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2年第6期
 
论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012/11/16 9:31:32 浏览次数 4628  

丁雪琴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对黄冈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体育旅游是黄冈市旅游资源的一部分,研究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黄冈市的经济、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建国以来,黄冈市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功能多样,具有良好的资源配置条件。坚持正确的开发原则,采取合理的开发设计,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将会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不仅有助于黄冈市体育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黄冈市旅游业乃至黄冈市经济的发展。促进地区脱贫,实现经济腾飞。
关键词: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1 前  言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健身方式,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在古代就已经盛行。史书记载,在古希腊和罗马就有人们外出旅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旅游的雏形。人们为了生存进行的迁徙、狩猎、交换等活动,就是全体成员都必须参与的一种运动。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却是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旅游的行列中来,体育与旅游的协调与互动,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观念,提供了广阔的健身、娱乐消费的空间,这就使得体育旅游业异军突起,并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体育旅游业较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较大的距离,但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是需要理论作指导的。纵观当今研究成果看以看出,对于我国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体系还没有形成系统,因而,迫切需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诠释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研究其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探索和总结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独立的体育旅游资源理论开发体系,指导和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黄冈市旅游资源丰富,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天象、生物景观于一体。这里有号称华中第一洞天”美称的古溶洞群双善洞“中原第一峰”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有“中原第一峰”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这里溪流蜿蜒,地势落差大,山地河流多形成瀑布、深潭,有毕升的漂流,大崎山的自行车赛事等[2]。这为开发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奠定了丰厚的基础。黄冈应抓住这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地缘、人文和丰富的体育资源优势,通过细化、设计、组织和加工,将其资源优势包装成有诱惑力和感召力的体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以满足大众消费群体的市场需求,以此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特色体育旅游业,从而促进黄冈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地区脱贫,实现经济腾飞。

1 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1.1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述
1.1.1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
    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体育旅游业是借助体育旅游资源而建立和发展的,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没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也就没有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凭借,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体育旅游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972 2003)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把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3]从狭义上讲,体育旅游资源是指体育旅游的客体,即体育旅游吸引物和景点景区。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
1.1.2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笔者根据资源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主要从普通视角和开发视角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划分。
    从普通视角进行分类。(如表1):


    从开发视角进行分类。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开发的需要,可将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型、亚类型、基础类型。(如表2):


 

1.2 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利用现状
1.2.1 黄冈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一是名人。历史上孕育了三代中国佛教禅宗祖师(四祖、五祖、六祖)、三位影响人类文明的大科学家(毕升、李时珍、李四光)和三名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诞生了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和200多名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彪、王树声、韩先杨、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还有熊十力、黄侃、闻一多、胡风等一大批鸿儒俊彦,以及杜枚、苏轼、李贽等众多客籍大文豪留下的大量名篇胜迹。
    二是名寺。全市始建于明代以前的寺庙有20多座,其中四祖寺、五祖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之突出不让少林。
    三是名遗址。有新石器时代卵石摆塑龙,赤壁之战,佛教禅宗衣钵相传,英山毕升墓,苏轼谪居黄州,李时珍陵园等历史遗址,有中共早期活动驻点、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成立、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留下的革命圣迹。
    四是名山水。黄冈属大别山区,大别山腹地自然风光集雄、奇、险、幽于一体,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号称“中原第一峰”,龙潭河谷被誉为“华中第一谷”,还有1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
    五是名特产。黄冈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培育,名优特产比比皆是。著名的有古代列朝廷贡品的茧丝绸、英山茶叶、蕲春四宝(蕲蛇、蕲龟、蕲竹、蕲艾);有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的黄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黄冈名晒烟、武穴章水泉竹器、英山桔梗和余正泰粉丝[5];罗田是全国板栗第一县,英山是全国名茶基地县,蕲春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还有北部山区品种众多的“绿色食品”山野菜。
1.2.2 黄冈市旅游资源现状
    旅游资源又称旅游吸引因素,即在现代社会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的总和。就黄冈来看,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景点众多。据统计,目前,黄冈市共有自然名胜景点828处,古文化遗址553处,著名佛寺古塔48处,革命历史遗迹385处,文物保护单位469处。以森林公园为例,仅省级以上,就有大别山森林公园等13个。而且,这些景点也不是盲目凑数,其质量层次较高。仅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就有24处,据国家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对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评审,公园各景点中,上上景占12.7%,上景为54.9%,中景占32.9%,综合等级为胜景。
    由上述材料可知:虽然黄冈市旅游资源丰富,由于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体育和旅游又分属于两种行业,从而互相交融与渗透不使很多,因此,造成黄冈市体育资源、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黄冈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互相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动黄冈市体育旅游的发展。[6]最终形成黄冈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1.3 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及优势
1.3.1 区位优势
    黄冈东接安徽、北靠河南,南与江西九江和本省黄石、鄂州一江之隔,西与湖北省会武汉相邻,素有“吴头楚属”和“湖北东大门”之称。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三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联接线),飞架四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以及规划中的沪蓉高速公路桥),纵横五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黄小高速、江北高等级公路和即将兴建的武英、大广北高速公路),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在中国经济坐标中,黄冈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倚大三峡,北承大中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7]以黄冈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内有1个特大城市(武汉)、3个中等城市(黄冈、鄂州、黄石),总人口逾2000万,经济总量占湖北省二分之一以上。
1.3.2 特色景点优势
    黄冈位于湖北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境内山青水秀,人文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金字招牌。大别山、三角山、天台山、吴家山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李时珍陵园、七里坪革命遗址、四祖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安、麻城、罗田胜利、英山四座革命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龙感湖白头鹤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还有享誉天下的毕升墓、东坡赤壁,五祖寺、红四方面军诞生地,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林彪故居遗迹、遗址。有国家3A级旅游区三家(东坡赤壁风景区、大别山薄刀峰风景区、三角山风景区);2A级旅游区两家(李时珍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有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罗田县圣人堂农业观光区、英山乌云山茶叶公园)。
1.3.3 旅游接待优势
    全市现有星级饭店26家,景区“农家乐”旅馆600多家,其中黄冈市有四星级饭店一家,三星级饭店一家,二星级饭店两家,黄冈宾馆正在申报四星级。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基本上都有1-2家三星级饭店。全市现有国内旅行社53家,其中黄冈市区25家,现有国家级导游员230人,景区景点导游560人。
1.3.4 旅游合作优势
1.3.4.1 政策优势
    各级人民政府都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年增加投入。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每年根据财力状况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当地旅游公益设施的建设,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推介宣传。外商投资旅游风景区开发享受招商引资同等优惠政策。对星级旅游饭店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供给价格与一般生产型企业一致;星级饭店空气检测、环境检测按照下限收费。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尽快做大做强。
1.3.4.2 项目优势
    黄冈市委、市政府已将旅游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推出了一批资源独特、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的旅游项目,如大别山生态旅游区、林彪故居、大崎山风景区、英山南武当山风景区、四祖,五祖佛教文化风景区等。
1.4 黄冈市体育旅游开发的价值
1.4.1 健身价值
     体育旅游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参与者在愉悦身心的活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使参与者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身体各部分大小肌肉群均得到锻炼,从而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增强人的体质。例如:登上大别山观光,在俱乐部参加乒乓球运动,进行CS射击运动等,可以使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得到锻炼,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
1.4.2 娱乐价值
    运动就是“以愉悦为目的而从事的一种消遣或一种身体活动。”人们为了获得“身体的愉悦”,根据个人爱好和自身条件来选择一些简便易行、富有情趣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游戏等。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
1.4.3 观赏价值
    体育旅游很多都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有的载歌载舞,使游客耳目一新,乐于观赏。例如:在黄州体育馆观赏政府或单位组织的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每年定期举行的太极拳比赛等。
1.4.4 教育价值
    体育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它与其他文化体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包含了政治、历史、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知识。体育旅游将本地区的文化特征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使游客了解相关的黄冈特色文化。

2 黄冈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黄冈市体育旅游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形成的那套经营管理体制已成为制约体育旅游业继续发展壮大和形成品牌瓶颈。黄冈体育局和旅游局都没有专门的针对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措施。导致体育旅游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旅行社很少或不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及相关的活动,这种经营管理使人们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认识与思考,导致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
2.2 宣传力度不够
    体育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产品必须要依赖传媒对其形象进行传播。纵观众多有关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黄冈市的宣传力度不是很大,宣传最多的就是麻城龟峰山的杜鹃、大别山的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人们对黄冈旅游景点的认识,继而影响黄冈体育旅游的发展。
2.3 缺乏专门的旅游人才
    现代体育旅游对体育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黄冈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远不能适应大力开发体育旅游目标的要求,严重制约着黄冈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继而影响到对体育旅游市场的长远规划和管理。

3 发展黄冈市体育旅游和保护旅游资源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健全市场规范,科学合理开发黄冈体育旅游资
    黄冈体育旅游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营管理模式,根据黄冈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黄冈地区的体育项目,建立符合黄冈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使黄冈体育旅游项目与景区观光、度假、公共服务配套,并加大社会的投资力度。
3.2 适应市场需求,加大黄冈体育旅游资源宣传
    开发体育旅游要以市场为导向,有市场需求才能进行开发,客源是体育旅游的生命线。[8]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其种类越来越多,许多人不了解什么是体育旅游,导致他们的参与兴趣较小。因此,开发体育旅游项目要加强传媒的宣传,制定相关的市场发展计划,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体育旅游,激发了他们对体育旅游的兴趣,体育旅游的发展才能开展下去。同时,在发展体育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强保护体育旅游资源的宣传,提高游客保护体育旅游资源的自觉性,防止破坏资源,使体育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能够和谐统一。
3.4 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才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关键,黄冈地区体育旅游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就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就要求黄冈市走出去到专业人才院校去吸纳人才,同时与本地高校签订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与此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合作与交流,研究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借鉴其经验用来加快黄冈体育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促进黄冈体育旅游产业与国内外体育旅游产业接轨。

4 结  语
    黄冈市体育旅游的开发应以黄冈市景观为依托,以黄冈市体育旅游深度发展为主线,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多种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以黄冈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引导消费,促进黄冈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于长江.奥运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商机[J].投资北京,2004;13(5):36-38.
[2] 王梓林,周赣琛,王维华.黄冈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报,2002;(4):48.
[3] 姚洁.体育旅游资源的功能、特征及开发效应[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2):93-
    95.
[4] 于素梅.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大学,2005:18.
[5] 田苗.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区域经济,2010;(20):211.
[6] 张建宏.刍议赛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经济,2006;(1):219-220.
[7] 王锋.湖北天剔山区雾现生态农址声业亿的对策[J].农业经济,2009;(2):10-11.
[8] 石艳霞,段立军.我国东、中、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0;32(8):126.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940272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