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融合下的体育学研究
20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学观念范畴和思想学说相互冲撞,学术脉络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与现代、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等的关系纠葛。在体育学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对于体育概念的梳理和描述,还是对于具体的体育运动现象的内涵意蕴之分析揭示,以及对于体育学思想理论体系之建构,都是以体育现象诠释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形成了特定的诠释语境,存在着现象文本(诠释客体)所内蕴的历史角度与研究者(诠释主体)的当下角度两种维度,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构成了诠释过程的所谓“视界”,需要实现体育学的多元视界融合。 为了实现这种体育学的视界融合,编辑在异域的想象中选编了一组论文《台湾镜像:运动教育模式中国化》。高雄市鼎金国中陈昭宇老师《运动教育模式之理论与应用——以篮球课程为例》以西方现代诠释学“视界融合”论为理论自觉,以运动教育模式的台湾实践为基本经验梳理、演绎了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范畴和语词,具有理论创造性。桃园县立大园国民中学陈明朗老师《运动教育模式(足球专项)教学设计》和长亿中学体育教师张文耀、溪南国中体育教师林加淇《运动教育模式——迷你网球教学》都极具实践可操作性,勾勒了在学校课堂教学情境下如何实施运动教学模式,打破了运动教育模式理论的抽象桎梏,弥补了“自主性”“创造性”视界的缺位。吉林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立春先生在个人专题《立春论道:中国体育法制化》中,以活泼清新的文风、犀利张扬的透视谈论了我国体育法制化的问题,构成了视界融合的存在。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郭海霞、王岩、闫静三位博士研究生《谁为体质下降“买单”——一个小学生的个案研究》实现了学校体育研究范式的突破,以视界融合的理论勇气将叙事这一研究手段引入学校体育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其学校体育日常生活史,梳理、统整、建构各项学校经验事件的质性研究,极具学术史意义。 |