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2年第1期
 
浅论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2012/3/1 9:42:23 浏览次数 2503  

胡晓庆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目前中国青年一代中盛行“宅男”、“宅女”的奇怪景象,他们在自己的闲暇时间中,宁可整天呆在家里。网上购物、交友、娱乐等等,却不愿意出门活动,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体育生活化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宅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对策即体育生活化,并且指出了在目前中国社会体育生活化的制约因素以及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 宅现象的原因
    宅男宅女们,每天睡到自然醒,整天对着电脑;喜欢用 或游戏机打发时间,擅长运iPod或MSN电邮与人互动,每天固定浏览社群网站接收信息;每天吃快餐,久坐在电脑前。[1]
1.1社会经济原因
    现代都市,工作和学习节奏越来越紧张,压力也越来越大,生存不是一件易事。对于工作者来说,一天中最盼望的事情,就是下班后,回到家中洗个热水澡,躺到舒服的床上,看看搞笑的电视,彻底放松。周末经常加班,好不容易能够休息,也是难得的补觉时间,要不就是抓紧时间看书、上网补充知识,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那份心情出门。对于学生来说,学业压力大,尽管多年前教育部提出减负,可是学生们的作业量并没有得到减少,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学生们学习累了一天,回家做作业经常要做到12点以后,哪来时间去锻炼身体。生活的主要旋律就是学习、分数和高考。平时上学如是,假期压力也不小,他们宁可在家休养生息,上上网、睡睡觉,也不愿意动弹,体育生活化这一口号,也仅仅是个口号,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长期以来中国在体育领域上过于强调竞技。在中国,一提体育这一名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竞技体育。金牌至上的理念是中国体育领域的主流,也是社会观念的主流,而把体育做为一种高质量生活方式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与奥运等比赛直接相连,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在比赛成绩上,有些省份的体育高层经常因为全运会的成绩问题而下马。这样的情境下,政府不可能在群众体育上花费大的力气,人们耳闻目睹的体育大多数是高水平的少数人的竞技体育而不是人人可参与,人人获利的大众体育。
1.2 人们自身的原因
    现代人更加崇尚自我,喜欢私享生活,一个人自得其乐。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SOHO,靠开网店、码字、编程、做外贸等工作谋生,24小时耗在家里,不用每日看领导脸色,不用提防同事揪小辫子或打小报告,过着无组织无纪律的一体化办公生活。
    对于学生们,他们更加崇尚个性的发展,热衷网络等虚拟交流和娱乐。他们在虚拟的环境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不愿意参与让人体力劳累的体育运动。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专题论坛上,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曾清华公布了他对广东省5所高校1750名大学生进行的生活方式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80.4%的大学生没有日常锻炼的习惯,其中男生比例为67.1%,女生的比例达到89%。每周锻炼不足两次(以每次至少30分钟计)的大学生占63.1%,每天久坐不起4小时以上的大学生达31.4%。同学们更愿意在网络上满足自己的更方面需求,也不愿意出门活动。
    人们观念的确实。长久以来,中国人崇尚重文轻武的思想。从人们常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不难看出人们心底对体育的蔑视。在很多普通高校,体育生是不被重视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高考时,很多学生是因为分数不够而又想上大学,退而求其次地短时间内强攻体育考试项目,成为了体育专业的学生。发自内心热爱体育而考体育院校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这样结果是体育生的素质普遍较为低下,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体育生活化这种理念亟待提上日程。在不少经济发达的城市的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群体,体育生活化已经成为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之一。调查显示,近些年国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已显著提高,在不少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热已经兴起。本次全国体育大会“体育生活化”的口号被重点推出,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体育生活化
2.1概念
    首先,先厘清体育生活化的概念问题。在《我国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中,作者指出,体育生活化是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保持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自发的需要和日常行为的过程。[3]也就是说,体育生活化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对人们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2体育生活化的制约因素
2.2.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十分有限。据统计,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是848美元,与发展中国家1090美元的平均水平尚有一段距离。从产业结构来讲,我国离现代化标准尚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我国日前的现状来讲,我们距现代化标准的差距还很大,我们还必须为在下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进行不懈的努力。当前我国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制约着各项物质条件的改善,制约着对发展体育事业的投入,制约着人们需要层次的提高[2]。因而在我国推行体育生活化还存在一定难度,体育生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很大。总体上来说,东南沿海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有些地区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状态。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对应的城乡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日处于贫困状态。中国13亿人日有9亿农民,日前没有摆脱贫困的3000万左右。由于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决定了占我国人日大部分的居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他们不得不把收入的相当部分用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压制了他们对体育消费的意愿,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体育消费的投入。
    可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体育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制约了我国体育生活化的进程,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生活化的实现。
2.2.2 对体育价值观认识的缺失和不足
    2008年奥与会结束了,体育场馆大多闲置了或者改成各种晚会的舞台,真正用于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的还是较少。奥运会的到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大众对体育的认识。本着金牌至上的原则,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对群众体育的支持。国家提倡全民健身,口号响亮,实际操作有待提高。国家对体育的认识首先是有偏差和疏离的。
    大众对体育的认识和了解还是以体育即竞技运动、活动活动等看法。广大群众,尚未把体育看作一种生活必需,把体育做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青少年,社会、家庭、学校把学习文化课做为他们生活的重中之重,长期忽视体育锻炼更别提体育价值观的培养。[2]对于工作的社会人士,大多还是为了生存而挣扎。房价居高不下、物价不断上升、孩子的教育费用、择校费等等成了生活的巨大压力。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加之没有对体育有充分积极地认识,他们认为体育是耗费精力的,无暇、无心也无钱去健身,放松自己。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以成绩、金钱、地位等等的实际的价值做为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对体育生活化,这一精神的理解,必然出现偏差。这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是我们也该看到,还是很多人去积极锻炼的。尤其是老年人居多。但其中,居多的老年人是对于死亡恐惧和为了治疗一些慢性疾病而去的,其中还有很多认识的偏差。体育生活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渗透在生活中,从小开始培养,而非临时抱佛脚,为了相当功利的目的去锻炼。不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其中,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和精神的通爽,而仅仅是为了锻炼而锻炼,那么,体育的功效也不会发挥到它应有的效度。体育,不仅仅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锻炼,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培养和对生活的热爱方式。
2.2.3体育自身发展条件滞后
    首先是体育科学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体育科研的项目不少,但大多纸上谈兵。那些建议、意见等等,更多的是种套话,无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还有些建议,过于空泛,无法落到实处,可操作性低。体育部门无法通过这些科研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即使制定出来,那也是表面文章。不少科研工作者,很少下到基层,去群众中调研,而是靠逻辑思辨和大量的文献拼凑、整合成一篇篇论文,发表在各大期刊,评职称等需要这些指标,大家就努力充数量。
    上课时,老师提到了如果能把体育看作是药品,那么处方怎么开,怎么有针对性的开。这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其次,中国缺乏体育指导员。体育就像一剂药剂,需要医生、护士。而体育指导员需要充当这种职能。研究表明:制约当前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训练的社会体育工作者严重不足 ,现有数(1997 年底约 6 万)比预测需求数(按城市每千人、农村每乡镇各1名计 ,约需 23 万人以上)相差4倍。[4]群众的认识、水平、能力等是有限的,无法科学合理专业地对自己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认知有明确的认识,需要大量的体育工作者去指导、监督、评价。而我国的体育指导员较少。而且,及时拥有体育指导员证书的人员,真正具备其相当能力的,也不占多数。这极大地影响了体育生活化观念的深入和操作。

3  建议
    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将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其中,尽量少涉及国家政策、方针的大的方面。希望能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些许帮助。
3.1 媒体的宣传
    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电视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体育生活化的理念。比如,制作一些节目讲述如何在生活中,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去健身,记得小时候有个马华主持的天天五分钟,很受大众欢迎。现在中央五台的一些节目也很好,但播放的时间应做些调整。电视台应该为了注重收视率,但是中央的电台,更应该做些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播出的节目。应该有长远眼光,为了整个社会的人的身心健康去做些有品质的节目。
    书籍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但是,目前图书市场关于如何健身的书比较混乱。国家有关部门在书记发行前,应该对准入制度做些调整,更好地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考虑。
3.2 学校教育
    体育生活化的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树立的,需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让体育这一理念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日程习惯中。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要接收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无疑是宣传此理念的最好场所。老师的教导,学生门之间的相互感染和帮助、协助,能更好地传播体育精神。客观的考评,是实施体育生活化的动力。体育课评价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而且应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5]
    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的全局眼光。最为一个受中国正统教育17年的学生,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有些许问题的。在题海中,在竞争压力中,幸福感是很缺失的。没有信仰、缺乏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享受生活的精神。生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学习。精神生活很重要。体育,这种美好的活动方式和精神,能极大地帮助学生们健康地成长。在集体中,体验那种被尊重、需要、关怀和爱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非常缺乏爱的教育、责任的教育。学生中很流行的一个词汇是“郁闷”、“晕”、“无聊”等等消极词汇。而体育能帮助学生们重塑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3.3 体育工作者的努力
    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体育科研工作者是有密切联系的。这就需要体育科研工作者,做到切实可行地从国家和人们大众的角度,真正为了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需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内心充满对国家的热爱的人员。这不是唱高调,为了大我牺牲小我。这是需要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放下身价来,去研究、去体察、去思考。国家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资金、物质和精神支持。
    对于广大的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等广泛参与实践的工作人员,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了大众的健康而工作。

4  结论
    随着经济、文化、物质等客观因素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提高的不断要求,同时,对体育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使得体育生活化成为必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又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意在提出这些问题,引起人们思考,同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体育生活化的推进做出一点点帮助。最后,在写这些建议的时候,我也深深意识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也说了写套话。但我深深希望体育能真正融入生活,帮助人们提高生活的质量,在生存不易的高压环境下,仍能积极乐观地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所赋予我们的一切。

参考文献
[1] 吕斌. 现代“宅男宅女”的健康问题[J]. 科学之友(A版), 2009,02
[2] 冯国敏,李卫平. 我国体育生活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J]. 贵州体育科技, 2007,3
[3] 沈钟. 我国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J]. 辽宁体育科技, 2008,12
[4]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12:2041
[5] 朱清华.对学校体育生活化的探索[J]. 高校论坛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9224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