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2年第5期
 
刘翔为什么摔倒

2012/9/10 10:05:43 浏览次数 2306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茅 鹏


    可喜,在历史上,刘翔训练抵制了“三从一大”,挺拔成长。可叹,刘翔在伦敦又一次栽倒在“三从一大”的陷阱之中。“陈训格局”(陈旧训练格局)强大的“习惯性张力”,迫使孙海平退出了一贯谨慎掌握的“实事求是”的底线。
 
 
   刘翔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主将,在6月初在尤金站挟持辉煌胜利之基础上,两个多月后,参赛伦敦奥运会,情况如何呢?
 
1 事实与领导话语
       在中国代表团领衔金牌榜,气势如虹之际,2012年8月7日,1356号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预赛中猛冲出发,第7步撞上栏架,摔倒在跑道上!
       这让全中国、全世界的关爱者为之震惊!(右脚跟腱断裂。8月9日在伦敦惠灵顿医院,由库伦医生手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
       6-8月,才短短两个月略多;前因后果,情况完全应该摆得清清楚楚。可是对大众来说,情况究竟怎样?迷雾一团。事情非常不透明,只能在媒体的有限报道中,看到透露出来点滴的领导话语。
       《扬子晚报》8月9日A19版报道:国家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说:“刘翔的跟腱伤势一直就没有完全痊愈”。(这与一贯听到的说法,相当不同。《金陵晚报》2011年5月16日B08版报道:为刘翔跟腱进行第一次手术的美国克兰顿医生:“2009年12月5日手术一周年之后确认刘翔伤势痊愈”;克兰顿医生还在2011年5月15日赶来上海满意地观看了刘翔的比赛。当时,在以13″07夺冠并创当年世界最好成绩后,刘翔“开始绕场奔跑,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这情景,反映出他的脚并不疼痛。这些,都与冯副主任的说法不相符。)
       冯副主任说:“原来很多比赛都是一枪决胜负,没有很快很近的后续比赛,所以有逐渐的恢复”。伦敦奥运会要跑“三枪”;“在适应奥运赛制的过程中,刘翔的脚伤反应有所加重”。“孙海平透露,刘翔在德国的训练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可以看到,围绕刘翔参赛,是有一个“掌控组织”的。除了教练,上面还有总教练、中国田管中心负责人;周围还有科研人员和医师;组成了庞大、充实的“应对性掌控组织”。为迎接奥运会,先是提前到达伦敦;后又因天气太凉改到德国训练;临赛再返回伦敦。大幅度地、多国家地迂回周旋,易如反掌。可见,这个“掌控组织”,“位高权重”,是强有力的。做事“得心应手”,进行了严密、周到、灵活的行动指挥。(实际上,也已经相当程度地接管了赛前训练的组织指挥权。)
       那末,在这样的大好形势和有利条件下,怎么会“在阴沟里翻船”的呢?
 
2  眼光注视在哪里?
       在6-8月,“掌控组织”的眼光注视在哪里?
       从上节报道中,可以看到:不是确保刘翔的身体健康;不是确保完成参赛,藉以共襄世界人民的盛举。
    这两点,在上节报道中,都没有反映。可以发现:这两点,不仅不是首要的;而且也没有放在“眼光”中。
    “‘刘翔在德国的训练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适应奥运赛制的过程中,刘翔的脚伤反应有所加重。’”这些片段,透露出了“加大、加强训练”的“行为事实”。(《金陵晚报》2012年8月15日A27版报道,孙海平在上海机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刘翔从2010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伤情一直比较稳定,……而随着奥运会的邻近,刘翔的训练负荷不断加大,脚的反应也越来越大”。该版报道中还说:“原来,刘翔从英国改去德国训练之前,脚还没有问题,但到了德国进行备战后,不好的消息开始一点一点传了过来,抵达伦敦的刘学根和吉粉花因此每天都坐立不安”。已经发展到令父母“坐立不安”了,可“掌控组织”仍然是麻木不仁;不但不考虑修改对策,而且没有“当一回事”进行研究。临赛备战,不但不顾及养精蓄锐,反而搞“疲劳轰炸”。这是“陈训”格局“坚定的”习惯做法。还可自美为“处变不惊”!)
       行为反映思想。说明“掌控组织”的眼光注视着:大幅度加强训练以夺取金牌。[ 据传,“掌控组织”也具有利益集团的性质。“屁股决定头脑”,利益决定眼光,就看不见其它了(犹如“掩耳盗铃”)。在“‘巨胜’而有‘腱断’危险”、“‘相应胜利’而又‘安全和健康’”两者的“博弈性抉择”中,“掌控组织”坚决地选择前者,无视并抛弃后者。]
 
3 本来,有没有保持脚伤平稳、以至争取好转的可能性?
       第一节透露:虽然“刘翔的跟腱伤势一直就没有完全痊愈”;但原来曾多次“有逐渐的恢复”。(从《金陵晚报》的多次报道中看到:刘翔不但曾有过好转,曾有过“痊愈”,而且“从2010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伤情一直比较稳定”。这是两年来的“常态”。(包括12″97、12″87,这样水平的比赛,和比赛之后,跟腱的状态。)6-8月在德国训练,伤情才急剧地恶化,急剧地进入了日趋恶劣的、新的“变态”之中。)
       从上述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对于“保持平稳”,孙海平教练是有经验的(并不是不可能的)。“好转”,也曾出现过。
 
4  平稳地完成“3枪”,是否有可能?
       若然是采取“首先确保运动员健康,同时确保完成参赛,藉以共襄世界人民的盛举”这样的方针。那末,在上述争取身体平稳和好转的条件下,平稳地完成“3枪”,是完全有可能的。
       比如说:第1枪,13″40;第2枪,再略予提高;第3枪,首先求“完成”。
       如果是这样要求,对于刘翔来说,并非非常艰难,是有可能做到的。(其实,若把德国“适应奥运赛制”置换到伦敦,刘翔的比赛,就已经胜利完成了。)
       那末,整个“摔倒”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前8名、前3名以至冠军,也都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对于刘翔来说,是幸福;对于国家和奥运会来说,也是幸福。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这取决于“掌控组织”的“方针”。(据某些媒体的说法,还牵涉到利益集团;据说,对于利益集团,宁可“腱断”,还是相对有利的。)
 
5  6-8月的训练方针,本来应该是什么?
       按照“一元训练理论”:运动能力“峰值”的出现,属于爆发性发挥;基本生命运动同时就遭到严重影响,整个身体转入亚健康状态。这个时候,在生活等各方面帮助促进恢复的同时;训练上,应该采取系列温和、调整性措施;两者相配合,以积极实现人整体的完整恢复和增强。这样,才能为运动能力的“新峰值”,积极地奠定基础。
       到这个时候,才可以开始新的强度训练。
 
6  6-8月的训练实际是什么?
       这不得而知。但是从第1节的“透露”,以及其他媒体的报道来看,绝非按照“一元训练理论”行事。
       拼接有关报道,可以得知:6-8月的训练实际,就是为金牌而加大加强训练。这样,不仅不会使伤情趋向缓解、好转;却反而必然会使伤情趋重。
 
7  在德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领导话语”透露的信息来看,是“适应奥运赛制”。
       什么叫“适应奥运赛制”?这就是“3枪”。(如果不是更多的“n枪”的话。)
       原来刘翔去伦敦,要实行“3枪”,已经感觉到这是很大的“难题”了。现在倒好,转变成“6枪”了。
 
8  怎么会如此“轻忽”地陡然转变成“6枪”的呢?
       原来,在陈旧训练理论的流绪中:“训练”,是“积累”、是“储备”(就好像武侠小说中通过法术训练进行“进补”一样);“比赛”,是“支出”、是“消耗”。这样的观点,习惯性地渗入于“陈训”格局流传者的意识和行为中。
       根据这个“碎片化”、“障眼法”的理论流绪,在德国搞“适应奥运赛制”训练,搞“3枪”(甚至更多),这只是“积累和储备”,是“有益无害”的。(真是“奇谈怪论”,就好像“义和团”的“刀枪不入”法宝一样!)
       别以为这个理论流绪很荒唐。“掌控组织”的“行为事实”,确实就是如此。这就是“陈训”格局理论的具体运用。
 
9  伦敦赛前的跟腱伤势
       《扬子晚报》8月12日A21版报道:“‘不痛,跟比赛前相比要好点……。’刘翔手术后的第二天,他面对父母的关心如此回答。”可见,伦敦赛前,刘翔跟腱“痛感”的程度,比“手术后”还要严重。
       可以明确地判断:刘翔脚伤的严重恶化,不是在尤金站比赛之后,而是在德国“适应奥运赛制”训练之后。
       经过德国的“适应奥运赛制”训练,刘翔的跟腱已经被摧残到了非常脆弱的程度了。德国“适应奥运赛制”训练,是在刘翔的跟腱中埋设“炸弹”,只等待“一触即发”了!
 
10 在“第4枪”、而非“第1枪”中倒下
       这样,原来伦敦的“3枪”,加上在德国“适应奥运赛制”的“3枪”(至少是“3枪”),实实足足,陡然地变成了“6枪”。
       这样,我们在8月7日所看到的“第1枪”,实际上是“第4枪”。(如果不是更多的“第n枪”的话。)
       而且:不是如“一元训练理论”所设想的,在“人整体的完整恢复和增强”的“养精蓄锐”的条件下;而是在6-8月,“为金牌而加强训练”,使身体状况变得“更加亚健康化”的条件下。
       刘翔,在整个身体“更加亚健康化”的条件下,在德国“适应奥运赛制”、“脚伤反应有所加重”的条件下,(其程度,达到令身在伦敦的父母“坐立不安”,)在伦敦奥运会跑道上,在名为“迎赛第1枪”、实为“迎赛第4枪”中,(或“第n枪”中,)轰然倒下了。
 
11 八步或七步上栏
       刘翔的优势,在于后程;刘翔的弱点,在于脚伤。“八步”有利于“扬优护弱”,已经为12″88作出了贡献,又未发现妨碍继续提高可能性的任何迹象。
       为求刘翔“更上一层楼”,正确的方针,应该是进一步深入挖掘后程,藉以发扬优势。
       然而,在北京奥运会已经因伤退赛,在这样严重事件的背景下,2011年起,却改“八步”为“七步”。反而把刘翔的弱点,推到风口浪尖上,实在是大大加强了自取灾祸可能性。
       以上关于刘翔参赛伦敦奥运的讨论说明,我们的训练工作,即使像孙海平这样杰出教练的训练工作,也并非是无可商榷,不需要商榷的。(历史上,正是这些“可商榷点”,推动了“训练实践进化运动”的发展。)尤其在对“生命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上,对训练措施的思考方式上,对训练理论的认知方面,非常需要在科学和文化的深度上,来重新建设训练工作的新高度。
 
12  刘翔倒于“陈训”格局
       可见,刘翔并非倒于不可预知的“偶然”;而是倒于这一整套“迎赛方案”的“必然”。“掌控组织”的“迎赛方案”,体现了“陈训”格局的思路。
       奥运精神,本来在于团结人民,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健康,提高运动水平。根据奥运精神,“迎赛方案”,本来应该注视着:保护运动员健康;保护参赛、搞好奥运会。
       若然决心“豪赌”,就不怕搞砸奥运会了!这样,就背离奥运精神了。
       原来,作为“外界”的我们,对于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突然退赛”,一直不大好理解。现在在伦敦,历史似乎精心地“安排”了“一场重演”。使我们从伦敦奥运拼接出的“前因后果”中,可以引申了解到“北京退赛”的奥秘。
       《扬子晚报》8月9日A19版,大字标题:《“豪赌”金牌 练废刘翔》。可以说,传神地反映了“掌控组织”的方针、格局和结果。事件的本质,属于“练废”。(就在短短的6-8月,在德国“适应奥运赛制”的训练中。)其原因,出自“豪赌”。
       因此,这不是一次无法预知的偶然事件。这是一次失误,是一次失败,是一次“责任事故”。
       在如此有利的客观条件和历史时刻,不去建功立业。而是由“掌控组织”,拿出体现“陈训”格局的“迎赛方案”,把刘翔“放倒”在伦敦奥运会的跑道上!(简直是设好“套”,让刘翔“钻”。)
       这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声无息地“不了了之”。必须认真地弄清情况,深刻地汲取教训,并进行一定程度的“问责”,才能对刘翔、对田径、对体育事业有益。(“北京退赛”不了了之,就导致了“伦敦摔倒”的重演。)
       2007年第12届游泳世锦赛,中国游泳队仅获1银1铜,是16年来最差成绩。我写了篇文章指出:这是“陈训”格局的结果;如果能按“一元训练理论”搞训练改革,中国游泳完全是可以迅速崛起的。我把此文寄给中国游泳管理中心,李桦主任打电话给我表示感谢。(这是我向体育总局呈寄大量论文和信件中,难得获取的一次回应。我对他充满了敬意。该文也发表于《体育与科学》(南京)2007年第3期。)仅短短5年后的现在,中国游泳已经上升到世界第2位了。(主要采取“时训”格局,抛弃“陈训”格局。)我不是说我的文章起了什么作用;唯其观点得到了历史的确证,这是事实。
       我曾多次写相似的文章和信件给中国田管中心,始终得不到回应。(今年4月,我在南京仙林访问张景龙教练,谈得很愉快。)中国田管中心搞“陈训”格局,这是中国田径大面积、长时期落后的“本质原因”。(然而,却诿过于“人种论”。)许多有天赋的运动员,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陈定夺金,这是外籍教练“时训”格局的成果,并非“陈训”成果。田管中心使用“陈训”格局重点严管的对象,总是要使之遭受重大损失。使刘翔倒下一次还不够,又使他摔倒第二次。在全世界的期待面前,8年苦练,赋予流水;使全国关爱者,不断遭受沉痛打击。不是没有有天赋的运动员,而是被“陈训”格局,“预予埋没”或“打倒”了。田管中心搞的系列赛制“积分制”,把“峰值形状”人为地搞乱,径赛遭灾尤其严重。中国田管中心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深刻总结,幡然悔悟,彻底抛弃“陈训”格局,大力进行训练改革;反而,仍然是文过饰非,保护“陈训”格局蒙混过关;那末,必然是后患无穷!
 
13 刘翔是否必须参赛?
       退一万步讲,在已发现刘翔跟腱伤情严重,可能断裂的当口,为了体现奥运精神,保护运动员健康,开好奥运会,从而提出退赛申请,是完全正当的。只要中国田径队提出申请,是会得到大会、以及国人和世界人民的谅解的。“豪赌金牌”,就排斥了退赛申请的可能。
 
14  三从一大
       6-8月的训练掌控,外界看似一团迷雾;其实很明确,就是“三从一大”。
       可喜,在历史上,刘翔训练抵制了“三从一大”,挺拔成长。可叹,刘翔在伦敦又一次栽倒在“三从一大”的陷阱之中。“陈训”格局强大的“习惯性张力”,迫使孙海平退出了一贯谨慎掌握的“实事求是”的底线。
 
15  跟腱维护
    刘翔的跟腱,是一个关键。对跟腱生理需要深入的认知,进行必要的应对掌控。
    要积极进行对跟腱的增强,维护。这需要小心地通过“理论设计”和“实践检验”,从而形成确有实效的“保障”掌控体系。
    增强和维护,通过训练手段和配合措施来实现。要弄清楚什么训练手段的确切作用和掌握分寸是什么?要找对而非找错增强和维护跟腱的训练手段。
    腱伤,是由于蹬踏力量与跟腱负荷能力的不平衡。本来,在跨栏训练中,两者都得到了训练和增强:但由于产生蹬踏力量的肌肉,新陈代谢快速;肌腱的代谢迟缓;如果节奏掌握欠当,那末,积累下去,会使跟腱产生伤损。(《金陵晚报》2012年8月9日A23版报道:记者朱菁菁访问南京第一人民医院和鼓楼医院骨科主任蒋纯志和翁文杰,他们说跟腱,其实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根筋”那么简单,反而更像是由一把细皮筋组合成的皮筋束。……如果运动强度过大,跟腱也许不会一上来就突然断裂,但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局部细小部位出现断裂。这种断裂一开始不容易觉察,也许只会引起轻微的不适,并且能够自我修复。但也可能出现“钙化”,失去原有的韧性和强度,虽然修复了,却依然脆弱。如果这种韧带局部损伤的情况不断加重,最后还可能整个断裂。)
    因此,首先要寻求合理的节奏,平稳地保持跟腱的强健。(防伤;或使轻微伤能够及时得到充分的修复。)
    同时,如果能找到有效训练手段,促进腱部代谢从而增强之:那末,未伤,有利于防伤;已伤,有利于治疗和康复。
    像“深蹬”,会极大地增强参与“蹬踏”的肌肉力量(其力量方式与跨栏需要并不相同),然而,它对跟腱无甚效益(因“踝关节”无甚动作);于是,会加大“肌”与“腱”的矛盾。会发展伤情。因此,应该避免采用。
    若采取伸展“踝关节”、而负荷并非太高强的手段,适当多频次地进行之。这似乎有利于促进跟腱的代谢,从而有利于它的增强或康复。这个“促进”进程比较缓慢,需要放在合理的“节奏”中,才会有效果。如果采取适当的按摩和理疗手段进行配合,会更有利。
    以上需要通过反复的“方案研究”和“实践验证”,经过反复的调试,才能使“掌控认识”做到,趋近于所希望的“实际效果”。(我缺乏有关经验和知识;只是看到这问题8年来反复造成国家级的严重损失,匹夫有责,姑参与“筑室道谋”;谨在此注明,欢迎批评指正。)
    对于增强或病变(程度)“随时间”的“认知”(自我感觉结合外在观察、诊断);对于不同程度的“康复”状况;对于增强(无病痛感)或伤感(病变反应)、应对措施、及不同程度恢复过程之间的联系;都需要引入细致的、系统的“记录成档案”的制度;并使之与训练计划保持良好的协同。藉以保障:使整个过程“安排”在“可承受、有保障”的“安全范围”之内;并向着“好转”的方向发展。既有利于当时的分析和掌握,又有利于事后的研究。
    这就需要使教练员具备医生的相应知识,具备护士的周到的“关切”态度;并与随队科研人员、医生(按摩师等)密切沟通,与“建立合作渠道”的医院专家保持定期的“会商”。
    然而看来,虽然客观条件均具备,但主观上缺乏这种程度的认识;再迫于“陈训”格局的进逼,终于发生跟腱断裂,使孙海平训练体系遭受严重打击。谨祝今后得到完全的改观。

                                                                       (2012-8-2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2696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