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2年第2期
 
四川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繁荣策略研究

2012/3/30 15:56:11 浏览次数 3114  

龙正印1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汶川 62300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特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制约四川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缺失、传承体系形式大于内容、创新人才层次较低、活动宣传策略和地域经济的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着四川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出促进该地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制约因素;发展繁荣

1 问题提出
    四川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大省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常住人口为80418200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少数民族以彝族、藏族、羌族、苗族为众,其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本文在对四川民族地区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过程中,发现其民族地区体育活动开展大多局限于旅游场所和节庆活动的表演之中,其他地区或时节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氛围并不浓郁,也发现部分民间体育文化已经或者正在走向消逝情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体育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掌握关于民族体育学方面的科研方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特尔菲法
    通过对5名民俗专家、9名体育学教授、13名地方官员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和问卷评级体系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论影响四川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调查的实现
    该问卷涉及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民族体育文化的开展状况、参与者情况、及影响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此次发放1000份,回收898份,其中有效问卷823份, 有效回收率为91.65%。分析出主要的制约因素,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2.2.3.2 效度检验
    采用专家判断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及9名体育学教授座谈,就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三轮函询,征求专家意见,校改后,最终得到了88.9%(8位)的专家认为本问卷可信度较高,符合问卷调查效度要求,见表1。


2.2.3.3 信度检验
    采用两次调查法对问卷进行信检,同时发放两份内容相同与答案形式不一的问卷题目,填写对象不变。采用统计学处理两次问卷关系信息系数r=0.85、p<0.01,说明信度高,可靠性显著,符合问卷信度要求。
2.2.3.4 数理统计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收集的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处理,为课题的结论提供逻辑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川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开展现状


    从表2和表3数据可以看出, 四川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还表现为不均衡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参与人众的结构不均衡,尤其表现在年龄结构上,体现出来主动参与意愿差异性较大;调查还发现,就同一时间和同一地区,反映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的各要素也存在一定差异;民族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坚持的场所集中在旅游景区的文艺汇演和盛大节庆活动中,以点缀活动民族文化氛围为目的。
3.2 制约四川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原因
3.2.1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主体缺失
    众所周知,任何文化活动离不开活动参与者,民族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民族体育文化的参与者包括活动的决策者、活动的组织者、活动的管理者以及参与活动的人。从调研统计数据发现:7—18岁是学龄人群,是文化传承中坚力量,但调查发现占91%的对象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概念有一定了解,仅20.5%调查对象是从学校教育中获取民族体育文化信息,这与现行考试制度不无关系;在对民族体育文化推广必要性的调研中,有82%的19—25岁被调查对象中,对民族体育传承持无所谓的态度,从未接感受过民族体育活动氛围;87%的26—45岁被调对象能了解本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但却缺乏参与活动时间或机会;46—60岁的调查对象对本民族体育文化有一定认识,但仅有45%的调查对象在节庆活动时参与民族体育文化活动;60岁以上调查对象仅有20%的人有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
    以上数理统计,可以分析出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在群众中关注度在逐渐减弱,在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年轻人又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正在或者已经在年轻人中失去参与热情。
3.2.2 自主创新力度不够
    “在世界范围内,进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1]。自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遗产”开始,该地区申报确定了包括部分民族体育文化项目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指定了相关传承人,从四川省文化厅官网公布的资料中,发现传承人中少有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这样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顺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力度较差,削弱了事物发展的扬弃定律,从表2学龄人群参与热情看,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有消逝之忧。
3.2.3宣传策略有待完善
    众所周知,现今广告已经渗透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宣传活动,正如广告界知名人士辖诺.贝蒂.范德努特所说“广告工作是当代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而该地区对民族体育文化宣传:在时间上局限在文艺演出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容上依然停留在永恒不变的传统活动方式上。加上自身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在产业广告缺失的情况下,又缺失公益性广告,最终形成人们缺乏深入认识并积极参与民族体育文化活动。
3.2.4传承体系形式大于内容
    社会、学校、家庭是民族文化传承三大体系,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同样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系统教育。
    民族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扶持力度是其充要的条件之一。为了推进四川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2011年3月,四川省体育局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了促进四川社会体育(含少数民族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目标[2]。虽然制定了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的相关政策支持,但对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针对文化发展的人(专业人才队伍)、财(经费支持)、物(场地器材)的需求还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新课标要求下,该地区有民族体育文化校本教材,但在现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下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中,导致学校体育新课标严格执行力度不够,再加之现代网络游戏和现代竞技体育也强势冲击着民族体育文化繁荣发展[3]。
3.2.5 经济基础薄弱
    在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全民战略”促使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细究发现针对民族体育文化成绩的总结似乎没有,在“金牌战略”和“政绩工程”面前,体育局“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仍然将目标更多倾向具有政绩效益的金牌“争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夺取1—2枚金牌;2013年全运会上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争先、风尚获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4]。政府投入是活动经费的主要渠道,而在依靠政策扶持、权益出让和体育产业方面,响应率并不高。这就使得原本经济状态就不发达的经济得不到缓解,很少甚至无法置办民族体育设施设备,直接制约着四川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四川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少,发展不平衡,政府杯水车薪的拨款和少数组织指向性赞助,维系着缺乏经济基础的民间体育活动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影响四川民族地区参与者参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原因有:参与者主体性兴趣不高,参与活动时间不够,对民族体育文化认识不够,民族体育文化设施设备开发力度不够,经费投入和筹措不够等。
4.1.2 文化传媒对民族体育的宣传力度不够详尽,无法满足该地区民众对民族体育认知需求;学校落实民族体育文化机制有待完善,使得人们无法参与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中去。
4.1.3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项目挖掘整理工作仍然停留在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上,是民族体育文化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5.2 建议
5.2.1 政府应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公益事业来发展,在加强政府与体育、文化等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易于执行的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相关政策、确定合理的专项资金投入、完善传承人提高文化水平培养模式等。
5.2.2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民族体育文化要把握文化发展趋势,顺应时代要求,在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创新力量的同时,应制定相关传承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才能为民族体育文化提供强劲的生命力。
5.2.3 学校是传承、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紧密结合的传承体系时,要重点领会学校体育新课标精神,抓好地方教材编制和落实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的运行机制。
5.2.4 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致力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播,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为目的,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2][4]四川省体育局.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05-05].http://www.scsport.gov.cn/bencandy.php?fid=172&id=3750.
[3]库德热提•阿布里来提.四川民族体育[M] .四川:四川科技卫生出版社,1998.
[5]李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J],体育学刊,2010 (6).
[6]高慧林,亢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及策略[J],体育学刊,2010(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6522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