概念,这样才有真实的感觉。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行台上的自抛自打练习了。
2. 启蒙的第二步--台上练习的步骤和方法 2.1 方法--多球训练 2.2 步骤: (1)自抛自打练习(正、反手攻(搓),发球) 按照前臂动作向前向上挥拍的动作要求,采用多球,自己抛球自己打。方法是在教练指导和帮助下,用左手(不持拍手)向右上方伸出,将球置于与肩同高的位置,将手松开,让球自行下落,从台面弹起至同网高(手腕向内旋转至拍型稍前倾,这种板型有利于将来成为弧圈形选手)以前臂击球,手腕控制板型进行练习。可让两个小孩相互对练(一个自己抛球自己打到对面台,另一个打回头),当小孩击球落点控制较好时,就可以开始进行由教练供球的练习。反手攻和搓球方法类似正手攻练习(略)。 (2)由教练供球练习 正手攻球。采用多球的方法,开始教练可以站在练习者身边,手握球在练习者的最佳击球点的上方放下球的方式供球,这样,便于教练能近距离的边教边提醒边纠正练习者的错误动作,便于更快的掌握和形成正确的基本动作框架。然后过渡到在练习者对面台供球的形式。小孩处于学习技术初期,在此过程中教练员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强烈兴奋而发生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分化抑制未建立,条件反射建立不稳定,所以小孩动作费力,僵硬不协调,有多余动作,这就是泛化阶段的表现形式。必须经过大量的多球训练,教练员要强调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纠正小孩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正确示范,不强调动作细节。“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处于非常旺盛的时期,如果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这个时期对于孩子来讲,应该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最为特殊的就是器官发育的不均衡性,有些器官发育比较快,有些器官发育又相对缓慢。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一些动作技能教学中,不能过于强求动作的精确性,也就是我们常说应该是易“粗”而不宜“精”,特别是正手攻球的教学中,要注重用“粗”来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当完整的轮廓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在下一部的单球训练时再通过精细雕琢,细化、精化动作。这里是否可以用雕刻师雕刻工艺品的角度思考,先确定轮廓,然后再精雕细琢。”[2] 以上过程要正、反手同步进行,当练习者能用正确的动作把球打到对面台后,要配合简单的步法如拼步来练。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行乒乓球的单球训练了。
3.启蒙的第三步--单球训练 3.1累积板数(启蒙入门阶段) 以上内容基本上手后,教练就可以开始用单球来指导小孩进行正、反手攻/搓及发球等基本技术练习。要求小孩不要离台太近,不要用力,只注意动作的协调性(动作轻松自然)。此时小孩的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失,错误动作逐渐纠正,但动力定型不巩固,遇新异刺激可重新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此时教练员要强调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小孩重点体会动作细节。为了鼓励孩子们,可以让他们算一下自己的来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自信心。 当小孩正、反手攻/搓球来回基本稳定在15板以上(以60/M的节奏来要求),启蒙的入门训练就算顺利通过,完成泛化阶段的训练。接下来就是通过反复练习,进入到分化阶段的训练。此时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发展,条件反射建立渐稳定,动力定型初步建立。 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练员可以将攻球练习创编成游戏的形式进行.例如:单球游戏练习:这是一种学生在跑动中击球的调节性练习。即由6个以上的学生站在同一侧,轮流与教练定点对攻练习。学生击球一次后须绕球台一圈后尾随队后继续等候下一次击球。每当有学生击球失误时,该学生则被罚下场。当场上队员不足5名时,每位学生可击2次球后再快速绕台一圈继续接下轮来球。当队员不足3名时,每次可击球三次。直至剩下最后一名胜者。这种练习能练习学生跑动的灵敏性与增加些趣味性。 3.2 步法训练(启蒙进阶阶段) 此时可结合手法进行小范围的变化落点的步法练习,如:正手拼步、左右摆速连续打两点;1/2台短长结合前后两点及1/2台不定点等的步法练习,来逐渐提高练习难度,使手法与步法技术更加熟练和协调。为进入提高阶段(巩固阶段)的训练打下基础。 为了使训练课富有趣味性,教练员可穿插些游戏的成分如教练供不定点出台球,让小孩轮流用手抓球,看谁抓住球的次数最多。 多球练习的强度密度远远大于单球训练。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要严格控制,以免造成过度疲劳。练习时以40个练一组,2-3人为一循环较好。 3.3 5条基本线路训练 5条基本线路(侧身位斜直线、中间位(直线)、正手位斜直线)等线路的练习。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始灌输简单的近台衔接技术(线路变化规律):“逢直变斜”、“逢斜变直”和“同线回接”等,我们还可以结合游戏进行多球和单球练习.例如:多/单球玩5条基本线路游戏处方。 游戏方法:每张球台4个人(以双打A、B对C、D的模式),教练以多球单练的形式供球给A,A在接发球区正手打斜线→C逢斜变直→B逢直变斜→D逢斜变直回到A,刚好一个回合。A同线回接给→D又形成了下一个回合,各人都能练习到以上三个内容。 游戏规则:多球单练熟练后应单球来练,四人需不时更换角色并记下各自正反手失误次数,失误最多者罚做5个掌上压。 游戏目的:让他们初步认识线路变化规律。
3.4拉球前的辅助训练 让小孩离台1.5-2米的距离蹲下用非持拍手抛球至自已的最佳击球点,持拍手由下往上挥拍摩擦球(体会拉加转弧圈球的感觉)到对面台。再用非持拍手抛球至自已的最佳击球点,持拍手由后向前挥拍(板形前倾)站着将球拉到对面台,体会以前学习的近台打收前臂和现在的中远台大臂带动前臂用力感觉有什么不同;同时体会前冲与加转弧圈球摩擦球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的挥拍方向。 这种练习实际上是前面学到的板形前倾正手攻技术进入到弧圈球技术练习的自然过渡性技术训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进入提高阶段(巩固阶段)的训练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训练,小孩们基本的手、步法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此时他们动作准确、优美,某些环节出现自动化。由于内脏器官活动与动作配合协调,动作完成轻松省力。环境变化时动作结构也不易受破坏。到此启蒙训练就基本完成,正、反手攻/拉/搓及发球等基础技术都已掌握,整个启蒙阶段训练所需时间约42小时。
4.讨论 启蒙训练的路径是重要的,在训练过程中,哪个环节需要注意什么?效果如何?比如小孩球性与球感的熟悉及站位、重心交换这些环节教练员把握得如何?什么时候是小孩掌握基本步法的关键时刻?什么时候应该让小孩学习拉球?就体现出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经验。一名一流的教练员,可以把三流的运动员教出二流或更好的水平,但三流教练员,也有可能会把一流的运动员教得还不如三流的运动员。这就是教练员的能力问题,他对运动员日后能否向高水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对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练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在新的形势下,笔者建议教练们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1)教练员要注意培养运动员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好的习惯是提高乒乓球运动水平的基础,应在启蒙训练阶段开始就要养成好习惯。关键在于教练的重视。因此,教练必须做到:第一,要严格要求;第二,要有责任心(耐心);第三,要坚持不懈,直到养成良好习惯。另外,在少儿乒乓球启蒙教学阶段我们就应逐步灌输、培养小孩打乒乓球的各项意识。“所谓乒乓球意识即在乒乓球教学训练或比赛中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3]比如判断意识、移动意识、还原意识、衔接意识等。尤其衔接(线路变化规律)意识是判断意识、移动意识、还原意识的基础,有了好的衔接意识,以上意识整体水平提高的就快;衔接意识不好,训练的盲目性就大,费力不讨好,技术水平提高的就很慢。所以,应以衔接意识的培养来带动乒乓球技术的其它意识水平的提高。 (2)启蒙训练中教练员应认识到“以身教法”是个误区 “所谓“以身教法”就是教练员用自己打球的手法去教初学者学习正手攻,要求初学者按照他的手法去学,”[4]其结果是千人一面,谁教的像谁。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看到了为数不少的教练在教学中存在着 “以身教法”的问题。有人可能会问,教练不是用自己的手法去教小孩拿什么教小孩?在我看来,“以身教法”不可取之处在于教练员动作不规范者为数不少。举个例子,笔者教过一个小孩,他正手攻球的动作很小。我说你就不能动作大一点吗?像我这样伸出左右手(准备好攻球的姿势),然后左右手一起挥臂(大臂带动前臂、手腕两手指尖向头部前上方并拢,)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型的左右前臂状。他说:之前的教练要他把拍打到眼晴处。笔者明白了,他的前任教练是个打快攻的老运动员出身的教练,显然这个快攻动作当时是规范的,但在弧圈球风靡世界的当今来看就不规范了。你没有大臂如何体现出力量、速度、旋转结合的优势呢?可见教练的动作不规范,小孩学到的动作自然就不规范。再举个例子,体校教练员如果他的技术打法是反手强正手弱,那么,用他的手法去教小孩,小孩学到的技术打法必然全都是反手强正手弱。 为什么会出现“以身教法”这种现象呢?笔者觉得一是教练员自恃过高,以为自己的动作正确、规范,照我教的去练准没错;二是不明确用什么样的规范或正确的动作去教小孩。就必然会存在“以身教法”的问题。“以身教法”不可取之处还在于启蒙阶段这些学到不规范动作的小孩们要被后来技术提高阶段的教练纠正过来相当困难。再到技术攀登阶段即上了省、市队就更难、甚至入选国家队他/她也是反手强正手弱,尤其是女线方面很普遍。这里面有个旧习惯势力干扰新技能学习的过程,心理学中叫技能负迁移。 (3)教练员应足够重视运动技能负迁移干扰效应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究竟“运动技能负迁移”是甚么呢?为甚么小孩改学新动作会如此困难呢?简单的说,就是“原技术会干扰新技术的学习。即过去掌握的技能对于新技能具有消极的影响,妨碍新技能的形成。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技能负迁移,也称为运动技能的干扰”[5]。从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讲,“每一个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一个建立神经联系的过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经联系要超过旧的技能需时漫长且困难”。 [6]上面我提到的那个小学生,他的首位教练教给他的动作不规范,假如新的教练要学生改正过来,可首位教练教给学生的动作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类神经联系,现在新教练改动作又要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如果前后两种神精联系属于不同类型的神精联系,这时就会产生技能负迁移,使学生难以学习新技能,除非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下功夫勤学苦练,才能形成新技能。假如新教练教的又不是规范的动作,学生岂不是很冤枉,教练岂不是误人子弟了吗?由此可见,负迁移干扰效应对运动员的训练影响很大,它应该是教练员的必修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教练员应依据世界乒乓球优秀选手的“规范动作”来教初学者 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准则来教初学者呢? 笔者认为,“正手攻技术并没固定死的动作,当今世界前二十名优秀选手的击球动作各有千秋,几乎没有一个动作是相同的,因此很难说谁是最好的,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动作规范的正手攻技术。所以每个教练员都应该在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优秀运动员的正确的正手攻挥拍击球“规范动作”的构图,作为指导初学者学习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应该教规范的正手攻技术,而不是教你自己的(特长)技术。”[7]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谈恋爱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男生或女生的脑子里,往往都有一幅理想对象的构图,当看到可吸引自己眼球的人出现后,就会将那人的外貌、特点与自己的拼图进行比对。一旦吻合,便展开追求攻势。同样道理,教练们的脑子里也应该有一幅理想优秀运动员规范挥拍击球的构图,当教练指导学员时看到他挥拍动作出现后,就会将他的挥拍动作与自己的拼图进行比对(不是教练自己的动作)。一旦吻合,便立马叫好:“就是这个动作!”就算他打出来的动作不符合要求,教练都应该以脑中的世界优秀选手的“规范动作”来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如果每个教练都能做到以自己脑中的优秀运动员的规范动作为蓝本,而不是自己的动作来教学生,那么,不管你是运动员出身的教练员,还是半路出家的教练员,教出来的学生技术动作都是规范的。笔者想这应该是一种先进的训练理念;应该提倡这种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把“以身教法”的错误观念扭转过来。 现在大家知道了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经验对培养一颗乒乓幼苗是多么重要和不容易啊!
参考文献: [1]姜涛.乒乓球教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48页)。 [2]刘坚,“粗”与“精”的处理—田野笔记67[OL].体育在线http://tiyuol.com/bbs/viewthread.php?tid=15463。 [3]苏丕仁.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38页)。 [4]熊志超.浅谈乒乓球的个人特点[OL]. 运动科学 http://www.vo2max.com.cn/read.php?tid=22653 [5]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重印(302页)。 [6]吴敬平.乒乓球直板反胶打法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 7 页)。 [7]熊志超.浅谈乒乓球的个人特点[OL]. 运动科学 http://www.vo2max.com.cn/read.php?tid=22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